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陪伴 少索取
前不久播出的热播剧《都挺好》引发大家的追剧、刷屏和讨论,剧中苏家父母一生大半的积蓄都花在二儿子苏明成身上,然而他却认为苏家三兄妹里只有他长期陪伴在母亲身边,这是母亲自愿为他付出的,他不是在啃老。
这个剧让我联想到朋友王姨的遭遇。王姨夫妻俩是梅州的工薪阶层,王浩是其独子,2009年,王浩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要求下回到梅城工作。王姨给他买了车,没几年又拿出大半辈子的积蓄给他买了新房。前年,王浩结了婚,去年生下了一个大胖儿子。婚礼、生子的一应支出都是王姨出的。十年下来,王姨夫妻俩的积蓄差不多都用光了。而且由于父母一直没有要求王浩每个月要缴交伙食费,王浩“幸福感”很强,也乐得做“月光族”,吃喝玩乐大手大脚。时间长了,一家五口的伙食开支,再加上王姨老两口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王姨感觉到力不从心。
像王浩这种“苏明成式”啃老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少见。中国父母大多以子女为重心,希望子女常在身边,习惯把对子女全身心的付出当作一种本能,缺乏应有的边界感,让子女产生了“父母的钱始终是我的钱,父母的钱不给我给谁”诸如此类理所当然的想法。这些想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还会引发其他家庭问题。
客观来说,高昂的房价、不低的结婚费用和下一代的教育成本,父母力所能及的资助小辈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也不必强加道德发条。但若是长年累月、无休止地“盘剥”父母,尤其是父母自己的生活都磕磕巴巴的时候,子女还打着陪伴在老人身边的旗号,借此机会毫不体恤、变着法子向老人家要钱、“借钱”,这种行为则要不得。
我们的父母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被啃;儿女的孝心是付出,而不是索取!“陪伴式啃老”现象的存在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年人在养老方面对子女的依赖,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越来越重要,他们需要子女的陪伴和慰藉;二是子女对老人给予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也存在比较大的依赖和期待。因此,如何在自我实现与孝顺父母之间实现较好的平衡,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父母子女之间应有必要的理性边界感,在财物、个人空间等方面适度厘清,不要让子女产生过度依赖心理。其次,子女对父母不仅要物质赡养,更要精神赡养。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多嘘寒问暖;如果不能经常回家,就多与父母通过电话或视频沟通联络,了解老人身心需求。另外,要完善社会养老助老机制,让老人晚年生活得到更大保障;而老人自己也要找到更好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老有所乐,降低对子女的依赖,让子女更安心轻松地去发展事业,实现自身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
(杨丽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丽莉通讯员何开洲)记者日前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该局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在全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