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人眼中的平远县八尺镇 古道焕新生 酒乡飘酒香

梅州日报 2019-05-06 10:37

平远县八尺镇梅州岃古驿道得到保护开发利用。(首席记者高讯摄)

●本报记者傅思林杨敏

通 讯 员张文让

“生活越来越好,水泥路通了、自来水通了、广场更大了……我还盼望着有生之年看到更好的变化哩。”谈起平远县八尺镇70年的城乡发展,今年91岁的角坑村村民肖明欣笑着说。日前,记者走进八尺镇,通过寻访老中青三代人的故事,感受到了该镇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村美产旺民富的蝶变。

乡村游红色游日益兴旺

“半个世纪前,八尺古驿道很热闹,粤赣群众挑着担,或从角坑到寻乌一天三趟,或从排下到会昌七日往返,以盐米交换为主,旧称"挑谷脚"。听父辈讲,八尺古驿道除了百姓走,红军也走。红军初来时,胆小的村民纷纷躲进山,一妇人走得急,将刚打的几桶水放在地上便跑,待回村后发现水桶仍在原地,桶里的水却成了钱票。”今年90岁的排下村村民肖宜良聊起有关古驿道的往事,仍记忆犹新。

肖宜良如今虽然腿脚不便,但从子女展示的照片中看到了古驿道梅州岃的新貌——“八十八塅”等古驿道路段修复如旧,粤赣交界处的古茶亭修缮一新,红色教育展馆拔地而起……古驿道上虽不见了旧时的“挑谷脚”,却多了来体验红色文化的游客、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参赛者。得知古驿道重新热闹了起来,肖宜良兴致勃勃地说:“有机会要再去亲眼看看。”

肖明欣当年也经常奔走于梅州岃古驿道。据肖明欣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其父辈靠“捡茶漏”(在山上捡拾他人采摘后弃余的山茶籽)为生,穷困潦倒;上个世纪70年代,他做“挑谷脚”谋生,一天挣8角钱;80年代,他当上生产队队长,在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扶持下,带领村民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市场经济繁荣,他也做起了小生意。“前段时间举办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吸引了近2万名参赛者和游客参与,我的番薯干、萝卜干等土特产很受欢迎,一天卖了1000多元。”肖明欣笑着说,他现在仍在角坑村经营着土特产店,子女则在珠三角地区工作。近年来,角坑村乡村游、红色游兴起,他的侄子肖海承也回到村里开起了农家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做大做强“八尺酒”品牌

回首上个世纪,八尺镇是粤赣边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素有“梅州粮仓”的美誉。如今,大米在八尺人民手中成为产业、变出财富。

“因粮米富足,八尺自古便有酿黄酒的传统,素有"酒乡"之称。农家小锅米酒醇馥香甜,经由古驿道运输,在梅、赣两地热销。至上个世纪60年代,八尺成立了首个集体经济酒厂,这也是我的"八尺酒厂"的前身。”在位于八尺镇的广东禾米香酒业有限公司,54岁的董事长刘远传向记者讲述了其与八尺酒的故事。

2005年,在珠三角地区打拼多年的刘远传回到家乡,承包了“年近半百”的八尺酒厂。当时,八尺娘酒虽然质量上佳,但缺乏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我接过酒厂后,很快查缺补漏,并加以改进工艺,如率先使用千斤容量的酿酒缸等,着力提升酒的质和量。”刘远传说。

经过十余年打拼,禾米香酒业成了平远县龙头酒企之一。而酒行业也在八尺日益兴旺。如今,八尺镇获评“广东省酒业技术创新专业镇”,拥有生产许可的酒厂和小作坊达86家,各类酒产品年产量达8500多吨、产值近2亿元,带动参与酒行业人数占全镇人口的80%。

从以前用摩托车载酒到梅城销售,到如今通过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用货车将酒销往全国各地……十余年间,刘远传之子刘学伟见证了父辈从无到有的奋斗史。“作为八尺酒的新一代传承人,我正谋划在禾米种植、酒曲制造等源头上改良产品,与其他八尺酒企共进共赢,进一步打响八尺酒品牌。”刘学伟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乡风文明促平远县大柘镇清河村个臣屋绽放新魅力 村民改“面貌”换“活法”

村民们爱上打乒乓球等文体活动,文明新风愈吹愈劲。(傅思林摄)开栏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