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次创业”推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
■ 赖强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扶持下,梅州苏区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发展条件逐步改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我们必须拿出“二次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大胆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做大经济总量,完善产业结构,加快振兴发展。
用争创一流的苏区精神干事创业。要秉承干就干最好、争就争一流的苏区精神,在底线思维之上尊重首创精神,大胆试、大胆闯。要破除传统发展模式依赖,按照“123456”的思路,强化新发展理念,用市场机制干事业,用法治手段解难题,用改革创新找出路。要学习赣州无中生有建内陆港、上下一心抓项目的冲劲和干劲,学习龙岩交通先行、产业兴市的经验和做法,用足用活新一轮省老区苏区扶持政策,争取省直单位和大型国企对口支援,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笼子”,实现“六争六补”。
充分释放民营企业的主力军力量激活市场。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尊重市场,对民间创新创业多一些宽容和默许,在市场准入、营商环境、法制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全面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全国大格局中思考和谋划发展,围绕“5311”绿色产业体系,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设立产业创新发展基金,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发挥众多华侨乡贤的资金人脉作用引进增量。要梳理500多万的旅居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建立名录库,进一步发挥梅州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作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法律服务平台,既助力梅州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又引进更多企业回归产业、资本和技术。争取更多电力、烟草指标,千方百计引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和拥抱新经济的投资平台,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支持“五大”传统产业再造生产、形态和管理流程,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扩大第二产业的总量。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会加快发展。要主动对接大湾区科研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国家级平台。深化广梅对口帮扶,借鉴深汕 “飞地”模式和广清产业一体化模式,建立更紧密的对口帮扶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国足球特区等重大发展平台,打造成为招商引资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平台。发挥梅州所长对接湾区所需,打造大湾区的“大农场”“后花园”。推动梅州高新区与前海、南沙、横琴三大片区自贸试验区的规则衔接、协同发展,在文旅、体育、互联网、大健康和特色现代农业方面联合打造产业链条完善、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提升第一、第三产业质量。
(作者单位:平远县司法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晓娟)“七一”前夕,市政协党组成员分成5个组,对市政协9名党龄50年以上的老党员和2名生活困难党员,以及大埔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