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祠: 见证历史的抗日名将故居
图/茂名晚报记者陈国汉
聚焦第九批省级保护文物
在茂南区镇盛镇白沙茅朗村,有一座红砖黄瓦的建筑伫立在田野乡间,它曾是祠堂、粮仓、小学……历经80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今它入选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拥有了新身份,也即将迎来新生。
这座建筑就是云门祠,原是抗日名将邓龙光兄弟为祀奉其祖父邓云门所建,始建于1935年,至1936年春竣工。
1 云门祠初印象
云门祠就在茅朗村的村道旁,在村民的提醒下,茂名晚报记者才注意到这座红房子。它静谧、沉稳,似乎与四周的植物和田野融为一体。云门祠坐北向南,背靠梅江,面对彭村湖,水清花明,景色秀丽。整座祠堂包括围墙内的附属建筑、果园、花圃、人工湖、马房等,共计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为2200平方米。
在邓龙光后人邓康潮的指引下,记者绕过了一个独立的拱门,直接来到祠堂正门前。云门祠正面设计新颖,整体造型典雅,风格中西合璧。门楣上记者还能见到“白沙小学”四个字。邓康潮说,祠面宽三间,原来正门楣上堆塑“云门祠”三字,笔法雄浑遒劲,门侧还有对联一副:“云际蟠龙见,门高驷马容”,都是书法家写的,但这些墨宝在解放初期被铲掉了。
推开沉重的木门,一股清凉的风吹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子中央的八角亭,凉亭碧瓦飞檐,像一把绿色罗伞,在祠堂上空张开,显得格外醒目。八角亭后面是一栋钢筋水泥结构两层楼房。邓康潮说,那栋楼叫“禄位楼”,是祠堂中心,大厅内正中曾供奉邓龙光之祖父云门的灵位。楼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两层炮楼。记者走进祠堂,正门左右两边分别是东西廊屋,是砖木构筑的平房,互相连接,并与禄位楼东西两侧毗建。院内三面瓦房与楼台成一水平线,走廊和阳台栏杆雕花造型不一,有的是花草,有的像动物,极其精美。整座祠堂既保留中式建筑的精致,又吸收西方建筑的风格,踩上略有青苔的厚实红砖,走过四通八达的长廊,摸着斑驳的墙体,让人忍不住想象当年的云门祠该是何等大气壮观。
2 所用材料部分为英国产
走进禄位楼,记者发现里面非常宽敞明亮,三个厅分别用欧式拱形门隔开。邓康潮介绍说以前作为白沙小学的时候,这些拱形门都用砖封起来,后来要恢复原样才拆开。走上二楼,记者发现东西廊屋和前座瓦檐上均有阳台相互连接,与天桥、凉亭相通,构成一个倒写“凹”字回廊。现在,云门祠正在修缮,记者看见屋顶横梁均用暗红色油漆粉刷过,禄位楼及其左边的廊屋的瓦面都用水泥加固。
云门祠所用的材料部分为英国产,水泥(红毛泥)、钢筋从广州购买,运至水东后,再雇用当地壮年民工用牛车从水东拉回;而承托瓦面所用的木材,派出专门人员进驻信宜深山老林挑选裁定,并加工裁定为基本统一的规格,如横梁的直径均为25—30厘米,屋顶瓦面重叠四层以上,确保坚固耐用。云门祠的四周外墙,从基础底至窗底的高度均用6个红砖并排加宽加固,从窗底至屋顶则采用4个红砖并排砌造,整座祠堂用料精良,结构稳定和坚实。邓康潮说,当时在梅菉有砖厂瓦厂,烧好后用船运回来的,“你仔细看这些瓦,不懂的人盖不回来的,要懂得以前技术的人才能做得回(原样)。”
阳台通往禄位楼的门上,记者发现似乎有字,邓康潮说:“两边阳台的门上都有字,分别是"礼门""义路"。”“礼门义路”出自《孟子·万章下》,原文是: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意思是指“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门,只有君子才能从这条大路行走,由这扇门出入。
3 显赫的邓氏族人
邓康潮说,这是祠堂,并不是居住的地方,是邓龙光五兄弟为祀奉祖父邓云门所建。邓康潮爷爷与邓龙光是亲兄弟,邓龙光排第四,是广东高州中学学生,投笔从戎后参加东征和北伐,战斗在革命前线。其五弟邓鄂,留法国毕业后回国,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副师长、师长,兼高雷守备部队指挥官、第六十四军副军长等职。邓氏家族是茂名大族,当时很多人在当地任高官和富商人,比如邓龙光的父亲邓秀川曾任梅菉商会会长。
1936年云门祠建成,距离那场惨烈的南京保卫战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南京保卫战中,邓龙光率领八十三军不仅突破日军重围,还歼灭日军第六师团石井根部5000余人。有专家称赞他们大胆机智地逆日军主要进攻方向而动,从日军间隙穿越而至敌后,是南京保卫战中不多的亮点。邓龙光后来挥师广东三水、花县及广西南宁、黎塘等地抗日,升任第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在桂南、昆仑关大会战中,驱日军退出钦州湾,升任第二方面军副司令长官,兼粤桂南区总指挥,抗击广州湾及沿海日军。1945年日本投降,受降广州湾(湛江市)及海南岛之日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报刊大肆报导邓龙光战绩,1946年2月4日邓秀川病逝,李济琛为其荣哀录题词,朱德、彭德怀以十八集团军正副总司令名义敬送挽联,对邓抗日战功给予充分肯定。
4 云门祠亟待修复
记者还了解到,云门祠建成后,邓龙光搜集购买了珍贵书籍《万有文库》存于祠内。后于1946年将《万有文库》赠送给高州秀川图书馆。秀川图书馆是邓龙光倡议建造,并以其父亲秀川之名命名。建设资金除由邓龙光投资外,还得到县城居民、教师、学生的资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书因秀川图书馆火灾而烧毁,今仅北京存有《万有文库》一套,极为珍贵。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云门祠曾做过粮仓,举办忆苦思甜泥像展览,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云门祠改为白沙乡及高山、黄竹等地附近学子的读书圣地——白沙小学。从右边炮楼的窗户往下看,旁边的马房、厨房等附属建筑已经非常陈旧,有的房顶已经坍塌,花圃、果园也看不出原样了。邓康潮感叹地告诉记者,云门祠平时就靠他们夫妇俩打理,现在他已经77岁了,再也没有能力修葺。“同一个曾祖的亲人都在国外,年纪大的快100岁了,没有人回来了,年纪轻的也不认识自己的老家了。现在云门祠成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希望能早日修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培英中学生物实验教室里,学生们正在进行一堂别开生面的生物课堂,开展叶脉书签制作活动。活动课上,老师首先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