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好队伍 土地整备“光明科学城速度”创造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人称“铁娘子”的麦葵娣。
深夜甘淋大雨的邱苇。
抱着刚出生小女儿的张实华。
▲“重伤”不肯下火线的尹帮健。江晓彤 摄
深圳商报记者 邓红丽 文/图
【核心提示】
在战争年代,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在新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地整备“攻坚战”中,我们的身边依然有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
他们把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待拆迁的旧铁皮厂房称作“院子”,伴随着院子里每一天太阳的东升西落,他们在这里书写“平凡人的英雄梦想”,重燃改革开放初期的火热激情。
他们迎难而上,主动担当,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用奋力前行的姿态,在推动光明科学城土地整备工作中挥洒青春和汗水。
奋斗是人生最亮丽的底色。面对时代重任,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地整备工作的每一位参与者,用蓬勃向上的朝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担当的勇气和浩然坦荡的正气,创造了土地整备“光明科学城速度”,造就了“光明土地整备模式”,诠释了时代巨变中的光明担当和作为。
光明区在全区范围内抽调了62名处级、科级干部,参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土地整备,85%的抽调干部都是自愿报名,他们与新湖街道工作人员共同组建了466人的“大兵团作战”队伍。
466人,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每一个人都应当载入光明科学城建设的“史册”。
本文选取张实华、邱苇、麦葵娣、尹帮健这4位土地整备一线工作人员,以他们真实感人的故事,来为光明科学城启动区这支土地整备队伍画像,告诉人们,这是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这是一支干净、担当、作为的土地整备队伍。
张实华 小女儿出生前夜仍坚守工作一线
3月22日,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现场指挥部热闹非凡,所有人都沉浸在计划签约任务顺利收官的喜悦中,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张实华却没能同战友们一起庆祝。
此时,他正赶往医院产房,迎接新生的喜悦,妻子在这一天诞下小女儿。就在妻子分娩的前一夜,张实华还坚守在指挥部,与各个岗位的土整工作者一起挑灯夜战。大家都说,这个宝宝真会挑日子,与土地整备“科学城速度”同时诞生,是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城宝宝”。
张实华是广东梅州大埔人,身形瘦高,说话时语气温和,自去年12月加入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土地整备指挥部以来,一心扑在工作上,看到指挥部处处洋溢着奋勇拼搏的气氛,张实华常常很感慨:“在20多年工作经历中,多么幸运能遇到科学城,我将尽自己最大力量做好这份工作,珍惜这段时光,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
光明科学城的工作强度很大,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张实华跟妻子约定“晚上9点之后下班就不回家了”。就这样,张实华一周要在指挥部宿舍住5天。由于工作,他多次不能陪伴妻子去医院做检查,深感内疚,但妻子却甚少抱怨,全力支持他。张实华十分感激家人的宽容理解和支持。
有时晚上10点多开完会回到宿舍,他会拿着手机和家人视频聊天。10岁的大女儿总是想念爸爸,有时孩子气地说,“你再不回家,就不是我的爸爸了。”这时候,张实华就会跟女儿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段十分难得的经历,要为之奋斗,也将留下最珍贵、美好的回忆,在科学城的每一个叔叔阿姨都是这样。”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张实华时刻提醒自己要挺住,保证连续作战的实力。没想到精神力量真起了作用,好几次有苗头要感冒,在他的自我暗示下,都顺利躲过。张实华说,“说不累是假的,说开心却是真的。”
张实华认为,科学城土地整备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之外,还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当所有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时,形成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支撑每个土地整备队员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邱苇 深夜甘淋大雨以诚动人
5月9日,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土地整备总结表彰大会上,所有土地整备一线工作人员全部参会,现场几百双眼睛目不转睛,聚焦大屏幕,视频讲述的正是他们的故事、描绘的正是他们的亲身体验。
视频画面中,有一幕让人久久无法忘怀,“深夜,大雨倾盆而下,一个瘦弱的身影趴在车门上,坚持与业主聊着,任凭豆大的雨滴把自己浇透。”这个画面的主角是协商谈判第10小组副组长邱苇。
邱苇,人如其名,做起事来有一股坚忍不拔的韧劲。“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句话可以说是邱苇最佳的人生写照,她说,“我是大山的女儿,从小放牛长大,因此,我的性格像大山一般坚韧不拔、永不言弃,也像老牛一样任劳任怨、坚强倔犟。”
说起促成小组最后一户签约的情形,邱苇有些哽咽,“我们组最后一户签约的是一个外来户。3月5日凌晨3点,谈判失败,业主驾车准备离开。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拉开车门,拽住业主林大哥的手,再次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析利弊、谈感情。就这样,我们在雨中僵持了一个多小时,我活生生地被浇成了"落汤鸡"。”
第二天清晨,这位林姓业主来到现场指挥部,看到邱苇,眼圈立刻红了。邱苇说,“一个50多岁的大男人,在我的面前,一边抹泪一边说,"你的感情很真挚,你的态度很诚恳,你拼命的样子震撼到了我的心!昨晚我一夜没睡,我就是舍不得我的房子。你知道,这是我们唯一的家。可是,即便这样,我也不想再为难你们了,我们去签吧。"”
“那一刻,我再也控制不住,感动得失声痛哭,为业主的通情达理、大仁大义,也为我们小组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邱苇说,这时候,她才感觉到自己已经连续奋战了几天几夜,累到嗓子失声、身心俱疲。
麦葵娣 迁坟组“铁娘子”怕喝骨头汤
在光明科学城有这样一队工作组,他们要翻山越岭,去查看坟墓,要带着箩筐、铁铲、金塔,口袋里有时还要装着纸钱帮助群众起坟,要扒开坟墓查看是否有金塔,还要打开金塔查看是否有先人骸骨。这个工作组就是迁坟组。
作为迁坟二组的组长,麦葵娣被人称作“铁娘子”。“我是迁坟组的一员,经常有人问我做迁坟工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麦葵娣苦笑着说,“就是很久都不敢喝骨头汤了。”
土地整备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其中迁坟工作涉及民间风俗讲究多,又由于宗亲脉系旁杂、年代久远的祖坟,更是难上加难。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内,有一座万氏祖坟需要迁移。万氏祖坟已有500多年历史,子孙后代遍及东莞市虎门镇、万江镇、厚街镇、海外等,宗亲近万人。年代之久、人数之多,创科学城迁坟工作之最。因意愿不统一,迁移工作一直进展缓慢。
为了加快推进,麦葵娣带着队员前往东莞虎门镇召集商谈会。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麦葵娣仍然记忆犹新,“椭圆形的谈判桌,万氏宗亲长老们把我围了一圈又一圈,管事长老坐在我正对面,开口就说:这里你最大?我说:我是组长,算是吧。长老接着说:女的?其他长老们开始议论纷纷。这时,我才发现现场只有我一位女同志。”
麦葵娣说,“我和他们谈乡愁,我说,我在光明土生土长,我热爱这片土地,也亲历了2003年公明迁坟工作。经过迁坟后公明腾出很多土地,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群众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光明正处在大发展时期,长辈们应该把握发展机遇,造福后代子孙。”
这时现场安静了下来。麦葵娣接着把迁坟政策作了详细讲解,逐渐赢得了他们的信任。经过5个小时的拉锯商谈,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长老们同意选出理事会,为后续迁移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工作组返程时已是下午2点,长老们热情邀请工作组留下吃饭,被麦葵娣婉言谢绝了。但是临走时,长老们还是通过车窗塞进饼干,同时,竖起大拇指对麦葵娣说:“你这个女同志,真是这个!”。望着手中的饼干,麦葵娣心中无限感慨,“这是群众难能可贵的理解与信任。”
尹帮健 “重伤”也不肯下火线
3月1日上午10点多,见到协议档案组组长尹帮健时,他忙得像个陀螺,根本没办法停下来,一边安排工作,一边接过组员送来的文件进行审核。从2月28日早上6点到3月1日上午10点多,连续超过28个小时,尹帮健都没有合过眼。
军人出身的尹帮健,身姿挺拔,皮肤黝黑,说话声音铿锵有力,但眼里的红血丝还是透露了他的疲惫。“从昨天到现在,这已经是第8壶水了。”为了保持清醒,尹帮健端起大茶壶,大口大口地往肚子里灌水,“早上6点多,觉得有点困了,我出去跑了3公里,回来接着干。”
尹帮健是新湖街道土地整备工作中的“老黄牛”,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圳美五路到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尹帮健几乎没有歇一口气,全程参与其中。
去年10月,尹帮健抽空把耽误许久的颅脑外肿瘤切除手术做了。可是手术过去才4天,伤口还没拆线,尹帮健裹着纱布就返回了工作岗位。同事们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劝他多休息一阵,尹帮健却笑着说,“这个肿瘤之前就有了,只是最近才去医院处理,现在没什么大碍了,休息几天就好了。”
在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土地整备中,协议档案组做的是幕后工作,为前方签约工作提供补偿安置协议,尹帮健说:“补偿安置协议就像是前方签约谈判组的"弹药"和"粮草",为了首日签约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全组昨晚都通宵了。”
尹帮健说,协议档案组8个组员有6个女同志,还有2个是满了55岁的老同志,他们一个通宵几乎没离开过板凳。3月1日半夜3点多,有个女同志实在熬不住,就到里面沙发上躺了一会儿,根本不需要人去叫醒她,她自己躺了半小时后又回来继续工作了。
随着前方签约进度的加快,尹帮健和组员们不敢懈怠,继续奋战,截至3月1日晚10点,补偿协议出具225份,审核通过179份,成为首日签约取得“开门红”最坚强有力的保障。
新闻推荐
非遗传承人丁明独树一帜,一琢一磨间尽显工匠精神 镌刻印章讲述老埠故事
丁明传授印章镌刻技艺■本报记者陈文兰摄影报道在汕头,刻印业曾有过一段风光的历史,从侨批上可以看出,印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