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九龙嶂: 233场战斗1276人牺牲

南方日报 2019-05-09 06:20

“九峰相连,形如蛟龙”的梅县区梅南镇九龙嶂,易守难攻,战略地位重要。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立夏已至,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驶入梅县区梅南镇九龙嶂,层峦叠嶂、绿意盎然。俯身回望,绿山之间偶见一片白,那是油桐花在盛放。清风拂过,空中飘起了花雨。眼前的这般美景,让人难以想象这片土地曾发生大大小小233场战斗。

九龙嶂是粤东较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粤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本营。如今,战争的痕迹犹在,在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十团团部旧址——黄姓祠堂,阳光透过房梁遮光板上的弹孔射入屋内,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烽火岁月。

“时常听长辈说起,红军来了,我们就有了翻身的机会,日子也有了盼头。”住在黄姓祠堂的村民黄奎方说,他家房子地处深山,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红军便选择驻扎在此。“我的奶奶还主动为红军运送粮食、子弹,从当时的官塘墟挑到这里,全程有20多公里。还有小孩一边放牛一边给红军放哨,国民党军来了就燃放鞭炮作为暗号,通知红军进山隐藏。”

梅南镇九龙村党支书梁国强介绍,九龙嶂主峰海拔1186米,山峦起伏,逶迤绵延,东邻铜鼓嶂,西接鸿图峰,南连潮、揭,北通江西中央苏区,战略地位重要。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成立后,革命星火在此燃起,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革命斗争。

1927年10月,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在九龙嶂成立。次年5月在九龙嶂召开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五县党和工农武装负责人联席会议,成立了“五县暴委”,组织进行了震撼东江的畲坑暴动。

进入1928年6月下旬,“五县暴委”改组为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揭阳、潮安“七县联委”。1929年10月,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在梅南成立,“梅县农民协会”“梅县革命委员会”“梅县苏维埃政府”也相继成立。1930年,红11军46团在九龙嶂坚持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成立了中共梅南等6个区委和6个武工队,成立了“中共梅兴丰华边县委”和独立大队。

革命根据地日益发展,也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1930年,国民党调来了邓龙光师驻防丰顺县城(丰良),张达旅驻梅县县城,设团防、筑炮楼,封锁周围根据地,在地方反动势力配合下,对九龙嶂、铜鼓嶂地区进行疯狂“围剿”,在九龙嶂下浪荡石的屠杀,更是惨不忍睹。

“一个晚上敌人就杀死了40多人,还抓走30多名妇女儿童贩卖到揭阳。”梁国强说,当时的浪荡石村民小组原有198人,惨遭屠杀洗劫以后,幸存的村民都出走逃亡,有半年时间全村空无一人。

动荡之下,九龙嶂军民越发勠力同心、联手反抗。“不用怕,不用愁,瓦房烧了盖洋楼”,这是当时九龙嶂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号,意思是为了帮助保护红军,哪怕被敌人烧掉房子也无所谓。

“我听长辈们谈起历史,都是全心全意支持革命的。”村民黄奎方说:“老人们说红军跟土匪、国民党军队不一样,他们到这里后,从没抢过我们的粮食和牲口,还把田地分给我们,帮着村民一起种地、修缮房屋和打扫卫生。”

除了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外,一部分群众还主动加入组织,共同战斗。梅南镇党委副书记古盖立说,当时九龙嶂根据地成立了女红军连,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女红军连,曾参加攻打畲坑的战斗。

在一次次的抗争中,红色基因深植于九龙嶂,革命烈火在此熊熊燃烧。据不完全统计,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发生在九龙嶂根据地及周边的战斗共有233场,牺牲烈士1276人,其中红军烈士302名,因此九龙嶂也有“粤东北井冈山”称誉。

烽火岁月,在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作出的斗争和牺牲中,梅县人民功不可没。据史料记载,从大革命起至解放战争结束,梅县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从未间断,牺牲的有姓名可查的烈士达642人。这块红色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叶剑英元帅等一批优秀儿女,更将革命的火种传遍粤东大地乃至闽粤赣边区,为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刘洪桥曾健锋

新闻推荐

梅城梅正路文化宣传长廊多处破损 亮丽风景线不“亮丽”

有的宣传栏落款处破烂不堪。有的宣传广告布撕裂垂落随风飘扬。本报讯“创建文明城市”文化宣传长廊既让文明文化理念家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