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充分发挥新农人、新干部、新乡贤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打好“三张牌”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新农人在自家果园里查看果树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新农人运用互联网开拓销路,为农业发展插上“翅膀”。资料图片
梅县区隆文双塔暨文化广场项目动工,将打造隆文“第一印象”,助推乡村振兴。隆文镇供图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路径,人才振兴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目前而言,作为农村人口主体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而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不想待在农村,大部分都流向了城市,农村呈现出“空巢化”“老龄化”的趋势。
面对种种现状,梅州以新农人为产业振兴引领,新干部为组织振兴生力军,新乡贤为产业和文化振兴实现路径,着力打好“三张牌”,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5月的一天,兴宁市径南镇陂蓬村两家人因土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村干部组织他们来到村里智慧法务公共站进行调解。通过咨询“万能律师”机器人相关法律条文,并远程咨询在广州的律师,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陂蓬村能够在全国首创机器人进村,提升村级治理能力,离不开外出乡贤广东定海针律师事务所主任李超本的支持。“作为省定贫困村,陂蓬村近年来在外出乡贤、驻村直联干部的支持下,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快速向前进,如今村庄也有了智慧平台。”村党支部书记陈焕新说。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近年来,梅州市坚持把培育本土人才和吸引外地人才返乡结合起来,汇聚多方力量,全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一方面,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专业人才培育工程;另一方面,深入探索实施农业科研项目、建立回乡联村制度、开展最美乡贤评选等模式,引导人才下乡、新乡贤返乡。
人才流入和村民回流,让村庄越来越热闹,也让村庄建设得越来越好。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刘洪桥钟思婷刘海阳张炳锋
新农人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成乡村产业发展生力军
烈日照射下,梅县区南口镇车陂村的一片果园里,头戴草帽、身穿迷彩服、脚踩水鞋的严志刚正在果园里忙碌着。皮肤因长期沐浴阳光而晒得黝黑,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流下,这样朴实的形象,很难与一个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联系起来。
严志刚是江西吉安人。6年前大学毕业后,他到深圳干起了销售、采购的工作。然而,他的心里一直有个农业的梦想。2014年,已经在社会上闯荡两年的严志刚决定辞职,趁着年轻,圆自己的梦。在选址过程中,他跑遍了珠三角的大小城市,但因为土地成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始终没有找到一块合适的土地。
一次偶然机会,严志刚来到了梅州,经过一番考察,他看中了这块位于南口镇车陂村环山的田地。“梅州生态优势突出,气候、土壤和水源都非常适宜种植水果。”就这样,严志刚扎根梅县,从大学生变为了新农人。“从6月到次年2月,我们果园都有不同品种的水果可以供游客采摘,今年产值预计将达到260万元。”严志刚说。
平远县差干镇的西部,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三达村。2016年以前,这里的村民多为经营自产自销的小农场,2016年以后成长为订单式规模化养殖的企业,并于2017年取得梅州市唯一的活禽出口牌照,产值从80万跃升至7000万。
短短两年时间,三达村发生如此大发展变化,源于一位“90后”小伙谢勇。2016年,谢勇辞去深圳贸易公司的工作,回到家乡接手父辈的南皇子家庭农庄。带着满腔热情,谢勇以市场为切入口,铺设销售渠道。得益于以往贸易伙伴良好合作关系,他很快就打开了深圳市场,拿到多家国企、上市企业的订单。
订单有了,产量也得跟上去。很快,他找到两个村合作养殖土鸡。半年后,农场首批出栏鸡的产量就达到2万只左右,一个月的出栏量就超过了以往一年总量。2017年9月,南皇子家庭农庄通过成功转制一家原国有企业的进出口有限公司,拿到供港活畜禽进出口业务。当年,企业通过贸易及养殖方式销售活鸡113.4万只,营业额达7371万元。
放弃珠三角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兴宁开垦荒地种辣椒的张雪莲,在深圳拥有2家金融公司却回到家乡蕉岭长潭开办有机农场的张志生……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梅州新农人群体也在不断充盈。有新毕业大学生,有“二次”创业的回归乡贤,他们是农业战线上的新兵,也是一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为传统农业注入了行业新思维、生产新方式、发展新动能。
据不完全统计,梅州现有具备一定代表性、成立了经营主体的新农人133人,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覆盖农业生产各个品类。
“家乡环境的变化有目共睹,同时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对家乡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谢勇说出了许多新农人的心声。在积极引入外来人才的同时,梅州市也不断培育本土人才,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员。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梅州各县(市、区)通过开展培训课,走访浙江等新农村建设较好的区域取经等,实现本土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据了解,梅州市先后组织全市80多名优秀村书记和200多名领导干部到浙江等地作专题培训,补贴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8476人次。
新干部
城里干部回乡“走亲”
倾智囊解民忧
初夏之夜,五华县岐岭镇荷梅村晚风习习,灯光熠熠。在沿河文化主题公园,每晚都有不下500村民在此纳凉休息,翩翩起舞。65岁的村民刘彩中告诉笔者,一年前这里还是垃圾成堆、河水发臭,恶劣的环境让沿河村民苦不堪言。“现在多好啊,晚上有灯光,空气好、水好,村里的面貌完全改变了。”
村庄的变化离不开干部直联制度的实施。累计接访群众1.2万多人次、走访群众1.7万多人次、解决问题320多个……回乡联村一年试点结束时,五华县直机关干部回乡联村工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回乡联村的干部来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安排回到出生地所在村,联系、帮扶、引导农村基层解决突出问题。”五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钟光振说,“回乡联村”坚持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原则,遴选出党组织软弱涣散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突出的村,每个村派驻一个回乡联村工作队,至少由3人组成,每个月到联系村开展2次以上的联村活动。
荷梅村回乡联村工作队队长刘冠鹏和队员们经常走村串户,到4个自然村开座谈会成了他们的常规动作。“夜晚我们经常在村里开会学习政策,周末也不休息,自己开车去邻镇、邻县取经学习,开阔思路。”刘冠鹏说。
“如果不是他们跑前跑后,单靠村里的力量,哪里做得好新农村建设。”在修缮一新的村道上走着,村党支部书记刘雪科毫不掩饰对回乡联村工作队的溢美之词,“村里建设全是靠工作队的资源一点一滴积累而来。”
在蕉岭县,首批选拔了291名“联乡兴村”行动工作队,将全县97个行政村作为联乡兴村点,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到出生地(成长地)所在村或情况熟悉村开展联乡兴村行动。
县财政每年配套约1000万元工作经费,按每个工作队10万元的标准,支持各联乡兴村点发展产业、实施民生实事、修缮党群活动场所等。为确保行动取得实效,该县还专门制定印发了《蕉岭县开展县直机关干部“联乡兴村”行动实施方案》,围绕“联乡兴村”的措施、制度、职责、要求及行动工作队人员安排进行了详细说明。
梅县区、蕉岭县、五华县等相继开展县直机关干部回原籍村挂点“回乡联村”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梅州市共选派1022名干部联系317个村,助力村庄建设。
“联村干部熟悉本土村情民情,每月定期到村公共服务站接待群众,不定期入户走访群众,协助村"两委"做好信访工作,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梅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思想的转变。干部应当扑下身子,深入每一户群众,耐心细致地向广大群众宣传好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全面了解群众意愿,引导广大群众以实际行动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格局。
新乡贤
实施乡贤回归工程
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力量
5月24日,梅州市梅县区隆文双塔暨文化广场项目正式动工。以隆文双塔暨文化广场为核心,以龙牙寺、绿窟潭为两翼,隆文镇将着力打造隆文“第一印象”旅游休闲观光综合体,助推乡村振兴。
隆文双塔暨文化广场能够建成,源于一次乡贤座谈会。今年4月,隆文镇党委政府举办“蒲风故里·幸福隆文”乡贤座谈会,李伟宏等80多位乡贤慷慨解囊,共认捐900多万元,大力支持项目建设。
项目动工仪式当天,隆文乡贤、香港有权集团董事长李有权,现场认捐1200万元助力项目建设,并表示将配套建设一座五星级乡村酒店。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梅县区社会各界人士共捐资2.28亿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推动该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蜜柚是大埔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经过30多年发展,大埔蜜柚已成为广东省最大的蜜柚种植基地和国内最大红肉蜜柚种植县,全县有7万多户蜜柚种植农户。2018年,大埔县蜜柚种植面积22万多亩、蜜柚总产量32.4万吨,产值达12.28亿元。
近年来,在乡贤的支持下,大埔蜜柚产业得到全速发展。邓振龙投资建设的蜜柚加工园区,距离县城约5公里,占地面积180.79亩,由进园企业建设柚果精深加工区、蜜柚果品展示交易区、农产品电商中心区、柚果光电分选区、物流冷链区、蜜柚博览馆、农业信息中心、蜜柚研发院士工作站等,集仓储、物流、加工、科研于一体。
“园区建成运营后,我们的蜜柚产业发展将实现新的飞跃。”邓振龙说,该园区将采取精深加工催生新业态,柚果果汁、果干、果饯生产线等将会陆续上线。同时,通过着力培育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企业、领军企业等五类企业,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更加有效,创办“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带动蜜柚产业大发展。
多年来,邓振龙捐资7000万元,支持家乡桃源镇打造“美丽新桃源”。同时,邓振龙关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连续19年累计捐资7200多万元支持大埔县教育发展基金会。
客家先民敢闯、敢想、敢拼,因而海外客侨和在外乡贤众多。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打好“乡贤牌”是重要课题。梅州通过实施“新乡贤”回归工程,鼓励他们投资或带资本“回归”参与家乡建设。
在“乡贤牌”的引导下,丰顺乡贤香港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孟依为家乡留隍镇捐资2.28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梅县区水车镇白沙村乡贤回乡捐资(投资)3800万元建设乡村集市、酒店、游乐设施和客服中心等,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并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广东振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平先后捐资帮助梅西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设立奖教奖学基金,累计捐赠金额约1270万元人民币……
各方力量不断汇聚,梅州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新农人、新干部、新乡贤是梅州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三张牌。”梅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丘东涛认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首要解决的难题,而梅州走出了富有本地特色的人才振兴之路。
■对话
梅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丘东涛:
梅州探索出了适合
自身发展的人才振兴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梅州打出新农人、新干部、新乡贤“三张牌”,助推乡村人才振兴,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梅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丘东涛认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乡村人才凋零的大环境下,梅州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振兴之路。
南方日报:您认为人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哪些重要意义?
丘东涛:振兴人才是振兴乡村的关键。农村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部分,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的人才类型很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才支撑。
在产业兴旺方面,需要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电商人才。在生态宜居方面,需要环境治理和景观设计人才。在乡风文明方面,需要文化传播人才。在治理有效方面,需要乡村管理人才。在生活富裕方面,除了需要产业建设人才,更需要教育方面和医疗方面的人才。
南方日报:您对梅州引进人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哪些建议?
丘东涛: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水平较低,缺乏人才成长的基础;大部分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青壮年,都外出到城市中去务工了;城市吸附了众多的农村资源,农村的生活设施条件总体较差,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等,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并形成恶性循环。
这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欠发达山区,梅州更为突出和明显。
梅州目前采取的是培育新农人、引留新乡贤、让干部回乡联村的形式,充盈乡村人才队伍,可以说非法符合梅州实际。梅州农业发展有极佳基础,用新农人、新思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铺平了道路。同时由于客家人的性格及迁徙历史等原因,梅州有许多外出乡贤,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吸引他们回乡投资,借助乡贤力量,更好地发展乡村产业。同时利用干部回乡“走亲”,让干部下到基层,为乡村治理贡献力量。
目前,梅州乡村人才振兴面临比较大的问题是,如何引留外来人才。在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县乡村各方面配套,形成较为完善、舒适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吸引外来人才。
南方日报:乡贤在梅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贡献了怎样的力量?
丘东涛: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在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说,梅州是一块可以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的热土。各级各部门要跟乡贤联络感情,鼓励他们投资或带资本“回归”参与家乡建设。期待更多的热心乡贤继续情系乡土,为家乡的明天出谋划策、慷慨解囊,共同努力把美丽梅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梅州,乡贤热衷家乡建设的事迹举不胜举。除了资金支持外,乡贤还是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一些乡贤在群众中有着较高的威望,是民众学习的榜样,善于以村民能够接受的方式和村民传递知识,能让法治、德治在乡村融合发展。
要吸引乡贤回归,除了要打好“乡情牌”外,建议市委、市政府设立完善的乡贤回归工程,更好地整合资源,统筹谋划。
■记者观察
破解乡村人才发展瓶颈
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当前,中国农村发展普遍存在着文化落后、思想意识淡化等现象,多是由于人才流失造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很多能人都转移到了城镇,导致农村发展后继乏力。
这种现象在梅州市颇为明显。在此背景下,更需要果断采取措施破解人才瓶颈。一方面,要协同合作,共建共享,积极引导干部、老板、文化人等人才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机制体制创新,吸引更多人才来到乡村。
在乡村振兴中,新乡贤、新农人等力量的加入,通过现身说法向乡亲们展示可见、可感的目标,能内聚人心、外塑形象,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蓝图。
具有知识、眼光、技能的新农人,是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的纽带,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推动农业向现代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带动了农村创新发展意识的增强。
乡贤是乡村振兴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广大乡贤常年在外打拼,见多识广,积累了不菲资产,他们可为家乡的振兴发展出谋划策,他们不吝捐出的资产更能让农村的振兴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打好“乡贤牌”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对于梅州而言,大量优秀人才沉淀在党政机关,机关干部等下乡“走亲”,不仅能为基层带去更多资源,还能了解乡村实情,更好地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内在培养之外,外在引留也是重要的方面。通过完善人才引进制度,用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这样才能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须以更多渠道、更好的激励机制让来了的人愿意留下来。想要培养人才,就需要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农村领头人培训,实施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供好服务保障,让人才留得住,干得了事,以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新闻推荐
5月份梅州CPI环比温和上涨 同比涨幅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
本报讯(见习记者廖键通讯员刘渝婷)记者昨日从国家统计局梅州调查队获悉,5月份,梅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环比上涨0.3%,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