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舓”
●张德厚
梅州客家人夸赞小孩子可爱,往往会说这孩子“得人xiā” (xiā为汉语拼音)。这个“xiā”字,人们通常写作“锡”或“惜”。实际上,这两个字都是错别字,或可称之为代用字。
客家话中的“xiā”是一个动作。当客家人说孩子“得人xiā”之时,往往会用手轻轻触摸、摩擦孩子的脸颊,这个伴随的动作就是“xiā”。而在笔者的记忆中,过去一些客家老人“xiā”孩子时,是用自己的脸颊轻轻触碰、摩擦孩子的脸颊。正确的“xiā”字,应该要有代表这个动作的含义。
先看“锡”字,有四种含义。一是金属元素锡。这是“锡”字最初的含义,其本字是“易”。“易”的金文字体,是一个汤勺般的容器中有三点水,代表的是一种熔点低、容易变成液状的金属,即锡。后来“易”引申为容易、变化之意,古人就在“易”字旁加上“金”部,再造了“锡”字。二是赐予。如《庄子·列御寇》:“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三是代表和尚用的锡杖。四是通“緆”,意为细麻布。如《史记·司马相如传》:“于是郑女曼姬,被阿锡。”
再看“惜”,有三种意思。一是珍惜、重视、舍不得。如“惜墨如金”。又如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二是爱、怜惜、哀怜。如“怜香惜玉”。又如“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楚辞·惜誓》 )。三是遗憾、哀痛。如贾谊《论积贮疏》:“窃为陛下惜之。” “惜”虽然是动词,但是它从忄(心)昔声,只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并不是一种实质性的动作。
可见,无论是“锡”还是“惜”,都没有表达“xiā”这个动作的含义。
真正的“xiā”字,应当写作“舓”。“舓”,神旨切,音士(现代汉语拼音shì)。“舓”就是更早前的“舐”字。《康熙字典》中引《广韵》说,“舐”字是“俗舓字”。《说文》:“舓,以舌取食也。”可见,“舓”就是“舐”,古时都是用舌头舔舐,贴在食物上来回摩擦,取食少量食物或感受食物滋味的意思。如《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为什么客方言中的“xiā”字应写作“舓”?笔者认为,这是因为“舓”字后来被引申为亲吻之意。如“舐犊”,就是老牛用舌头舔舐小牛,后来用于比喻人类对子女、后代的爱抚,比喻关心、疼爱子孙的感情。客家人“xiā”孩子时轻轻触摸孩子脸颊的动作,可以看作是对“舐犊”的一种模拟,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含蓄的、简化的亲吻动作。而老一辈客家人用脸颊触碰、摩擦孩子脸颊的动作,可视为古人传统亲吻动作的再现。
所以,当客家人说孩子“得人舓”时,其实是说孩子可爱得让人忍不住要亲吻他(她)。
“xiā”写作“舓”,表示亲吻,是有旁证的。在我国南方许多地区的方言中,人们用“香”表示亲吻。“香一个”就是“亲一个”。“香”与“xiā”读音很相近。愚以为,“香”字极可能也是误用,其正字也是“舓”。同样,粤语中的“锡一啖”,其“锡”字读音与客家话的“舐”十分接近(接近汉语拼音seī)。“锡一啖”同样也是“亲一口”的意思。这个“锡”,其正字极可能也是“舓”。
笔者之所以主张把“xiā”写作“舓”,而不写作“舐”,是因为现代汉语中的“舐”已经不再表示亲吻之意了,不妨重新启用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的“舓”字。另外,“舓”的字形似乎更能让人们联想到它在客家话中的读音及含义。
新闻推荐
梅州市县级备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进展情况梅州市人民政府2019年5月28日梅州市县级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