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全面发力扎实推进全民禁毒工程 努力创建全省毒害最少城市
●李盛华梅公宣
前段时间,电视剧《破冰行动》热播,讲述缉毒一线警察不畏牺牲、为缉毒奉献热血与生命的故事,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以及缉毒的艰辛。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禁毒、毒品、吸毒等话题再次引发关注。记者从市禁毒办获悉,2018年以来,全市各级禁毒部门始终对涉毒违法犯罪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同时严防流入式制毒犯罪,坚持预防为先、深化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并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提升戒毒康复管理服务水平,朝着创建“全省毒害最少城市”的目标而努力,为打造名副其实、声名远扬的“平安之乡”增添亮色。
利剑出鞘,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
2019年1月31日,梅州市公安机关在丰顺县成功侦破一起重大贩毒案,现场缴获冰毒2公斤,抓获2名贩毒嫌疑人,斩断了进入丰顺的贩毒通道,打响“梅安2019”专项行动的第一枪。6月16日,梅州市公安机关组织市局相关警种及梅江、兴宁、五华等县(市、区)警力,对“2019-160”省毒品目标案件进行统一收网行动。行动共抓获涉案吸、贩毒人员70名,缴获各类毒品230克。
一系列的扫毒行动犹如一把出鞘的利剑,不断刺向涉毒犯罪的心脏。据介绍,2018年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紧紧围绕禁毒“两打两控”暨“粤剑扫毒”“梅安2号”“梅安2019”等专项行动部署安排,始终对涉毒违法犯罪保持高压打击态势,缉毒打击工作成效明显:截至2019年6月,全市共立涉毒刑事案件156宗,已侦破126宗,破获千克以上毒品案件4宗,捣毁毒品加工窝点2个、大麻种植地2个;破获省目标案件2个、市目标案件5个、三人以上团伙案 8个,查处涉毒违法犯罪人员885人次,执行强制隔离戒毒358人,刑事拘留126人,逮捕161人;共缴获各类毒品约322公斤,半成品毒品约350公斤。
更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市还自主研发“智犬缉毒平台”,深入分析毒品及制毒物品渗透运输规律特点,完善堵源截流工作机制,初步构建闽粤赣三地合成、红黄绿白四色查控的智能化精准查缉网络,大力提升陆路毒品查缉能力。“智犬缉毒平台”实战应用以来,梅州市破获运输毒品案件14宗,抓获嫌疑人16人,查获涉毒人员65人。
除了对涉毒犯罪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梅州市还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控。2018年以来,梅州市公安部门多次组织当地卫生、安监、药监等部门,组织对易制毒化学品经营、销售、运输企业和人员严查严管,共查处易制毒化学品违法案件52宗,同时出台了《梅州市易制毒化学品管制工作三年规划(2018-2020年)》,力争管住、管好梅州市易制毒化学品。
与此同时,梅州市层层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属地清查责任,开展了“地毯式”防范打击流入式制毒犯罪排查巡查工作,全力压缩制毒犯罪生存空间,有效遏制了流入式制毒犯罪活动在梅州市的发展蔓延。
预防为先,深化全民禁毒宣传教育
“哇,这个真的好酷啊!我也想试试!”这是梅州市公安机关开展“千名民警进校园”活动时,学生们体验VR警示游戏“吸毒”后的一个场景。广大学生“玩”中有学,掌握识别毒品、抵制毒品等知识。“我感到头晕眼花,耳朵也有幻听,手脚发麻,身体完全不受控制,简直太难受了。我想我决不会沾染毒品的。” 嘉应中学一名学生在体验VR警示游戏后深有感触地说。
据市禁毒办介绍,梅州市各级禁毒部门坚持把青少年作为禁毒宣传教育重点,全面推进“6·27”工程,深入开展全市150间省级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组织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落实校园禁毒“八个一”,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全面提高了梅州市青少年自觉抵制毒品的意识和能力。全市各级禁毒部门依托各大重要节点,发动基层党政部门和成员单位,深入学校、家庭、社区、场所、厂企、农村广泛开展“六进”宣传活动。市县两级禁毒部门还积极开通微信公众号,主动抢占新媒体宣传阵地,进一步提升了禁毒宣传的覆盖面、渗透力和影响力。
多措并举,全力提升戒毒康复管理服务水平
近年来,梅州市大力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通过市县(区)统筹、党政主动、部门齐抓,使梅州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梅州市着力打造“心家园”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品牌并向全市推广,进一步延伸拓展示范点的影响力,带动各地镇(街)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八个县(市、区)均已按“国家示范创建标准”建设了一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示范服务中心,其中,梅江区江南街道戒毒康复服务中心、梅县区程江镇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兴宁市宁新街道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平远县大柘镇戒毒康复服务中心被省禁毒委评为2018年广东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点。
市禁毒办联合鼎和社工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跟进个案、成立预防复吸小组、戒毒人员就业指引、戒毒所家属开放日宣传活动等驻所服务,进一步完善戒毒康复管理工作机制。驻所社工积极与各县(市、区)禁毒社工沟通联系,提前介入学员,实施一系列专业化的戒毒康复服务,实现无缝对接,搭建起戒毒人员与家庭、社区、社会的桥梁,巩固戒毒成果。全市各地推动当地企业积极参与就业安置工作,建立本地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点,切实解决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问题。
人物故事
1
禁毒民警的心声:
真心希望天下无“毒”
“57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76人……”说起辖区禁毒工作,梅州市公安局梅县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大队长谢江勇“门儿清”。1996年参加工作的他,投身禁毒工作也才三年。但这三年来,他带领队伍扎实开展全民禁毒工程和打击涉毒违法犯罪活动,去年,梅县区“梅安2号”涉毒专项打击效能在全市八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闻“香”能识“瘾君子”的禁毒警察
谢江勇先后在松南派出所、经侦大队、城东派出所、刑侦大队等部门轮换,从成为禁毒警察的第一天起,他便许下一个“天下无毒”的心愿,并发誓要在禁毒工作岗位上“干点成绩”。面对新的业务职能,他刻苦钻研各种条例和书籍,在实战中学习,很快就摸清了辖区禁毒形势,逐渐掌握涉毒案件的侦查破案工作,还摸出了点门道,甚至练就了“闻香识毒”的技能。
2017年11月,谢江勇和队员参与一场偷盗汽车案件的抓捕行动时,敏感地闻到了一名女嫌疑人钟某的身上有一股只有吸毒人员才有的味道。但对钟某进行尿检后,结果显示是阴性。经查证,该女嫌疑人未涉汽车偷盗案件,警方依规将其释放。然而,凭着敏锐的直觉和禁毒工作经验,谢江勇依然对钟某产生了怀疑,觉得钟某虽然尿检是阴性,只能说明她最近没有吸毒,仍有可能是一名吸毒人员。果不其然, 2018年3月19日凌晨2时多,有线索反馈称,钟某等四人在梅县区城东镇某处吸食毒品,谢江勇带着队员实施抓捕。在追捕过程中,其中一名吸毒嫌疑人朱某义突然不顾一切欲逃往屋外。谢江勇见此情景,一把擒住朱某义,但朱某义还在抵抗,于是,谢江勇上前一个抱摔、再抱摔,一直从客厅追到卧室,终于把朱某义控制抓获。谢江勇在抓捕过程中全身多处软组织受伤。“当时都顾不上考虑危险性,就想着把他们抓住。”谢江勇告诉记者,受伤是家常便饭,禁毒大队民警全部都在行动中受过伤。
禁毒工作包括涉毒案件的侦查和查处,还有涉毒人员管理和禁毒宣传,易制毒化学品防范,制毒防范,社康社戒等。谢江勇和他的队员忙起来,加班便成了常态。去年,在破获梅州首例贩卖新型毒品团伙案件的过程中,谢江勇一直冲锋在前,创下了连续加班38天的个人加班纪录。“深夜、凌晨正是吸毒人员活跃的时期,禁毒打击工作性质就决定了我们晚上要加班。”从事禁毒工作三年来,谢江勇回家越来越晚,与家人碰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有时甚至几天都碰不到面,只好通过视频聊天。谢江勇对父母、妻女也心怀歉意。但是,家人从来都是他的坚强后盾,其太太也是一名警察,表示非常理解他的工作,让他全心投入。最令谢江勇欣慰的是,女儿在去年考大学填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司法警官学院,立志成为警察。
戒毒人员眼中的朋友
在同事的印象中,谢江勇是拼命三郎。在一些戒毒人员的眼里,他是一个能解开心结的朋友。谢江勇说,吸毒人员戒除毒瘾后因为吸毒经历而遭到身边人的歧视,导致心情忧郁、精神空虚孤寂,又重新吸毒,“作为禁毒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重获新生,重回社会。”
“叔,有时候感觉我们这种人做人真的好累。”“没什么的!人都一样,不分这种那种的,你不要老想着自己曾经吸毒就好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嘛!”这是有吸毒前科的林某和谢江勇的一段对话。2017年,林某因吸食毒品被谢江勇抓获,经一番谈心教育后,他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积极配合警方破案,并承诺戒掉毒品。“谢警官和我加了微信,慢慢地联系就多了,办案路过还专门请我吃吃饭,一次得知我受伤后还特地打电话来问候,我就把他当朋友了。”林某说,遇到困境或心情不好时,他会找谢叔聊两句。今年6月,得知林某有意考驾照开出租车谋生,谢江勇告知他只要三年未复吸便可以考驾照,并勉励他坚持做个好人。
廖某平曾因吸毒造成精神疾病且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导致家庭生活困难。谢江勇和同事们得知廖某平的情况后,联合当地政府和派出所详细了解其实际困难,引导家属要充分给予关心、信任和帮助。最终,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廖某平被介绍到某公司担任保洁员,缓解了生活经济压力。
人物故事
2
高墙内的忏悔:
戒毒后,我想一切还可重新开始
“毒品带来的伤害太大了,它害我被开除了党籍和职务,也透支了我的身体。我的妻子跟我离婚,11岁的女儿不在我身边。我的一切都被毒品毁了。”在梅州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里,身高超过一米八的戒毒学员阿文(化名)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说起阿文,戒毒所教导员李静也在话语间透露着惋惜之情。阿文出身音乐世家,名校毕业,双学士学位,有一份光鲜稳定的工作,曾经还是有名的音乐制作人,某山歌剧团的核心人物,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但因经常出入娱乐场所,加上自己的自控力弱,在受他人蛊惑后,毒品就乘虚而入击碎了所有的美好。“我每次打电话给我女儿,她的那声爸爸都让我心酸不已,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爸爸陪着呵护着,而我的宝宝却也要替我背负这份痛苦,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我曾经也是那么幸福,现在却成了这番样子,很恨自己,真的很恨。”阿文说,在吸毒的过程中,也曾接触过一些很小的孩子,他们大多辍学,抱着不会成瘾的猎奇心理接触毒品,一旦吸了第一口就彻底沦陷了,没钱买毒品就去偷去抢去骗,根本就没有底线,“如果现在不是被强制戒毒,根本没有机会重获新生,甚至可能已经失去生命。”据了解,今年9月份,阿文就可以出所了。谈及以后的生活时,阿文一脸憧憬,表示想做禁毒大使的工作,用自己的经历教训告诫更多的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与阿文的情况类似,小古(化名)曾经也有一份自己的事业,现在是三个孩子的爸爸,却因为吸毒,亲手“葬送”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2018年9月,是小古第二次来戒毒所,也是他时隔11年再次进入戒毒所进行戒毒。回想起吸毒的情景,他用 “太疯狂” 三个字来形容。他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接触K粉,当时会和同学一起去夜总会,“大家都吸,而我因为好奇,也想吸。”大学毕业后,他停吸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又开始接触冰毒,原本以为自己拿得起放得下,还能像大学一样,玩玩就好了,但后来发现自己已经彻底沦陷了。他说,当时每天都吸,睡眠又不足,脑袋已经不清醒了,“其实事后想想,又很后悔,会怪自己意志力不够坚定,但又始终在放纵和悔恨间不断恶性循环。”
“吸毒的代价对于我来说也太重了,而且完全就是自作自受。真的感谢戒毒所对我们的教导,才让我感觉到自己还没被彻底放弃,还有救。”小古表示,自己的身体已开始慢慢恢复,其他各方面也和常人差别不大。“以后出去了,我想我一定可以重新开始。” 小古满怀信心地说。
本报记者李盛华
通讯员黄晓春罗 玮
魏思仪邓兴卓
黄紫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随着近日气温持续走高,6月22日,全市用电负荷达到162.9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0.74%。面对负荷新高和强降雨交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