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发展合力 奏响振兴强音 梅州最大化放大“苏区政策”效应,练内功强筋骨,加快破题苏区发展
梅县区程江高速枢纽。
位于蕉岭县九岭村的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
梅汕高铁铺轨作业。
在党组织强力凝聚下,大黄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山旮旯”到“县县通高速”,拉近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从农产品“单打独斗”到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作为广东唯一全境纳入原中央苏区规划范围的地级市,近年来,梅州借力国家《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等政策优势,释放政策红利,加快破解苏区发展难题,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了梅州全市上下的努力,也凝聚着国家和省为加快原中央苏区发展而源源不断输入的“苏区动力”。何以最大化放大“苏区政策”效应,加快振兴发展,梅州仍在不断努力。
党建引领推动苏区干部动起来、干起来
连绵细雨中,“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几个大字分外显眼,右侧是新整修的星拱楼,左侧则竖立着红军革命历史雕塑。沿着山腰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往上走,是刚动工修复的红军栈道、红军战壕。回望山下,青山绿水间是红星点点般散落的红色景观。
这里便是广东首批“红色村”梅县区梅南镇水美村,乡村风貌天然质朴,红色教育方兴未艾,特色种养产业兴旺,处处焕发着新时代的新气象。
“我们以水美村为核心、九龙嶂革命根据地为重点,按照"三点一轴"的发展思路,谋划建设梅县区国防教育基地和红色干部培训学院等18个项目,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梅南镇党委书记陈国军介绍,该镇还依托生态优势,引进了龙氏观赏鱼等绿色生态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养殖、食品加工,带动村民就业、增收。2018年,水美村承办来自周边地区的培训班32个1900多人次,全村实现产值796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2270元。
“现在主村道也拓宽到了两车道,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村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该村妇女主任冯招文告诉记者,如今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不久前还主动筹资10余万元,进行河道清理。
立足红色资源禀赋,坚持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梅县区梅南镇并不是孤例。作为全国五个之一、广东唯一全域均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梅州市以“红色村”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过硬,打造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同时,不断挖掘提升红色文化,打造党员党性教育教学点,目前,全市12个示范点已修复34处革命遗迹遗址。
在此基础上,如何将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资源,带动老区苏区人民致富?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关键。近年来,梅州不断聚力党建创新,聚焦生态富民,将“红色村”建设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各方资源连片建设,规划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红色主题旅游线路,同时推行“党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红色民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逐步探索出一条“党建+红色+绿色”的发展新路。
以红色带党建,以党建促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不但加快了老区苏区的发展步伐,也凝聚起了苏区干部、人民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推动干部队伍跑起来、动起来、干起来,去年以来,梅州还举办了“迎新年·颂党恩·展新貌”歌咏比赛、“世界客都·长寿梅州”国际马拉松赛、平远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丰顺“喜德盛杯”国际自行车邀请赛和一系列乡贤回归招商会,通过讲述梅州好故事、传播梅州好声音、树立梅州好形象、传递梅州正能量的“三好一正”活动,进一步鼓舞士气、提振精神,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
力补短板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走进西河镇北塘村,千年岁月的痕迹触手可及,700多年的受祜堂、400多年的绍知堂、200多年的谦受堂,百年历史的古井、古庙宇星罗棋布。
“现在村子里整洁漂亮,住得可舒服了,游客也越来越多,很是热闹。”北塘村76岁的村民杨和珍开心地说。2017年7月,北塘村引进大埔县北塘古村落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对古民居加以改造利用,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
近年来,大埔县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南宋古村·艺术北塘”为主题,打造山区农村全面振兴的新模式,以文创为主题的特色村北塘村的改变是其中一个缩影。
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梅州各地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特色资源补短板促发展,以创新的活力不断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力。
“这种模式有助于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很好!”“这个做法很符合乡村发展实际,值得推广!”……日前,在梅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中,参会人员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实地参观梅州8县(市、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现场,既看到了梅州的绿水青山,又看到了梅州的金山银山,也看到了梅州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从总体上看,梅州大地山水美丽,全市上下行动迅速,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完全有可能,关键是我们必须动起来、干起来、跑起来,奋力争先。”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说,梅州要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横刀立马、气壮山河,打好漂亮的乡村振兴持久战,打赢必胜的精准脱贫攻坚战。
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梅州市首先把正视短板、补齐短板作为着力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向改革要动力,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管理新模式,“地票制”的推行便有效破解了农村建设中“三清三拆三整治”的难题和短板。
梅县区松林村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近年来在推进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过程中,这片荒芜之地摇身变成了休闲广场,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松林村整体“颜值”。“要说服村民自愿拆除闲置的猪栏、茅厕,尤其是破旧的老祖屋,并不容易。”驻村干部叶劲松说,“三清三拆三整治”不能顺利推进,势必就会形成农村建设中的短板。
为此,梅县区在具体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推行“地票制”,即对同意拆除的,采用统一丈量,做好每一户的四址指界和登记确认工作,然后统一公示,发给屋主地票(凭证),以明晰权属。“地票制”的推行,有效打消村民对建筑清拆的后顾之忧,新农村建设也得以顺利推进。
目前,梅州正在全面部署、全市动员、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在五华县,率先在全域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在平远县河头镇和梅县区梅西镇、白渡镇、水车镇试点启动“垃圾兑换超市”有偿回收模式……补短板、强弱项、求突破,一系列举措瞄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短板发力,不断推动梅州的乡村振兴工作。
聚焦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在蕉岭县九岭村,成群的白鹭在田里低着头觅食,突然有一只张开雪白的翅膀扑腾着飞向天空,村民们在远处欣赏着,不时用手机录下这动人的瞬间,“我们经常都能见到它们,说明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九岭村村支书徐文坚说。
当前,梅州正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大力实施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各种鸟类每年前来驻留,甚至安家。
绿是梅州的底色,也是梅州的优势所在。
全市森林覆盖率75.06%,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梅州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2%,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水环境质量情况保持良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保持或优于Ⅲ类标准,达标率100%;地表水主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以上;韩江成为广东省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在广东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中,梅州名列全省第二……这些都是梅州闪亮的生态成绩单。
近年来,梅州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定位,不断厚植绿色优势、改善环境质量,绿色发展基础有效夯实,山水自然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城乡特色之美得到了提升。
坚持把生态保护摆在优先位置,梅州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构建市委提出的“5311”绿色产业体系,即推动烟草、电、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文旅、体育、互联网三个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壮大特色现代农业。
在梅州市丝苗米产业内,连片秧苗一片翠绿,株株健壮,长势喜人,让农民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5月6日,省农业农村厅将2019年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候选名单予以公示。其中,梅州市丝苗米产业园、梅州市乐得鲜(梅江)蔬菜产业园、平远县南药产业园、大埔县茶叶产业园入选该候选名单。目前,梅州8个县(市、区)已实现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
依托生态优势,梅州正努力让文旅、体育、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加快培育大健康、大农业等产业发展,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梅州作为苏区奋起直追的动力基础。
中共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报告强调,围绕“123456”的思路和举措来推进各项工作,把握“六新”、争先“六项工作”、补齐“六个短板”,深化“一区两带六组团”建设,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世界客都·长寿梅州”,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贡献梅州力量。
纵深
115科技42天“回家”记——
见证梅州营商环境之变
十多年前,梅州人赖霖枫带着5人小团队从家乡起步,走出山门到珠三角闯荡,后来成立了广东一一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115科技”)。今年,他带着公司数百名员工返乡发展。
42天时间,赖霖枫便把公司注册地从东莞松山湖迁回梅州世界客商中心,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总部搬迁。接着仅用11天,115科技便完成梅州总部的装修改造,创造了两次“梅州速度”,被传为一时佳话。
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梅州开辟“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115科技跑出两次“梅州速度”,便是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完善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
如何让审批“瘦身”,服务提速?近年来,梅州相继出台了《梅州市全面推进政务服务“马上办”改革实施方案》《梅州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等政策,并配套出台了《梅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容缺受理制度》《梅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重点建设项目“六办”制度》等相关文件。
按照“六办制度”要求,对于市委、市政府特别关注重视,尤其涉及民生实事方面的项目,梅州市主动提供服务,变“坐等”为“上门”,由事后审核转为提前介入,主动送服务上门,“走出去”服务。
因此制度而享受到“保姆式”营商服务的不只是115科技,还有保利地产。从拿下地块到项目开工仅用5个月时间,保利地产在梅州项目也创下了纪录,刷新了保利粤东片区投资的新速度。
同时,梅州市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和机构改革,不断优化政府服务职能,也为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基础。去年底,“粤省事·梅州”平台正式上线,在平台内可以一键办理或查询372项高频民生服务,梅州成为粤东北地区首个开通“粤省事”地市专版的地市。
“我相信,不管是政策、资金、人才还是营商环境,梅州都已经具备了发展互联网的环境和土壤。”赖霖枫说,在与梅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各级各部门的接触中,他切身感受到梅州市政府崇商重企的态度,这让他充满干劲,坚定了发展信念。
今年,赖霖枫表示,115科技回梅州后要推动打造世界级“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并要在今年取得2000万“115个人”付费用户、2亿“115组织”终端用户,从而形成产值“双百亿”的成绩。他相信,梅州有发展互联网的土壤,这一目标并不遥远。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黄培强
陈萍马吉池
通讯员张榆昌刘洪桥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新闻推荐
■邱发平市政府日前印发《梅州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5)》。《规划》提出,要打造梅州红色旅游核心区,建设三条廊道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