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突出重点领域,多条腿跑起来补齐民生短板,让群众幸福看得见享得到 补短板聚民心 答好乡村振兴“民生答卷”

南方日报 2019-06-19 06:17

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传统的客家建筑伫立在山水间,构成一幅田园乡村图。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梅县区城东镇葵上村,一座设计具有客家元素的公交站亭坐落在乡道Y031路边。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五华县新建的垃圾中转站外形如花园别墅般美观。张炳锋摄

民生关切,一枝一叶总关情。出行难、看病难、公共设施差、人居环境脏……一系列民生问题是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也是影响群众幸福感的根本原因。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近年来,梅州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编制、公建规范化建设1888个村级卫生站、农村厕所卫生普及率达97.31%、连续两年获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荣誉称号……坚持从群众关心关注的小事着手着力,用真心、下真功、出实招,努力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乡村振兴“民生答卷”。

炎炎夏日,家住梅城的杨伯站在阴凉的公交站,准备乘坐58路车,前往松口老家。“今天天气好,回乡摘点青菜、买斤土猪肉。自己坐车十分方便,也不用麻烦子女接送。”

而距离梅县城区31公里远的石坑镇龙凤村,李婶拎着满箩筐的土鸡蛋,早早在35路公交车站等候,准备进城探望孩子。“有直达公交很方便,随时能进城。”李婶笑着说,现在村里住得很舒服,偶尔进城串门,日子很惬意。

提升村民幸福感,是梅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的有效举措。出行方便、看病不难、乡村更美、收入增加……近年来,一系列民生举措在梅州乡村落地,越来越多群众实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作为山区城市,面对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梅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民生福祉稳步改善上持续加码,让破解民生问题的难点成为梅州补齐短板的亮点。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肖铭浩曾祖聪朱彩连

初显成效

一系列民生举措在梅州乡村落地

“以前看病要去10里外的镇卫生院,一来一回就是大半天,奔波让本来就不适的身体更加吃不消。现在我不出100米就能看病拿药,方便多了,健康也有了保障。”五华河东镇村民谢文海说。

过去由于家门口没有村卫生站,谢文海经常长途奔波看病。去年,村里的卫生站建起来了,卫生院也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要真正实现“常见病不出街镇”,让村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建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是基础。到2017年底,梅州已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1888间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的任务。

走进新建的油新村卫生站,窗明几净,治疗室、观察室、药房三室分离,呼吸机、血糖仪等常用设备一应俱全。“村卫生站主要为村民检查常见病,为他们提供14项公共卫生服务。”该卫生站医生谢灵军说,此外还为全村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人免费提供一年一次的常规体检。

“改善看病条件和提高治疗水平一直是群众的期盼,如今终于实现了。”谢灵军说,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提升医疗卫生条件就是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补齐农村医疗短板的同时,梅州瞄准民生重点领域,着力破解突出问题,取得成效:

行有所乘——蕉岭是全省首个落实城乡客运一体化县、梅江区和梅县区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全覆盖、除五华县外全市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梅州公交车、客运班车已经从城区延伸至乡镇,从乡镇扩展到各村,形成一个完整的城乡公交网络,拉近农村与城市的距离,也连通了农村人的城乡生活。

老有所养——梅州按照《广东省养老服务条例》规定,统筹谋划,推进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配套建设落地落实。

村有所变——夕阳西下,走进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环视村庄,古色古香又充满田园气息,错落有致的民居依田傍水而建。从城里来的游客正在悠闲漫步,太阳下山,他们走进民宿享用农家小菜。以秀美的田园画卷来描述现在的梅州乡村人居环境,恰如其分。

……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振兴。

今年梅州全会报告指出,对标全省民生工作,梅州仍存在一定差距,必须正视短板所在。近几年,涉及农村民生的议题在梅州“十大重点工程”“十件民生实事”中所占的内容不断增加:推进基层教育的均衡化,农村贫困人口和城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城镇、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每月提高到503元、228元等等。

对症下药

以城乡一体化为抓手

补齐民生短板

家住石坑镇龙凤村的李婶,在以前没有公交车和客运班车的情况下,去一趟县城要花大半天的时间。“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农村公交,自己随时能进城,还能网上预约客运班车,太方便了!”李婶说。

在乡村振兴路上,山区城市备受交通短板的困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村地区出行、运输不便,导致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大,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农民致贫的关键因素。

解决农村道路问题,才能补齐农村交通短板,而城乡联通,只需要开通公交便能通达。

“我们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发展,加上推动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来破解农村交通难题。”梅州市交通运输局基建管理科负责人说,早在2015年,梅州就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在省方案印发后率先出台了市级《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并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市、县两级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去年,梅县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正在全力创建全国示范县。兴宁、蕉岭、五华已申报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在全省已申报的10个名额中,梅州占了三席。梅州各级政府已将省定贫困村通村道路硬化、农村公路安防工程等建设列入十件民生实事重点督办。

“到2020年,梅州将基本实现建制村通客车的目标。”梅州市交通运输局运输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省建制村最多、通车难度最大的地级市,经过近几年努力,梅州目前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抓好民生改善,必须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个突出问题。如何系统地全面地解决问题?梅州正以城乡一体化为抓手,推动解决梅州各领域人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医疗方面,梅州在2017年底完成了1888个村级卫生站的规范化建设,筑牢医疗保障民生底线,力阻“病根”变“穷根”,夯实梅州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工作,医疗硬件有了,软件必须跟上。”梅州市卫生健康局基层卫生健康科科长汪永光说,今年5月底,梅州启动村医线上在岗培训工作,全市2243名村医在手机上就能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全国三甲医院知名专家的教学视频,并按要求完成学习考核。对村医线上在岗培训,将极大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村民服务。

在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梅州同样动作频频。建立健全“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长效保洁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5%以上,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100%;制订印发《梅州市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方案》,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31%,连续两年获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荣誉称号;全面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解决农村长期以来的“脏乱差”难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梅州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抓住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了村庄的变化以及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进而激活了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靶向发力

增进民生福祉

让干群共享振兴成果

绿树环绕,花草飘摇,沿着县道金白线往蕉岭县蕉城方向前行,石窟河十里风光尽收眼底。这条沿着石窟河岸蜿蜒的金白线是蕉岭小有名气的“旅游公路”,经提升改造后,带动了沿途4个镇、10多个村庄旅游业的发展。

“四好农村路”修的是路,改变的是农村面貌,赢得的是民心。从蕉岭金白线沿着蜿蜒的乡道前行,途经长潭白马、三圳九岭等乡村,借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蕉岭全力推动全长26.4公里的金白线升级改造项目,服务乡镇休闲、观光、旅游,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同时,蕉岭各领域的民生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干群感到了幸福,对农村发展增加了信心,人心更齐、干劲更足。

走进九岭村,一些村民正忙着搭木架,趁着旅游淡季对民宿进行装修提升。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延伸,两旁大片的荷花基地、葡萄园、百香果园等观光农业次第展现,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梅州各项民生改革措施形成合力、协同性更强。

五华县潭下镇的蝶变之路正是梅州乡村振兴路径中“补短板、强弱项”的真实写照。布坪、模石、柏洋、金石、新田共五个村实现联动,打造鹰嘴桃种植产业,成了省定贫困村布坪村、新田村脱贫的“好方子”。

扛起锄头搞生产,放下锄头搞旅游。潭下镇在发展鹰嘴桃种植产业的同时,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五村联动打造“桃花源”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潭下镇变化的背后是干群齐心补齐乡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短板。“我印象中的农村,就是路不好走,环境不好,做什么都不方便,更别说致富了。”90后李意明是返乡青年的代表,2016年从珠三角回来,投身于农村电商。

“当我回到家乡下车的那一刻,哇!大变样,回家的路十分畅通,环境也干净整洁。印象深刻的是刚回来身体不适,不用跑去县城看病,4公里内就有柏洋村卫生站,太方便了。”李意明说,家乡的蝶变让他决心留下发展。

得益于交通便利,潭下镇山坳间的特色农产品翻山越岭进城了,农村电商越发火爆,干群越来越有信心,潭下镇的鹰嘴桃、高山红薯火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

补齐民生短板,要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大家共享振兴成果。

眼下,行走梅州乡村,山岭上绿意盎然,田野间金黄满地,乡间道路平整通畅,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这样美丽动人的场景俯拾皆是,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喜人风貌。

■对话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行政管理系主任唐斌:

政府引领多元参与

破解民生难题

民生问题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发展及改善民生的实际效果,是作为评价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梅州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如何补齐民生短板,凝聚起干群齐心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行政管理系主任唐斌。

南方日报:您如何评价梅州在解决基层民生问题时的方法和模式?

唐斌:我们梳理了梅州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涉农民生议题在梅州市“十件民生实事”中所占的比例及篇幅在稳步增长,这表明梅州市在充分认识到民生问题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同时,持续以实际行动改善民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梅州市在农村交通、医疗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等多方面民生工作,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即“政府引领,专业运作,多元参与”,这为梅州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展及改善民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支持。

南方日报:民生无小事,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做到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需注意哪些方面?

唐斌:这个问题与目前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的责任政府、回应性政府建设是相关联的,落实到具体的乡村振兴民生工作方面,相关部门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民生工程关系到民心向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整体成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将相关项目落实为具体的民生福祉的提升。

其次是鼓励广泛的群众参与,群众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民生改善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最权威的评判者,民生工程要精准对接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必须建立在广泛民意搜集和全程公开参与的基础之上。

最后是建立有效的回应机制,将积极反应农民群众提出的民生问题及其社会需求、限时回应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等予以制度规范,并建立常态的工作机制,以“快速反应、积极回应、实效响应”的民生工作实际行动增强农民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南方日报: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梅州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唐斌:结合梅州补齐民生短板的实践以及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我认为梅州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补齐民生短板有两个方面需要持续关注:一是系统运行,民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停留在“缺啥补啥”的“输血”状态,而需要注意各民生工程的相互配合,发挥民生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势能,提升民生改善的“造血”功能;二是把握“关键小事”,以其作为乡村振兴民生工作的突破口,通过深度调研寻找民生痛点、抓住民生短板,建立回应农民关切的民生议程序列统筹落实。具体建议有三点:

一是加强民生改善过程中的人才建设。民生改善所依托的专业服务与专业管理都必须以专业人才的投入作为根本。但在目前的农村民生项目服务及管理的具体操作中,往往都是一人身兼数职,特别是基层干部既是基层政务管理的主力军,又是基层民生服务的骨干力量,这种“千斤顶”式的任务担当往往使得基层干部分身乏术、疲于应付,为此必须注重基层专门民生管理及服务人员队伍的培养,开展“专人专事专责”专业化民生工作。

二是农村民生改善与扶贫攻坚、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如将交通路网建设与农村产业规划相结合,形成“农村交通+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村社环境+休闲旅游”的产业模式,围绕乡村特色用民生工程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以民生带动“民兴”。

三是农村补齐民生短板还需要注意城乡均衡发展,虽然目前各地在农村民生短板补齐方面下了大力气也出现了良好的成效,但如果农村城市之间的民生工作水平与效果依然存在较大落差,甚至越拉越大,势必影响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于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的获得感、公平感与幸福感。因此改善农村民生不仅需要在绝对数方面有所突破,在相对公平方面也需要有所关注,以民生改善助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记者观察

乡村振兴发展要深入民心、深得民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提出新时期基本矛盾的变化。有些农民为什么会向往城市?因为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让农民不得不进城看病、读书、工作……

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环境问题,收入差距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造成了城乡差距,而乡村振兴就是要补齐这些民生短板,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生无小事。乡村振兴要与农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民生问题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盛水量多少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板子。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访家入户采民声,发现梅州已全面认识到了补齐民生短板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全市构建起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奖惩有力的管理制度,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成为了一种常态,注重培养农村医护人才,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农村民生问题在“十大民生实事”中的占比越来越高等。

民生问题集中的领域,往往是痛点、难点和短板所在。同时,民生诉求是持续升级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因此,梅州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动态更新问题清单,精心制定民生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做到乡村振兴出发点要为农民,落脚点也在农民。

乡村振兴的主体最终还是回到农民身上,梅州要增强制度实施弹性,积极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避免出现“等靠要”的错误思想,造成过度依赖社会、政府的不良现象。

新闻推荐

书香门第书城开业

本报讯(记者李少凤)日前,位于东汇城的书香门第书城正式开业,吸引了广大市民前往阅读体验。踏足书香门第书城,便不由地被其吸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