让传统文化对接现代生活 专访乡村复兴论坛主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

梅州日报 2019-07-21 10:24

罗德胤

●本报记者刘润涛王玉婷

借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大埔峰会的春风,大埔县正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小城镇新亮点。目前,百侯镇拟对侯中路沿河段进行提升改造,将百侯进士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建成后将成为百侯文化旅游又一新亮点。

梅州是“世界客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客家文化底蕴深厚,被列入国家、省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数量居全省前列。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助推梅州乡村振兴?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乡村复兴论坛主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

从务实务虚两方面

推进梅州乡村振兴

去年4月和今年6月,梅县区和大埔县分别承办了中国乡村复兴论坛。罗德胤说,时隔一年多,梅州发生的变化比较明显,各界对乡村振兴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涌现了如梅县区侨乡村、蕉岭县九岭村和南源世第、三舍民宿等不少好项目。

“梅州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我觉得可分为务实和务虚两个方面。”他说,在务实方面,主要解决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对接的问题。少数质量高的传统民居可用来做博物馆、展馆,但梅州传统民居数量多,大多数传统民居要想办法获得现代社会能够接受的用途,才能有效留存下去。其中最关键的是,梅州传统民居大部分是大家族聚居,适应集体生活,但社会已转化成小家庭为主、甚至个人为主了。

他建议,从体量小、较灵活的传统民居做尝试,作为先期的探索。“总的来说,传统民居分成两类,一类是有纪念意义的,要尽量保留原状,在改造利用上首先考虑展览或博物馆。另一类是非纪念意义的,可多考虑居住、甚至商业用途,允许有较大程度的内部改造和调整,以适应现代化生活。因为开拓现代化用途后,它的管理维护成本能由使用者来解决,不会成为政府和社会的负担。”

在务虚方面,主要解决梅州文化形象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梅州是世界客都、长寿之乡,还有围龙屋、客家小吃、山歌、华侨等各种“好牌”。“梅州现在主攻长寿之乡这张牌,要找到准确的抓手,因为长寿之乡在中国有巴马在前,我们要打好这张牌,就要解决好公众认知和消费者认知的困难。”他认为,好的文化定位要具备三个特征,一是能够反映当地的资源特色,二是具有全国甚至世界的高度,三是能够跟现代生活对接。定位定得准,就容易形成共识,也容易在一个点上做积累,从而形成属于梅州的文化形象符号,让梅州发展能区别于其他地方,也会有其他地方难以模仿和超越的高度。

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产生新的聚集效应

乡村振兴并非要全面逆城市化,也并非要所有从乡村到城市发展的人都回到乡村。乡村振兴或还是要形成新的聚集,即在某些资源条件和机会条件比较好的乡村形成新的聚集,吸引周边城市和乡村的人聚集到这个乡村来。

罗德胤说,这种聚集方式不是跟城市完全一样的,而是靠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氛围或生活方式来产生新的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依赖于对文化的再创造、或是对生活的再创造,往往是在新和旧的融合上、在当地和全球化的对接上产生对撞和化学反应,局部呈现出一种未来的生活方式。“乡村保留有自己的资源特色和生活习俗,再把现代化生活融进去,就会产生一种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乡村比城市有更好的禀赋和条件。”

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在不可能得到大面积城市返乡人才资源的情况下,利用当地人才变得极为重要。我觉得比较可行的方式是让少数在城市的人才回到乡村,与当地居民进行互动,迸发和创造出不同于城市、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说,要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培训,尤其是在生活美学上的培训和教育。本地居民对当地非常了解,但对市场的对接、对现代城市生活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政府和相关专业部门进行引导和培训。

作为祖籍兴宁的客家人,他表示,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能和家乡梅州进行合作,用自己的所学所思和研究成果为梅州发展作出贡献。他也将对梅州的乡村及其他与文化相关的发展保持持续的关注。

新闻推荐

兴宁市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传递文明之风 凝聚温暖力量 绽放志愿风采

志愿者在母亲节期间看望慰问烈士母亲。志愿者在公共场所进行禁毒知识宣传。返乡大学生利用假期志愿上街维持交通秩序。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