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 客都“山里菜”端上了香港餐桌

梅州日报 2019-05-27 10:34

来自梅州的蔬菜水果摆上了香港市场的货架,供香港市民选购。(林翔摄)

●本报记者王玉婷钟梅滨

赖锋

“我们客家人钟意吃番薯叶,这就是印象中的味道!”张会茶秀起了自己的拿手菜——蒜蓉炒番薯叶,色泽碧绿,香味诱人。

张会茶是祖籍韶关的香港人,来港定居已有六七年。25日上午,她来到香港旺角街市买菜。在一家农蔬果专门店,她一眼就相中了番薯叶,买了1斤,花了6港元。到家后,她用客家传统方法炒这道菜,与家人共享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查询产品标签上的信息发现,张会茶购买的这批番薯叶正是来自与香港相距300多公里的粤东北山区梅州。梅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长寿之乡”。

24日上午,从梅州的广东超顺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基地采摘的5000多斤蔬果,采用保鲜运输,经过多重检测,到达深圳家农兴农产品有限公司,最终端上了香港市民餐桌。本报记者全程跟踪采访,见证了梅州蔬果从“田间”到香港市民“舌尖”之旅。

争分夺秒“抢鲜”

12小时从采摘到香港

24日清晨5时许,超顺集团的五华黄龙基地、五华安流基地和蕉华种养基地一派繁忙,工人们头戴草帽、手着手袖、脚穿雨靴,采摘着地头和大棚内的番薯叶、艾叶、圣女果等。这些新鲜蔬果即将集中到黄龙基地进行质检,4小时后启程运往深圳,最终抵达香港。

从种植、采摘、包装、质检到运输,梅州蔬果到香港餐桌的每一趟,过程都不简单。“种植时要施用有机肥,严格把握生长周期等,确保蔬果的品质和安全。采摘时得按照相应标准进行,然后在装箱时放好冰袋,尽可能地保鲜。”超顺集团负责人张文超介绍说。

供港的蔬果标准高、要求严,单是检验检疫程序,就至少需要过三道关。“梅州蔬果大约4个半小时能到达深圳,然后要进行验收、抽检、分拣、包装、保鲜等一系列程序,才能继续运往香港市场。供港蔬果对农药残留的检测特别严格,每个菜品都必须通过超顺集团、深圳家农兴和海关三次检测,合格后才能入港。”家农兴公司负责人魏献振说,供港蔬菜的每个包装箱里还贴有标签,注明了批次号和蔬菜名称,以便更好地溯源。

24日17时16分,满载蔬果的大货车从深圳文锦渡口岸过关入港。随后,蔬果被配送到(香港)家农蔬果批发专门店有限公司旗下门店和香港一些餐饮店。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争分夺秒,大约12个小时,实现将梅州蔬果从地头采摘运到香港市场。

丰富湾区“菜篮子”

鼓起农民“钱袋子”

简利珍是土生土长的梅州丰顺客家人,白手起家创立了家农蔬果品牌,现已在香港开设了98间专门店,每天蔬果销售量约580吨,营业额达260万港元。目前,公司有合作基地30家,超顺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说起去年底开始与超顺集团的合作,简利珍坦言,一方面是出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家乡情结使然。“梅州山好水好,土壤好,种出来的蔬菜"有菜味"。经过这段时间的合作,梅州菜在香港市场反响不错。”简利珍说,最近还就佛手瓜、百香果等适宜在梅种植的蔬果开展订单式种植的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山川闭塞、区位劣势,曾一直制约梅州发展。如今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本底、区位改善,成了梅州“换道超车”的后发优势。作为广东生态发展区,梅州找准定位、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产自梅州的蔬果端上了香港餐桌,就是个例证。张文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梅州也面临着重大机遇。用好生态优势,打造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将产业引进来、让产品走出去,是一个能达到多赢的出路”。

记者走访香港多个街市看到,梅州蔬果入港后,“身价”倍增。这背后,既蕴含着发展商机,也造福了一方百姓,有利于推动梅州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发展能否出效益,关键在于能否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最终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张文超说,他们采取“智慧农业+产业帮扶”的模式,一方面导入智慧农业系统与创新物流系统,大面积实施机械化操作,提升生产效能和品质;另一方面,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通过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方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就在去年,超顺集团辐射带动五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120多户,户均增收1300元;重点带动转水镇、安流镇、棉洋镇等地富余劳动力就业5000多人,促进农民增收。

▲相关报道见5版

新闻推荐

梅州市开展消防安全执法检查专项行动 4单位责令整改火灾隐患

本报讯(记者梁志航通讯员江妍)日前,梅州市消防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消防安全执法检查专项行动,排查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