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和埔诏苏区的开拓者—谢卓元
谢卓元(1905-1935),中国共产党员,大埔县大麻镇下村茶园下人。
1926年,谢卓元与中共党员郭栋材等人致力促进国民党左派靠拢革命,开展工农运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到太宁、大麻、英雅等地领导开展学生运动、青年运动和工农运动。
1927年9月,“八一”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潮梅地区,犹如一场及时雨,促进了大埔全县的工农革命运动。谢卓元为迎接起义军的到来,参加策划实施了茶阳(县城)、湖寮、高陂、百侯等镇的“策应暴动”,组建起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他还派学生张贴起义军总指挥贺龙的《告革命同志书》,处决反动分子谢炬生,为大埔人民除害。10月上旬,由朱德、周士第等指挥的南昌起义军一部在大埔三河坝与敌军展开激战,谢卓元积极动员农军参战,组织人员为起义军做饭担水、搬运枪弹、救护伤员等。他还动员余勇文等一批共青团员、进步学生到起义军政治部工作,跟随部队南下潮汕平原,为起义部队增添了新鲜血液。
1928年,谢卓元被选为中共大埔县委委员,以梅县、大埔英雅为基点,宣传发动群众,组建农民赤卫队、农会、妇女会,发动农民抗租罢耕,实现了“二五减租”,深受贫苦农民拥护。当地反动民团恨之入骨,以800块大洋悬赏缉拿谢卓元。谢卓元不为所惧,以隐蔽的方式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30年1月,谢卓元任大埔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5月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县赤卫大队指挥。为执行东江特委关于进一步恢复发展闽西苏区通向潮汕地区交通联系的指示,谢卓元等移驻大埔东部地区,活动在饶平县、平和县、诏安县边界地区。同年秋,成立了饶和埔边县革命委员会,建立苏维埃政权,谢卓元选任主席。他和边县其他领导人一起,团结战斗,创建了饶和埔诏苏区,从而恢复了闽西苏区与潮汕地区的联系。
1931年2月7日,饶和埔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大埔县大东乡召开。得到了消息的反动派,调集闽粤两省数千人,分三路围袭大东乡,企图一举剿灭饶和埔边的革命势力。大兵压境,谢卓元一面指挥会议代表紧急分散返乡,一面组织民众疏散到山林中。在革命低潮的艰难岁月里,他们坚持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党、团组织。派人潜入白区,侦察敌情,带领赤卫队打击土豪劣绅,解决给养,在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边界地区,顽强地保存着革命的火种。
谢卓元擅长宣传工作,常在大小会议上演说。他的讲话精辟深刻,生动有力,富有鼓动性,深受群众欢迎。他常组织赤卫队员到各地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鼓动民众、瓦解敌军;派人剪断电话线、破坏通信器材;利用敌占区城镇有亲友的赤卫队员购买纸张、电池、药品等物资,解决了苏区宣传工作和治疗病员等的急需物品。
1932年秋至1934年冬,广东饶平县和福建平和县、诏安县的国民党军及地方民团对饶和埔诏苏区进行多次“围剿”。诏安县北部的陈坑、石下、马坑、赤竹坪等苏区村庄多次被洗劫、焚烧,民众惨遭摧残,斗争环境日渐艰苦。谢卓元等对艰苦的环境,毫不畏惧。在反“围剿”的艰苦斗争中,谢卓元经常编写、印刷传单,并派人潜入白区内张贴标语,开展政治攻势,收到良好的效果。谢卓元带领农民群众、赤卫队、红军官兵上山与敌人周旋,采用“敌剿我方上山打游击、敌驻我方夜袭敌人,敌走我方回村生产”的斗争策略,粉碎反动势力的军事围剿。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时任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委员的谢卓元不同意特委书记黄会聪的“不断进攻”方针,认为“中央苏区的革命已转入低潮”,我方的策略应该是“扎根民众,保存力量”。1935年夏,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开展“肃清社会民主党”运动,谢卓元及区、乡干部几十人被疑为“社会民主党分子”而遭关押。12月底,谢卓元被错杀于福建省南靖县(今龙海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谢卓元的沉冤进行平反昭雪,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史料审核:姚意军徐雪琴
新闻推荐
大埔县百侯镇华农互联基地的工人正在采摘早夏无核葡萄。(连志城摄)本报讯(记者刘润涛特约记者刘招迎罗文燕)5月以来,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