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乡村水为媒 生态红利惠民生

南方日报 2019-06-01 07:02

航拍石窟河边的滨水公园。汪敬淼摄

河东围排水口整治是石窟河(三圳段)治理工程中的重要节点,如今这里成了美丽的湿地公园。汪敬淼摄

蕉岭以石窟河“寿乡画廊”为基础,着手打造蕉岭特色“碧道”。

汪敬淼摄

三圳镇顺岭村自来水厂的斜管沉淀池。廖静宜摄

蕉岭县石窟河(长潭段)中小河流治理现场,工人们正忙着进行河道生态混凝土护坡工程的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这是该县为响应落实省委关于打造高标准“万里碧道”工程的要求,以石窟河“寿乡画廊”为基础,着手建设蕉岭特色“碧道”。

水用好了便可以造福群众,用不好则会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蕉岭各级各部门深谙此道,大力做好水文章,不仅打造风景宜人的“寿乡画廊”,还扎实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面实行河长制,提升该县河库的管理保护能力,兴水治水润泽一方百姓。

以“寿乡画廊”为基础打造“碧道”

石窟河蜿蜒穿过蕉岭县城,在这片土地上,还分布着134条大大小小像毛细血管一样的河道。

水资源的保护关系着这个城市的发展和每一位群众的生活。蕉岭在巩固河长制湖长制的基础上,以石窟河“寿乡画廊”为基础,着手打造蕉岭特色“碧道”,让水资源的保护提升成为常态。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高标准建设的广东万里“碧道”,其作为下一阶段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最重要抓手,将在南粤大地打造“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目前,蕉岭正以此为契机,依托石窟河两岸优美生态风光高标准打造特色碧道工程,各项工程有序推进。

据悉,蕉岭县碧道首期工程长10.23公里,从榕仔渡电站上游1.5公里处起,至世纪大桥上游止,主要通过增设沿河生态功能区、生态景观节点、整治入河排污口等措施,串联两岸已建节点、特色文化节点及重要旅游资源,推动江河流域污水“零直排”,实现碧水清流。

“石窟河长潭段中小河流治理、3D激光水秀、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亲水平台等作为"碧道"首期工程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每个项目的进度都达到了60%以上。其中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的亲水平台基本完工。”蕉岭县水务局副局长徐成江说。

石窟河“寿乡画廊”是近年来蕉岭县组织实施的民生工程,该工程在确保水安全的前提下,依托石窟河的山水风光,对沿河沙墩、滩涂地进行美化绿化,对河堤沿线景观进行提升改造,打造水生态、水文化。目前,这里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一位在河边散步的市民表示,他每天早上和傍晚都会过来欣赏宜人的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

近年来,在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蕉岭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重大机遇,以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工作为抓手,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水利需求。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蕉岭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盘活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在全省甚至全国获得多个先进荣誉和试点。先后被授予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先进县、广东省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被选定为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全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

为了铭记水利历史、传承水利文化、讲好水利故事,蕉岭县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在石窟河畔因地制宜建设蕉岭县水利公园和水利展馆,建成后将是梅州唯一以水利科学结合水利景观,集科教、宣传、文化、休闲、亲子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公园。

“公园结合周围自然环境中的水、河道、码头、绿道、森林、沙滩球场、花园,将水利文化、水利设施、场景再现与亲子活动、健身休闲、观光旅游进行交错铺设点缀,与水利展馆融为一体,并起到将展馆延伸扩大、丰富渲染的作用。”徐成江介绍,展馆内主要展示水利历史、水利文化、水利事业等内容,结合静物展品、文字图片、模型复刻等多种布展方式,鲜活生动地讲述蕉岭水利发展历程,弘扬不畏艰险用水治水的水利精神。

因地制宜建各级水厂

虽然蕉岭有丰富的河流资源,但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影响,加上村庄坐落分散、水源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等因素,长期难以实现全县行政村自来水的全覆盖。

2015年,该县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项目,经多方筹措资金,通过建设水源工程、一体净水设备和输供水管网等措施,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输送到千家万户。项目覆盖全县8个镇,包含97个行政村、478个自然村,受益总人口18.2万人。

相对于城市供水,农村供水有其特殊性。农村人口较分散,地形地貌也比较复杂,管线需要经过农田、公路等地方,饮水工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情况,蕉岭县坚持科学规划,在设计中注重因地制宜,综合镇村环境、水源、规模等各类因素,按照相应的供水模式和工艺进行提档升级。

三圳镇铁西村位于蕉岭县第三高山——铁山嶂的脚下,距县城有20多公里,进去的山路崎岖,村庄被群山环绕。以前这里的村民以饮用铁山嶂的水源为主,经过简单的过滤就引入每家每户,原有的蓄水池只有20多立方米,不但供水量不能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简单过滤的水质也没有太多安全保障。

去年9月份,该村建成了一个日供水量为85立方米的小型集中式水厂,覆盖铁西村的红心、坑尾和廖屋3个自然村,让这里的村民也喝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生活饮用水净水器设备内源水经过了三层的过滤和消毒后才进入蓄水池,保障了村民们饮用水的安全。“现在净水工程建成后,饮用的水质更好了,我们也更放心了。”村民钟其胜说。

“从2017年开始,通过摸索创新,我们选用集反应、沉淀、过滤于一体的不锈钢一体化净水设备,山泉水经过这一净水设备的三层过滤和消毒后进入蓄水池,有效保障了村民们饮用水的安全。”蕉岭村村通饮水工程负责人陈小红介绍说。

而离县城不远的三圳镇顺岭村,村民陈常平跟往常一样来到村里的自来水厂内值班,看看水池内有没有落叶,定时在水里添加净水剂,打扫厂内的环境卫生等。

“以前我们是自己接山上的山泉水来喝,遇到下雨天水里满是泥沙,喝起来都不放心。自从2016年底建好了这家自来水厂,我们喝的水就有了安全保障!”陈常平说。

据了解,三圳镇顺岭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于2016年底整体完工,采用常规钢筋砼净水构筑物工艺流程,建有水泵房、日产950立方米穿孔旋流反应斜管沉淀池、重力式无阀过滤池、输供水主管网等设施,设计供水规模950立方米/天,饮用水可覆盖三圳镇社区及顺岭、九岭、芳心、招福、福北5个行政村。

陈小红介绍说,针对镇级水厂,根据工程规模类别、水源水质、净水厂管理等要求,提升时选用常规钢砼结构净水工艺流程;针对各单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则选用不锈钢一体化净水设备,整个安装和后续运行管理都采用单村集中式供水。

据悉,通过实施全县的村村通饮水工程项目建设,整体从水源工程、井、引水陂、水厂(构筑物)、一体净水设备、输供水管网等方面进行升级,目前总规模可达到日供水3.5万立方米,农村群众使用安全高质量的饮用水得到进一步保障。截至2018年底,该工程至行政村建设完成率达100%,该工程至自然村建设完成率达85%,受益人口约16万人。

“下一步,我县将聚焦补齐村村通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短板,继续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力争至2020年底实现自然村自来水覆盖率100%、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陈小红说。

沼泽地摇身变成湿地公园

驱车沿着石窟河往三圳方向驶去,沿途的风景宜人,尤其是位于九岭村的河东围排水口,昔日的沼泽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湖水清澈、鱼翔浅底的湿地公园,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了解,该区域处于全村地势最低洼的位置,且涉及蕉城、三圳两镇一大部分面积的内涝排涝出口,常年被水淹,村民们无法在此耕作,只能任其荒废。“这里以前走路都走不了,泥太厚了,脚会陷进去,大家都不会来这里。”村民徐建文说。

2017年,这片荒地迎来了华丽转身的机遇。“河东围排水口整治是石窟河(三圳段)治理工程中的重要节点。”徐成江表示,他们对排水口上游约300米两岸范围内的原有沼泽田地进行整治,扩大河口河道宽度,实施固岸护脚,进一步保障河口河道行洪畅通,将河道与外围水系沟通,河道岸线自然曲折,保留自然形态,治理面积约38600平方米。

“我们顺势把低洼的地方挖深做湖,挖出来的泥堆起来变成岛,这样一来,这里的蓄水量也大了,可以起到滞洪的作用。”徐成江说。

同时,蕉岭县结合乡村振兴工作、“万里碧道”建设,在扩宽原水道的基础上保留小岛,小岛之间用亲水栈桥连接,岸边修建人行栈道和亲水平台、休闲凉亭等设施,“达到既消除安全隐患,又贯通路网、水网的效果”,徐成江说。

今日的河东围排水口整治区已经是“湖岸荻杨迎风舞,水滩鸥鹭啄鱼欢”,只见小桥轻轻巧巧地横跨水面,水里鱼儿欢快地游动,蓝天白云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岸边绿树红花。

把内涝水变成景观水,把荒地变成公园,九岭村的村民幸福感越来越足。“以前真的没有想过这里会变得这么美!现在我每天都来这里散步。这里不仅是老人小孩休闲游玩的乐园,还是年轻人谈恋爱的好地方啊!”徐建文笑着说。

在整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记者发现蕉岭县特别注重在保障水安全水生态基础上营造水景观,不仅是九岭村,“卡拉比—丘成桐空间”雕塑广场更是典型代表,如今那里成为蕉岭县新的地标性文化建筑和群众休闲的好去处,也是该县做好水利惠民文章的重要体现。

蕉岭县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紧紧围绕“防灾减灾、岸固河畅、自然生态、安全经济、长效管护”原则,坚持规划设计引领,践行生态治理理念,统筹兼顾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积极借鉴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和好做法,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充分融合协调,护坡护岸工程优先选择格宾网、植草砖、抛石等结构进行生态护岸。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蕉岭县还综合考虑村居、田园、生态等要求,突出关键节点的规划设计,适度增加绿化、绿道、亲水步道、小公园等景观,让规划设计更贴近乡村特色,达到了完善基础设施与改善人居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

据统计,全县治理任务共18宗,河道长度171.7公里。目前,已完成16宗共159公里,正在推进2宗,分别是石窟河(长潭段)和石扇河治理工程。

■链接

蕉岭县水利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近年来,蕉岭县水利工作在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被选定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全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并分别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该县主要是通过加强领导、加强技术指导、加强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扎实推进,因而让这三项改革工作成效明显。

成效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夯实了水利设施发展基础。全县2617宗水利工程全部完成确权颁证,有效破解了水利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方面的难题,实现了建、管、用相协调,责、权、利相统一,完成了从“千把锄头截水”到“一把锄头管水”的转变,打通了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水利工程的租赁、入股、转让等,为水利工程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是改善了水生态环境。通过河湖清障、绿化、保洁,以及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监管等措施,净化了水质,各条河流的水质跨界断面年均值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

三是建立了河道管护体系。全面建立了河长制,全县的河道、山塘、水库全部设立了河长;创新河湖管护模式,形成管养分离、委托管理、聘用河道管理协管员等河道管护模式。

四是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建管“一体化”的有效创新实践,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初步实现了农田用水“调度灵活、水旱从人”的目标。

五是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通过水利体制改革,“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加快形成,蓝坊镇高南村每年仅柚果就增产3000万斤以上,增加经济收入5000多万元,水利改革提高全县农民增收的整体效益每年达1亿元以上。

■数读

●蕉岭县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项目于2015年启动,覆盖全县8个镇和蕉华管理区,包含101个行政村、453个自然村,受益总人口18.2万人。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水源工程、井、引水陂、水厂(构筑物)、一体净水设备、输供水管网等,总规模日供水3.5万立方米。截至2018年底,该工程至行政村建设完成率达100%,至自然村建设完成率达78%,受益人口约16万人。

●下一步,蕉岭县将聚焦补齐村村通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短板,继续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力争至2020年底实现自然村自来水覆盖率90%以上、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陈萍祝银清汪敬淼廖静宜林剑湧

新闻推荐

“顺龙杯”男乒团体赛开打 闽粤赣24支代表队参赛

日前,2019年世界长寿乡蕉岭县“顺龙杯”闽粤赣乒乓球男子团体邀请赛在蕉岭(南沙)体育馆激情开打,来自三省的24支代表队共10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