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愁找到回家的路
□ 陈 冰
在近期本报潮善版上,推出了一系列寻亲信息,这是汕头各界人士组建的梦归潮汕寻亲志愿队带来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潮汕地区由于多年旱灾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迫使不少人外出逃荒。这些流落在外的潮汕人从水路和公路到梅州,远一点的到赣南和闽西,也有的从海上逃往东南亚。七十年后,这些老人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思乡心切,盼望有生之年能回乡认祖。梦归潮汕志愿活动便由此而来。在老人的口述中,故乡可能是一片海,一座石桥,或是村边的古井和村口的大榕树,还有一个乡村戏台,这些景物无数次在梦境中出现,让他们魂牵梦萦。这些景物承载的,就是乡愁。
著名学者林伦伦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曾经访问在马来西亚吉胆岛一个说外砂话的渔村,那是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村落,从外砂、新溪来的居民,以谢、王两个姓氏人数最多。接待他的是第四代华裔,他们或许已经不认识祖辈生活的地方,却操着一口流利的潮汕话和华语。在这种语言背后,同样是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愁。
对于潮汕人来说,乡愁究竟是什么?是一杯醇香的工夫茶,是潮汕“四点金”院落里夏日的一缸莲,是一出韵味浓郁的潮剧,是一种芳香扑鼻的潮汕传统小吃……那已不仅仅是某种物质,而是精神依归,是儿时的记忆,是深藏在骨髓的眷念。
乡愁不只存在老一辈人的心里,也扎根在远离故土新一代潮人的心里,那是一种无法割舍的血脉相连,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暗地里生长,欲抑还生。潮汕人历来勇于冒险,有向外迁徙寻找发展的传统,然而无论去到哪里,割舍不断的,或许是奶奶手煮的一碗潮味浓浓的羹汤,又或者是爷爷时常泡着的那一盏好茶。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记住乡愁,找到回家的路。
文化是乡愁的“根”。不同的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如民居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等。记住乡愁,就必须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保留潮汕原有的地貌风光,保护传承潮汕传统村落的自然山水和民间特色建筑;记住乡愁,就必须对潮汕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挖掘、整合、创新、传承和利用,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记住乡愁,就是要努力挖掘潮人血脉里共同的基因,寻找潮汕乡土故事,让团结拼搏、创新开拓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扶贫济困、崇文重教、诚信友善的潮汕好家风蔚然成风。
为乡愁织一张网,把全世界的潮人连成一体,网里有你,网里也有我,让乡愁找到回家的路。当乡愁汇集成河,血脉相连,生命攸关,彼此便不再孤单。为乡愁画一个同心圆,把汕头当作一个起点,灌注深情,勠力同心,共同打造一个潮人的精神家园,汕头的腾飞便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梅州市开展船舶防汛安全隐患整治行动见成效 首批“三无”船舶被实施拆解
本报讯(记者吴丽伶钟梅滨通讯员李明辉)停泊在梅江水车、水口水域的3艘“三无”船舶(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