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叔:梅州画坛的“老黄牛”

梅州日报 2019-06-30 10:21

绿荫(国画)春风(国画)林风眠故居(国画)灵光寺(速写)乡村(速写)岁月流金(国画)松风(国画)

●彭爱琼

罗标 1949年出生,丰顺县人,197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系国画班。原广东汉剧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1998年调入梅州画院。曾任广东汉剧院艺术室副主任,梅州画院院长、梅州巿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梅州巿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届政协常委。曾先后在广州、深圳、东莞、梅州、嘉应学院、丰顺、兴宁等地举办过5次个人画展和4次联展。现为梅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嘉应学院兼职教授,《围龙画刊》主编。

说起标叔,作为梅州画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即便外行人,也早已听说过其人其画。访谈前,特意征求了其女罗卉(罗卉是我采访标叔的引见人)的意见,见面该如何称呼。她建议唤“标叔”。曾想过“院长”、“主席”的称呼,但总觉得都不如“标叔”亲切。而且,也想让文字所展现的不只是一位画家的成就,更是他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

墨寄情怀美出自然

欣赏标叔的画作,观其山水,绿树氤氲,云气弥漫,断崖千尺,流水有声。浓墨淡彩点染之间,自有一种山色空蒙之意境。花鸟小品则朴实清雅,生趣盎然。都说“画如其人”,一位画家的品格和素养必定会在其绘画作品中显现。那么,究竟怎样的人生经历和文化的积累,才能把看来毫不起眼的平凡景物,即便寥寥几笔也能以小见大,渲染成一种充溢着生命感染力、平朴而不失空灵的艺术美?

或许,那就是人生历练的升华吧。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广东汉剧院从事舞美设计,看似与他的国画专业搭不上边,但标叔秉性中的执着让他努力寻找工作与所学专业的融合点,用国画的表现方式作为舞台背景设计,发展为自己的舞美特色,如此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艺术来源于生活,标叔认为只有深入生活,不断提升自我的艺术审美情趣,画出来的画才不会千人一面、毫无新意。标叔始终未放弃对艺术的更高层次追求,哪怕工作再忙再累,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便坚持速写和创作。

标叔热衷于创作素材的搜集,从客家山乡风情,到平常所见的花鸟、鱼虫等,都是他坚持速写的对象。在标叔眼中,画画是一种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只要一拿起画笔,标叔在笔墨丹青的天地里如入无人之境,于笔墨与自然的融汇中寻求心灵的自由表达。想来,也正因为此,立足于客家土地的标叔在艺术追求中才能从喜欢到沉醉,由感悟而升华,达到心中有画,画中有魂的吧。

勤能补拙顺应自然

罗卉谈及父亲坦言道,她最为佩服的就是父亲在艺术追求中的坚持。她曾为父亲的画册作序,序中直呼家中有这样一头“牛”:勤恳踏实,倔强执着,默默耕耘在艺术土地上。事实上,标叔也一直践行着自己如同老牛般执着的信念。他坚信“勤能补拙,学海无涯”,当然类似这样的信念自然是标叔谦逊、淡泊的性格体现,但他也确实是这么躬身力行的。标叔开始画画是在高中时期,当时画画是他的为数不多的爱好,并不懂如素描、速写之类的专业名词和知识。但打心底的喜欢和倔强的追求,让标叔如愿成为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上大学后,标叔靠着一股韧劲,别人在画的时候他跟着画,别人不画的时候他也在画,从几乎是零基础的学生,慢慢追上班里优秀的同学,完成专业上的逆袭。

标叔为人低调朴实,信奉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此次我们交流的地方是在他的客厅,与众不同的是他家的沙发并不靠墙,背后留有一米多宽的通道,摆放着作画用具的小推车靠着后墙,后墙上铺了一层书画专用的毛毡布,上面有一些标叔的画作。原来这就是他的“画室”。一位画家的工作室起码也得是一间不小的书房吧?其中必有桌案,案上常是考究的纸笔墨砚。而标叔的调色盒是利用果盘自制而成,洗笔筒则是雪糕筒废物利用。他笑言实用就好,并不是故意去节俭。标叔说:“其实画画跟写文章一样,不能说限定什么时候去动笔,如果总要等到有整日的时间才去画,那么可能很长时间都画不出一张画来。像我这样把画室设置在客厅,有想法时便随时拿笔,可以利用茶余饭后零碎的时间去思考和创作,化零为整,日积月累,自然能创作出一定数量的作品来。”他认为,艺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顺应自然的过程,一定离不开勤奋。那么就要求画者沉得下心,不盲从不攀比,师出自然,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做到推陈出新,从而形成自己个人的风格。而标叔五十多年来的艺术生涯,正是一直都这么要求自己的。

以画说话少说实干

标叔的“牛”脾气不仅仅表现在自己艺术追求中,在工作上标叔也秉持一贯的工作态度,以画说话,以德服人,扎扎实实,少说多干。当时作为梅州画院、梅州美协的领头人,标叔为梅州美术事业做出了大家有目共睹的贡献。梅州是比较闭塞的山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别说出画册、搞画展,连简单的美术交流活动都很少。后来梅州画院刚成立,想改变也不容易,没地方,人手少,经费也不足等现实问题让工作难以开展。令人敬佩的是,面临各种困境,更是激发了标叔的老牛精神。

经过考察和深思熟虑,他认为华侨博物馆一楼圆形走廊完全可以用来设置展厅。与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协商后,立即着手组织画展,打造出颇具影响力的围龙画廊。当时,只要市、县协会团体或个人有参展意愿,作品水平达到要求,标叔都极力促成画展的策划和开展。在围龙画廊开展的鼎盛期,博物馆一楼几乎每天都有画在展,甚至春节期间也不停办,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为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提升的平台。

他并不满足画廊的现状,认为只是在画廊开展,惠及面和影响力都有局限,能前来观展的只是城区部分文艺爱好者和群众。如何打破局限呢?标叔大胆设想从围龙画廊衍生出《围龙画刊》,用纸质的传媒去宣传和影响,效果必将会更好。于是,在围龙画廊成立一周年之际,《围龙画刊》正式发行,为梅州美术界的画家们创建了一个影响面更广、层次更高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说起《围龙画刊》,标叔依然感慨不已。从创建到现在,《围龙画刊》已经出版了100多期,梅州地区大部分有成就的画家都在画刊上发表过画集。每一期标叔都亲自把关,从作品的质量,到选图、排版、编辑,他都亲力亲为,作者只需要出一份为数不多的印刷经费,画刊出版后甚至由标叔亲自一份份邮寄给市、县美协的成员,作为宣传手段。其间的艰辛和付出,不言而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画刊出版数量达到一定以后,在当时各种条件并不许可的情况下,画院还坚持出版了《围龙画刊》合订本。合订本出版后,除了个人收藏外,还分别捐赠给市、县博物馆、图书馆收藏。梅州市老领导涂麟清也曾对标叔创刊、出版合集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出版《围龙画刊》合订本不仅对画家作者本人有很好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作用,同时对梅州美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更是一部记录梅州当代美术传承和发展极为珍贵的史料。一些美术界的中青年聊起标叔,都对他的为人佩服不已。他们都颇有感触,纷纷认为标叔是非常值得敬重的前辈,不仅工作上勤恳无私,对年轻一代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提携,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艺术心得,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直到现在,标叔已退休多年,但依然保持着“老黄牛”本色,不仅自己平时在家笔耕不辍,不曾停歇对艺术的追求,还受聘嘉应学院兼职教授,为在校学生作辅导,传授自己多年的艺术经验和心得体会。

其实,我知道短短的篇幅是很难描绘标叔“老黄牛”形象的。在访谈与整理过程中,不由地心生敬意,一直在想,作为梅州画界老一辈的艺术家,标叔多年来满腔热忱致力于梅州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人格,更是担当。他老黄牛般的劳心劳力,任劳任怨,深意也尽皆于此吧!

新闻推荐

广东梅州惜败上海无缘决赛 将与埃塞俄比亚队争夺首届中非少年足球赛季军

本报讯(记者张少邦)昨晚,在湖南娄底进行的首届中非少年足球友谊赛一场半决赛中,代表广东参赛的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U11队与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