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优势产业升级 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本报记者严伟涛傅思林
“产业兴市、项目为王、企业第一。”当前,梅州正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不断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巩固优势产业
记者日前来到广东风华环保有限公司看到,不同型号的喷雾机整齐地排列在厂房内。“风华环保在单个产品销量、业务面、专利数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广东风华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良说,公司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公司面临成本上升、销量波动等问题。
如何乘风破浪解决难题,梁良显得胸有成竹,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转型升级。“唯有技术创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梁良指着一辆喷雾排烟消防车告诉记者,这是公司最新研发的应用于城市楼宇、隧道、石化等现场快速排烟的产品。他表示,公司通过转型升级,将继续保持产品优势,将在未来实现良好预期。
同样,作为超细粉尘加工企业,广福建材(蕉岭)精化有限公司加大技改投入、延伸产品链条,赢得今年第一季度良好开局。“今年1月至3月,实现产销5万吨,产值3000万元。”该公司贸易事业部总经理陈志勇表示。
传统行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增资扩产等手段,推动绿色化改造和多元化发展。今年第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52亿元,同比增长5.2%;25家骨干企业工业增加值约31亿元,同比增长12.9%;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约43亿元,同比增长8.5%。
梅州市正加快烟草、电力、建材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绿色低碳新型发展,持续巩固优势产业支柱性地位。接下来,梅州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争取各级项目资金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强力支撑。同时,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使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强。
融合发展培育新动能
“我山上100多亩梅片树刚采收,由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公斤1.4元保价收购,每年都能带来30万元稳定收益。”在梅县区水车镇,村民刘火星指着一片青葱的山林高兴地说。记者来到梅片生产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在操作机械,对新鲜枝叶进行提炼。“去年,公司通过梅片树种植、冰片提取及药物研发,年产值达8700多万元。”华清园公司管理人员林胜介绍说,普通的梅片从简单种植到精深加工,从一产到二产,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梅州市积极推进中医药特色大健康产业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3.8万吨,产值11.2亿元;现有中药制药企业15家,制剂企业共有药品批准文号212个品种,生产总值约14.4亿元。
产业融合发展的“威力”不仅体现大健康产业,在文化旅游产业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吃、住、行、游、购、娱是传统旅游业的六要素,客天下则进一步做好"旅游+"的文章,往泛文化、大康养两个方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文旅产业多元化发展。”广东客天下特色小镇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正江表示,该公司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已经衍生出婚庆文化、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六大产业。据顾正江介绍,公司已建成梅州客天下,正在开发建设多个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项目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未来将不断加密特色小镇布局。
梅州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推动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第二产业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环节延伸,做好“生态+”“文化+”“旅游+”和“体育+”等文章,推动不同行业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多业态融合,以“互联网+”推动智慧融合,构建全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全球绿色产业创新资源,大力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技术能力提升、促进创新人才集聚,围绕重点产业、新型业态、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绿色产业加速形成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的新局面。
新闻推荐
为解决梅江河城区段水源保护区沿河排污口环境污染问题,根据梅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要求,2018年12月18日至2019年11月17日,市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