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数年后,村民捐款捐地复办村小 继去年恢复教学点后,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下一村正努力复办完小

南方农村报 2019-05-20 11:04

复办后的下一小学一年级有2个班共61名学生。南方农村报记者王磊

“2019年9月,下一小学一年级继续招生,需要本校就读的,请到班主任处登记学位。”5月7日,位于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下一村的河东镇中心幼儿园发出通知,不到两日,已有60多名、逾六成即将毕业的幼儿园学生报名登记。

2018年9月,下一村复办小学,开办一年级,当年就有61名学生入学。今年,下一村决定恢复建设完小,村民们捐款捐地大力支持。

近年来,像下一村一样“撤点并校”后又复办村小的村庄,在广东并不罕见。但记者走访发现,无论集中办学,还是复办村小,乡村教育面临的难题仍有待解决。

自筹自建复办完小

下一村毗邻河东镇圩镇,户籍人口1131户5731人。下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山录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原下一小学有近70年历史,鼎盛时在校学生达800余人。2013年前后,五华县启动教育创强工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下一小学被撤并,200多名学生被分流到河东镇第一小学。原下一小学被改建为河东镇中心幼儿园。

2017年,李山录回村当选为村支书、村主任。经过李山录的争取,2018年9月,下一村开始恢复小学办学。目前,一年级有两个班共61名学生,校舍在河东镇中心幼儿园内,由中心幼儿园负责日常管理。

河东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杨权兵介绍,目前,复办后的下一小学只是教学点,只有3位老师,其中2位由河东镇第一小学选派,去年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村民的认可。但由于目前不是完小,科学、美术、音乐等课程暂时缺乏专业老师。“一年级的学生学籍也只能挂在其他学校。”杨权兵说。

由于校舍严重不足,恢复完小不得不新建教学楼。在河东镇中心幼儿园门口的一面墙上,南方农村报记者看到下一村委会2019年4月张贴的“下一村建校倡导书”和“下一小学征地公示”,公示特别指出,本次征地建校采取的是村自筹自建方式。

李山录介绍,计划建设30个标准教室,总计约需用地1.3万平方米,投资800多万元,用于建设教学楼及操场等配套设施。学校建设得到村民大力支持,从开会启动征地工作,短短十几天,村委便征收了6000多平方土地,其中村民无偿捐赠五六百平方,村民及乡贤共捐款80余万元。“不足部分,希望能争取政府项目支持。”李山录说。

在采访过程中,下一村多位村民向记者表示:“复办村小,大家举双手赞成。”村民李佛松听闻村委会建小学,需要用到自家土地,二话没说,便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捐赠协议,无偿捐出45平米的土地。“希望学校早日建好,为子孙后代造福。”李佛松说。

村干部期待村小能留住年轻人

下一小学未复办前,下一村的孩子多到河东镇第一小学就读。从下一村各自然村到河东镇第一小学,距离最远的有三四公里,最近的也有一公里多。下一村村口有一个十字路口,是村里到河东镇第一小学的必经之地。南方农村报记者观察到,该十字路口车流量很大,路口没有设置红绿灯,村民接送小孩上学存在交通隐患。这是大部分村民支持复办村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村民李春花有6个孙子孙女,其中3个在河东镇第一小学读书。由于儿子儿媳在外务工,年近70岁的他每天不得不骑着摩托车接送孙子孙女上下学。一辆小小的摩托车上,乘坐着4个人,1个小孩站在李春花前,另外2个小孩坐在后座。“不同年级放学时间不同,一天要接送十回,很麻烦,也不安全。”李春花说,前几天接送孙子孙女时,差点被车撞倒。

与李春花同行的许多家长的摩托车、电动车上同样塞满了学生。秦阿姨有3个孙子在河东镇第一小学读书,由于家校距离较远,只能每天接送。“每天骑摩托车接送孙子上学,一星期就要加3次油,每次最少30元,一个月下来光油费就三四百。”秦阿姨说。

每天频繁地接送孩子上学,许多村民的双脚也被“禁锢”。李华今年60岁,有2个孙子在河东镇第一小学读书,1个孙女在下一小学读一年级。“我本来还能出去打点散工,但每天接送孙子,根本没法出去。”李华说,小孙女在复办后的下一小学读书,每天可以自己回家,根本不用接送。“如果全部孩子都可以在家门口读书,那该多好!”

在河东镇第一小学校长陈其青看来,快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圩镇学位紧张是下一村复办教学点的主要原因。他说,河东镇目前有19所完小、14个教学点,共9078名小学生,其中第一小学就有2000多名学生。近年来,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河东圩镇人口愈来愈多,第一小学学位十分紧张,许多班级人数达六七十人。“复办下一教学点有利于解决当地学生就近入学,缓解河东镇圩镇小学学位紧张等问题。”

对李山录而言,复办村小更是寄寓着乡村振兴的希望。“许多年轻人都往城里走,农村空心化严重,村庄没有点活力。恢复下一小学办学,也是希望能留住村里的年轻人,吸引更多的村民回来。”李山录说。

师资和经费是最大的问题

像下一村一样“撤点并校”后又复办村小的村庄,在广东并不罕见。早在2010年,河源市龙川县启动教育创强工作,全县300多所完小减少为70多所,总共撤并200多所完小。但近年来,龙川县各乡镇被撤并的完小陆续恢复办学。南方农村报此前报道,截至2016年,龙川县约有37所村完小撤并后复办。

龙川县义都镇在创强时撤并保留5所村小,2013年左右陆续恢复了4所村小。“恢复办学,主要因为家长不放心,担心安全问题。”义都镇中心小学校长崔建浩说,义都镇位于山区,距离县城约17公里,地形狭长,村庄分散,交通不便。由于新岭村村民多外迁,复办后的新岭小学去年自然消亡,目前全镇只有8所小学1162名小学生,其中镇中心小学有382人。

崔建浩告诉记者,恢复村小办学后,师资和经费是最大的问题,这也是乡村教育一直以来面临的普遍问题。根据政策,教师编制数量主要按照“师生比”配置,教学经费也主要按“生均教育经费”下拨。学生越少,教师配置和教育经费就越少。即便龙川县对少于50名学生的村小适当补贴经费,也是杯水车薪。“连水电费、办公材料、网络等费用都不够,老师们是能将就就将就。”崔建浩说。

师资紧缺更为突出。义都镇许多村小学生人数不足50人,其中桂林小学四个年级仅有4名老师10多名学生,一二年级学生只好一块上语文、数学课。绝大多数村小的专科专职教师更是匮乏,美术、音乐等课程多由主课老师兼任教学。无独有偶。五华县河东镇高车塘小学六个年级仅有100多人,七八名老师,仅一名英语老师,同时教授4个年级。“小学老师就是万金油,什么都得教。”崔建浩说。

在崔建浩看来,集中办学更有利于教育资源集中,教师相对专业专职化,同时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带来竞争意识,但这又与家长需求相矛盾,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根本上还是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日益空心化,人才返乡现象不明显,教育投资易打水漂。”崔建浩说。

“许多年轻人因为小孩教育问题搬出农村,乡村日益空心,没有活力,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乡村教育如何振兴,乡村如何振兴?”李山录的话道出了当前乡村教育振兴乃至乡村振兴的痛点。

新闻推荐

粤治·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公布 梅江区五华县两项目入选

本报讯(记者杨敏)昨日,在第六届“粤治·治理现代化”广东探索经验交流会上,梅江区政府主创的“四级联动”保障环保能源项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