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枪、以诗为火的 革命斗士 蒲风
蒲风(1911-1942),原名黄日华,中国共产党员,梅县区隆文镇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为我国革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1925年,蒲风就读于学艺中学。这时,正值黄埔学生军东征来梅,周恩来、叶剑英关于中国革命与任务等问题的演讲,使他找到了革命方向。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蒲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四·一二”上海反革命政变后,蒲风毅然放弃读书生活,回到家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以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鸦声》一诗。诗中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光明与黑暗斗争的现实。不久,蒲风为形势所迫离开家乡,远走南洋,到印度尼西亚其胞兄处寄居。他虽身处异邦,但为了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与友人合作,在侨居地编辑出版不定期刊物《狂风》。1931年,在其兄支持下,回到祖国,在上海公学读书。其间,蒲风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
1932年,蒲风与杨骚、穆木天、任钧等人组织了中国诗歌会,他任总务干事,是诗歌会中最活跃的诗人。同时,他与北平、广州、青岛等地的诗歌会建立了联系。1934年,他在河北分会的刊物《新诗歌》上,发表了长诗《茫茫夜》。不久便以《茫茫夜》为书名,在上海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同年,蒲风东渡日本,组织新诗歌座谈会。他在《诗歌》和《诗歌生活》中发表了不少诗作。次年,出版了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其中《铁流》一节是最早歌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诗歌,曾受到郭沫若等人的好评。华北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1936年,蒲风从日本回国,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喊,写下了著名爱国诗篇《我们迎着狂风暴雨》。他在诗中高喊:“我们的铁手需要抗敌!我们的铁手需要战斗! ”不久,他回到家乡梅县,将“中国诗坛梅县分社”扩大为“中国诗坛岭东分社”,出版了《中国诗坛》岭东刊,进一步扩大了诗的影响。为使诗歌成为抗日救亡的武器,他大力提倡国防诗,并亲自到群众中去宣传、讲解、朗诵。他本是过着贫困俭朴的生活,还掏出钱来印刷诗歌小册子,免费送给读者,把现代诗歌传播到广大群众中,为我国革命新诗歌朝现实主义、大众化道路前进做出了贡献。
1938年,蒲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抗日军队。1940年,他由中共党组织安排到皖南,在新四军军部从事文艺宣传工作,曾任新四军皖南文联副主任。他以战斗诗篇鼓舞士兵,奋勇前进。作品多发表在《新路东报》(《淮南日报》前身)上,先后出版了16部诗集、2部译诗、3部诗歌论文集,为我国革命新诗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的《茫茫夜》《母亲》《武装田地山河》被选入《现代百家诗》中,在我国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蒲风随新四军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由于环境非常恶劣,生活十分艰苦,突围、行军、过度疲劳,蒲风的肺病复发,但他仍抱病坚持工作,致使病情不断恶化。1942年8月12日,蒲风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安徽省天长县病逝,时年32岁。追悼会由方毅主持,皖南根据地还出版了纪念蒲风逝世文章专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英名刻在皖南新四军烈士纪念碑上 。
(中共梅县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史料审核:姚意军徐雪琴
新闻推荐
医务人员正在为前来就诊的群众做检查。周华景摄日前,梅县区中医医院联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特邀多位全国知名专家组成医疗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