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谋长远 脱贫致富强后劲 从“输血”“造血”到“强血”,梅州积极探索长效脱贫机制
截至目前,梅州光伏扶贫项目达389个,为多地贫困户增加稳定的收入。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学徒们正在位于梅县区玉水村的“粤菜(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接受厨艺培训,带动就业扶贫深入开展。黄韬炜摄
在梅州,不少地方建立了荷花基地,不仅能观光,还能带来产业效益。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工人在陈伟波的养鸽场工作。受访者供图
“以前的生活就是吃完上顿愁下顿,没想到这么快就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梅州五华县潭下镇村民张拥鑫站在红薯地里,用黝黑的手臂蹭了蹭脸上的汗珠,脸上难掩喜悦。得益于发展红薯产业扶贫项目,他家荒废的38亩土地成了摇钱树。
扶贫既要“输血”,也要“造血”,更需要“强血”。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梅州深刻意识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定要形成长效脱贫机制。近年来,梅州积极探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万企帮万村等“造血式”举措,切实做好“五个打通”,打造可持续的扶贫模式,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
至2018年底,梅州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9152个,此外还发展光伏扶贫项目389个、旅游扶贫项目55个、农电商平台169个。同时,梅州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共计开展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67420人(次),推动38284名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通讯员刘君睿张炳锋刘洪桥
输血有力
兜底保障民生
让群众幸福“有底”
在五华县转水镇里塘村,邓双娣奶奶早早准备好点心,等孙女放学回来。“我回来了,今天老师表扬了我背书很溜。”孙女开心地说,邓双娣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看着这样温馨的画面,怎能想到,就在三年前,他们还是贫困户,愁吃愁穿,更别提上学了。
“以前,我儿子患病,又没有劳动力,孙女没书读。多亏政府啊,不仅给我家里补助,还给她上学的补助,生活越来越好了。”邓双娣奶奶谈起变化,眼里也泛起了泪光。
扶贫效果怎么样,关键看村民有没有幸福感。梅州认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只有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才能破解“穷局”。
近年来,梅州把“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民生保障问题:
学有所教——梅州市教育、人社部门扎实推进教育助学政策落实,主动做好数据比对工作,做到发现一个核实一个,确认一个发放一个。截至目前,2017-2018学年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5915人,已全部足额领取教育生活费补助,教育助学落实率100%。
住有所居——贫困户住房安全全面保障,2018年省下达梅州2018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369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26户),已全部竣工验收并足额发放补助,100%完成年度改造任务。
病有所医——政府全额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并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纳入民政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截至目前,梅州全市应救助未救助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已按救助程序办理和发放医疗救助金16560人,发放医疗救助金2934.64万元。
“"两不愁"让我的生活不再忧愁,"三保障"让我更有依靠。”兴宁市龙田镇曲塘村的贫困户刘启龙说,多年前他所居住的瓦房倒塌,年近七十仍居无定所。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珠江实业集团的帮扶下,刘启龙获得了危房改造资金,住进两室一厅的新房。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黎嘉裕列出数据告诉记者,曲塘村有42户贫困户在去年10月前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危房改造任务100%完成。此外,自筹近6.5万元,帮扶15户患有重病、大病的贫困户;连续三年发放助学补贴,覆盖了全体在校贫困学生。
对于贫困户来说,低保兜底全面保障,能让他们的幸福生活更加“有底”。近年来,梅州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建档立卡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相对贫困人口34014人纳入低保范围,并发放低保金。
造血有方
因地制宜抓产业
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6月1日,驻村扶贫的1106天。萝卜又上市销售,价格涨了2毛,产量约8000斤,成本低、产量高、效益好……”驻村以来,梅县区南口镇七贤村驻村原第一书记罗春平就开始写扶贫驻村日记。一千多个日夜,他记录了从最初走村串户精准识别,到蔬果种植渐成规模、贫困户就地致富的扶贫路。
昔日省定贫困村,今朝致富带头村。七贤村通过家门口的产业,让29户贫困户72人全部脱贫。它的蜕变只是梅州众多省定贫困村脱贫的一个特写。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卸下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的贫困群众,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拥有一个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渠道?梅州给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动就业扶贫实现新突破。
以“万企帮万村”工程为例,通过搭建村企结对帮扶平台,政府引导企业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对接乡村资源禀赋,建立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目前,梅州累计已动员市内外企业650多家,结对帮扶行政村891个。剩余未对接帮扶村1151个,到2019年底,梅州全市2042个行政村都要有1个企业帮扶,实现全覆盖。
驱车来到五华县安流镇的广东汉光超顺蔬菜产业园,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绵延的绿意,走进细看,白胖胖的萝卜破土而出,各类蔬果基地连片成网。
“我平时在这里帮忙打理菜园子,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安流镇长江村贫困户廖秋芳说,之前在外打工的她听说家门口发展起了产业,就辞工回来上班,既能照顾家庭又有收入。
廖秋芳是长江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而脱贫的贫困户之一。
去年以来,该产业园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号召,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全年累计发放帮扶分红资金上千万元,“去年底前我们已实现帮扶五华16个乡镇,32个经济联合社,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6000多户,并与1000多户农户签订产销联盟。”广东汉光超顺农业公司董事长张文超说。
此外,汉光超顺还探索建立起客家菜师傅就业扶贫基地,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辐射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5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20户,户均增收1300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梅州自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以来,就与精准扶贫、富民兴村、产业兴旺相结合,打造特色劳务品牌,以“授人以渔”的模式,让该工程成为精准脱贫的良方。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业内人士表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如果只是一味“输血”,容易助长群众“等、靠、要”思想,造成“贫困—脱贫—返贫”的死循环。因此,梅州致力通过推广“基地+合作社+农户”“互联网+扶贫产业”“小额贷款+扶贫产业”等合作扶贫模式,实施“特色种养”“金融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产业发展项目,以产业富民的“金钥匙”开启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梅州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9152个,共计开展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67420人(次),推动38284名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扶贫“造血”功能初步显现。
强血稳当
突出“五个打通”
有效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
早上踏着晨光出门,在荷花基地里打理,时间一点点逝去,转瞬就到中午。回家前,梅县区石坑镇龙凤村的村民李兰珍看着自己的荷花渐次开花,心里无比喜悦。回家休息了一会儿,李兰珍又开始为下午的电商订单打包发货,日子过得充实又满足。
“我平时负责管理荷花基地,每月有一笔固定工资,到了产莲子的旺季,每天去采莲还有100元收入,比起以前,生活改善了不少。”李兰珍说,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迅猛,她也借助互联网把“土货”给卖出去。
早在2017年,龙凤村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集约了20多亩土地,引导有劳动能力的13户贫困户利用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种植莲子。贫困户有田租收入,能优先到基地务工,年底还有利润分红,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平日里,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吸引了不少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
从荷花种植、莲子采摘到发展旅游,打通了产业链,龙凤村的产业扶贫模式,正是梅州做好“五个打通”(即打通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利益链)的具体实践。
同样在平远县差干镇,以五指石景区作为发力点,延长产业链,通过景区景点开发,带动贫困户融入旅游产业链,发动景区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种养,引导景区周边酒店、餐饮等与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签订农副产品定点直供协议,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农户有近1000人,带动63户贫困户196人就业。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农电商的发展为精准扶贫插上科技翅膀,它能同时打通供应链和销售链。
当扶贫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石坑镇的莲子、大黄村的蜜柚、五华的高山红薯等“深山好物”走出大山。贫困户重拾荒地种作物,通过网络销售方式给他们种植的优质农产品找到了好卖家,从“烂在地里”到“热销全国”,电商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开启了农户致富新路径。
据了解,平远、五华、大埔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其数量在省内与河源市并列第一;3家农电商获评省农业电商示范基地,占全省四成多。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成为梅州推动精准脱贫的新引擎。
产业扶贫不仅要实效,更要有长效。这就需要打通利益链,例如兴宁市龙田镇羊岭村摸索了一套“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发展金鸽养殖项目,分红给入股的贫困户,仅此一项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增收就达1200元,不包括就业收入。
“我们组建了9个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小组,共有52名成员涉及粮食、水果、茶叶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对产业扶贫工作进行指导、培训等,并提供全链条的技术服务。”梅州市扶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组建帮扶“专家团队”打通技术链,召集全市349个扶贫村的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以及12个农业协会重点成员进行对接。目前,已有140多个贫困村与农业协会的130个企业(项目)形成意向或结对合作关系。
■一线实践
一只小鸽子
激活脱贫大产业
在梅州,提起“陈小鸽”并不陌生。一家原本濒临破产的鸽子养殖场,在“陈小鸽”的创始人陈伟波的手中,在短短七八年时间里变成了粤东最大规模的肉鸽养殖场,并且成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
2010年他大学毕业后返乡兴宁,加入家族的种鸽养殖基地。那时的基地占地面积只有100亩,规模不大却是陈伟波家族几代人积累下来的。然而2013年,中国养殖业遭遇严重的禽流感危机,基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陈伟波一个门外汉,从每天十来个小时在现场跟着工人学喂鸽子开始,到自己去农贸市场一家一家跑乳鸽销售,全靠着一股毅力和对家乡的感情,使基地在禽流感危机中重获新生。
为更好地建立企业现代管理模式,2013年陈伟波注册了广东省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五年多的发展,公司现有养殖基地2个,占地总规模200亩,年产乳鸽200万只。
2016年,陈伟波所在的龙田镇三个村被评为省定相对贫困村,共有300多户贫困户需要帮扶。他本着回报社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心愿,积极与镇村对接,摸索了一套“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公司成为广州珠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精准帮扶羊岭村、碧园村的产业帮扶基地。
“我们帮助贫困户从事肉鸽养殖行业,这是一个产业帮扶,带动他们脱贫致富。”陈伟波说,公司为贫困户提供种鸽、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技术学习和实习岗位,保价回收贫困户养殖的乳鸽,让贫困户掌握养殖技能,并为他们打通饲养、销售一条龙的服务。对于有残疾的贫困户,陈伟波也为他们提供贴标签的工作,发放计件工资。对于有能力就业的贫困户,则提供岗位,并免除试用期、直接按照正式工人的待遇发放工资。
如今,“陈小鸽”不仅是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立的品牌,更是兴宁市龙田镇精准帮扶产业基地的帮扶成果。
乡村小车间
就业大平台
“加工完了就打电话给公司车间,车间就会派人送货过来,顺带把加工完的货拉回去。我在家里就可上班赚钱补贴家用。”五华县郭田镇布美村村民张贵花腿脚行动不便,但说起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生活变化,言语间透露出幸福感和满足感。
原来,张贵花现在是广东明珠星钟表有限公司的一名厂外员工,有了一个满意的就业岗位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领取到一份不错的工资收入。
明珠星钟表公司是五华县一家从事钟表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业务扩展,劳动力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五华县相关部门对农村闲置劳动力和有劳动能力却因客观原因不能离家的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做过深入调研。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用工难,另一方面是农村群众找工难或者劳动力闲置。
如何破解这种“尴尬”局面?
五华县相关部门与明珠星钟表公司“一拍即合”。随后,明珠星钟表公司先后在横陂、水寨、郭田、岐岭、大田等五华偏远乡村建起了简易的小车间,吸引当地闲置劳动力和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就近就业。一个个小车间构筑起乡村就业的大平台,实现了企业用工与农民找工“双赢”。
笔者在明珠星钟表公司的小车间看到,10多名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着焊锡、装配、测试等工序。车间负责人黄彬达介绍,车间目前有38名工人,有13人是贫困户、5名残疾人,其中固定在车间上班的有10多人,其余的都是由车间送货到工人家,距离最远的有约14公里,最近的也有8公里,工人们每天可以完成1万个左右机芯的生产。工人们各自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不同,但每个人的月收入至少有1000元以上。
“我每月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江小燕是郭田镇硿南村的贫困户,从明珠星钟表公司在当地开设车间的第一天起就到车间上班,成为了车间“元老级”人物。不到半年时间,江小燕已经基本改变了以往“闲置”在家消磨时光的生活模式,也为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
新闻推荐
梅州市将于7月15日开展电动自行车登记工作 违标电动车可申领临时号牌
新国标车牌和违标临时车牌。(张爱飞摄)市电动自行车登记工作听证会现场。(张爱飞摄)本报讯(记者张爱飞)昨日,梅州市召开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