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打造“广东厨师之乡”和“中国烘焙之乡”发力乡村振兴 中餐“玉水”烹 西点“石赖”焙
日前,在“广东厨师之乡”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具有厨乡特色的两家农家乐应运而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品尝客家美食的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近来,梅县区乘着市委市政府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的政策东风,依托城东镇玉水村的厨师资源和梅西镇石赖村的烘焙师资源打造“广东厨师之乡”和“中国烘焙之乡”,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放下煤铲闯新路
掌起大勺烹人生
200多人外出做厨师,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逾百人,餐饮服务从业者人数超千人,一年带回劳务收入5000多万元……玉水村这个户籍人口仅2700多人的小村落,以厨为荣,因厨而兴,几乎家家户户都出厨师,还走出了中国中生代顶尖五十强厨师郭开扬、“180万拍一只姜蓉鸡” 制作人郭科等名厨。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玉水村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村民主要靠务农和在煤矿打工赚钱谋生。随着后来煤矿逐渐关停,玉水村民纷纷转型,放下挖煤铲,掌起了大勺,走向门槛较低、收入不低的厨师行业。“20世纪90年代,在矿里上班每天工资只有3元,而在珠三角等大城市当厨师能挣好几倍的钱。”1982年在村里最早开起饭店的厨师郭达清回忆说,迫于生计,当时村里许多年轻人开始外出学厨。
一人先致富,不忘“传帮带”。玉水村之所以能成为“厨师村”,还与当年率先闯出去的名厨郭开扬有着很大关系。“村里80%的厨师,都是当年通过扬叔介绍出去外面学厨的。”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说,年轻人从学徒工当起,一般两三年后便能独当一面,自己也成了师傅。通过这样的“传帮带”,玉水村从事厨师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开始在全国各地的烹饪领域里崭露头角,也让玉水这个山旮旯成了“厨师村”。
走出围龙客家菜
厨师领军助振兴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玉水厨师”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以粤菜、客家菜为主。他们之中,既有在发达地区掌勺的大厨,也有扎根在玉水的乡厨师傅,既推动了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创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去年底,玉水村被广东省烹饪协会认定为“广东厨师之乡”。
如今,玉水村围绕“以厨兴村、以厨扶志、以厨致富”目标,以成功打造全省首个“厨师之乡”品牌为新起点,用“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这把“金钥匙”打开“支部+协会、群众得实惠”的“致富锁”。在“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该村探索构建客家菜师傅培养、饮食文化交流、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产品产销等产业链,促进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至目前,落户玉水村的梅县区客家菜师傅工程培训基地已举办3期培训班,培训200多人次。同时,开办的两家农家乐解决了玉水村部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拓宽了贫困户绿色食材和土特产的销售渠道;客家村镇银行“整村授信”3000万元和全市首笔“师傅贷”落地,更是解决了村民创业就业难题。此外,由乡贤投资800万元打造的另外一家大型农家乐目前已动工,建成后将集民宿、农家乐、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游乐园、宴会中心等于一体,进一步推动“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实施。
资源禀赋创特色
烘焙名片耀客都
除了充分发挥玉水村“广东厨师之乡”的优势,梅县区还充分挖掘梅西镇石赖村烘焙师资源,积极做好“中国烘焙之乡”申报工作,推动成立梅西镇石赖村烘焙协会和烘焙技术传承创新工作室,打造“蛋糕村”品牌,同时拓展上下游产业,延长特色烘焙产业链。今年5月,石赖村经中际烘焙协会认定,符合该协会《“中国烘焙之乡”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标准,获授“中国烘焙之乡”荣誉称号。
地处偏远山区的石赖村,有超过六分之一的人口从事烘焙行业,曾走出有“中国烘焙教父”之称的中际烘焙协会执行会长刘科元,“中国烘焙大师”李志雄、林伟城,中国巧克力创新创意大赛冠军何国豪,马来西亚国际蛋糕大师大赛金奖获得者刘定鹏等名扬中外的烘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蛋糕村”。目前,石赖村从事烘焙行业的人已遍布全国各地,逐渐打响了“石赖烘焙师”的名气。
石赖烘焙师致富后不忘家乡,更能“反哺家乡”。刘科元在石赖村成立了“刘科元蛋糕咖啡烘焙学院梅西镇培训中心”,定期安排专业烘焙导师授课,让梅西镇有学习烘焙意愿的年轻人、贫困户都可以免费学习专业的烘焙知识。“接下来,我们将加大投入,进一步优化周边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引导剩余劳动力进入烘焙行业,解决就业问题;同时通过发展上下游产业,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让"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在全区范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梅县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刘洪桥曾健锋王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丽伶)由市妇联和梅县区妇联主办的“心手相牵快乐成长携手共创文明城市”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活动日前在梅县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