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斧一凿斫古琴 泠泠不绝千年音
淅淅沥沥的雨天,街静人稀。梅城一幢民居顶楼的别致竹屋里传出幽幽的琴声,一个清瘦男子端坐于草席上,两眼微闭,信手抚琴,沉醉于不绝如缕的琴声中。
此人叫黄日东,是广东古琴研究会的一名理事,已故岭南琴派老掌门谢导秀先生的入室弟子,也是“蛰伏”梅州的一位斫琴师。黄日东手中轻抚的,是他刚刚斫好的琴胎——“承南拾子”系列之“洗尘”。此刻,正是斫琴的关键一环:调音。他在试音中不断感受琴声,对琴胎做出合琴前最后一次调整。
斫,意指“刀砍斧凿”,斫琴,即制琴,是一门老祖宗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老手艺,国家“非遗”传承的一个项目,黄日东为此倾注了十多年的时间和心血,填补了梅州古法斫琴的空白。
“说起斫琴,还得从我的音乐历程说起。”时间回到30多年前。那时黄日东还是一名初中生,偶然从同学处借来一把口琴,几经摸索,居然学会了,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通过自学,先后学会了笛子、箫、埙等民间乐器。黄日东说:“所有乐器,好比人的声带,都只是发声的工具。玩音乐,就是对声音的使用和控制能力的培养。”
“古琴,是民族乐器的最高峰!”2007年,黄日东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乐器,开始学习古琴,他拜入岭南古琴大师谢导秀先生门下,成为谢老的入室弟子。在恩师的谆谆教导之下,黄日东在古琴演奏上的造诣越来越深。
聊起斫琴,黄日东笑称:“我是因弹入斫的,琴学日深,总想知道美妙的琴音是如何发出来的。斫琴,就是寻找声音的过程。”黄日东渐渐不满足于只是弹琴,他四处游学,寻师学艺。时下斫琴的老师并不多,而且门槛很高,费用动辄以万计,且斫技秘不示人。然而,黄日东是幸运的,在寻访各地名师过程中,几乎遇上的都是善知识,在与各地斫琴师的相互探讨中,黄日东学到了不少斫琴技艺。“我唯一拜师学艺的是河南兰考的孔海广老师,每年假期,我都吃住在他家几个星期,学习斫琴。”
据黄日东介绍,斫琴的主要工艺流程有选材、造型、槽腹、合琴、做配件、裹布、刮灰、上漆、打磨、定徽、擦漆、上弦、试音等十几个步骤,每一步骤又分为许多道小工序。一床依古法斫制的琴,正常工期都在一年半以上甚至更长,漫长繁琐的斫琴过程倾注了一个斫琴师的良苦用心。
“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黄日东说,选材,是斫琴最重要的一环,斫琴材料上,绝对不能“将就”,没好材料,宁愿不做!斫琴,一般选老桐、老杉,配之于老梓木,年代越久远的老木料,木性越稳定,成琴的音色也越美。为了寻访古木,他走遍了全国各地,到深山老林,或遍访古宅、老庙,四处寻找可用之材。此时,他拿起一块琴胎,现场演示斫琴的工序。他从众多工具中挑选出一把铲刀,小心地挖凿起槽腹来。“槽腹结构合理安排是斫琴最核心的部分,它决定了一床琴音色的成败。”为了使散、泛、按发声协调,圆融共鸣,黄日东研制出了他个人独特的槽腹结构,使古琴音色的力量感和下沉感变得更加突出,同时还提高了音色的纯净度与敏感度。
“他朝信手弹七弦,锤锤凿凿声在耳。”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除上班外,黄日东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倾注到琴上。十多年来,亦弹亦斫,“坚持、专注”在他身上得到很好的阐释。每斫一琴,他都会在自己的“斫琴记”笔记本中如实地记录下着每一床琴木料的出处、年份、用材、工艺以及背后的故事,他笑称,这本“斫琴记”是他每一把琴的“出生纸”。
近几年,黄日东一直坚持公益教琴,他说:多一个人弹琴,天底下就多一份清音!播下一颗琴种,收获的,或许是一片森林!
●本报记者吴腾江/图何碧帆/文
新闻推荐
梅州籍90后编剧省优秀电影剧本大赛试啼声 王梓丞作品斩获三等奖
本报讯(记者陈潮华)日前,在由广东省电影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广东省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广东省优秀电影剧本大赛上,梅州籍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