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梅江区做足信息公开,顺利推进垃圾焚烧项目建设 良性沟通化解“邻避” 民生实事带来“邻利”
■“粤治”案例走访系列6
每天早上6时,天还蒙蒙亮,一辆辆满载生活垃圾的运输车已经陆续通过密封通道,进入位于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的奇龙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以下简称“绿能项目”)。垃圾经过充分燃烧转化为电能,在这过程中烟气排放监测数据与环保部门实时联网,并同步显示在厂区门口的LED屏幕上。
与大多数同类型项目相似,奇龙坑的绿能项目在推进时也曾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梅州市梅江区政府通过做足信息公开和公众沟通工作,不断将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等信息传递给群众,循序渐进地降低群众的排斥心理,最终获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
去年底,该项目开始试运行,现阶段每天能为当地居民处理900吨生活垃圾,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垃圾围城”的困境。
●南方日报记者陈彧黄思华发自梅州
村民意见可直接微信反馈给区领导
2013年7月15日,梅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梅州市环保能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经过科学论证,项目选址确定在原垃圾填埋场所在地——奇龙坑。
选址公开后,在周边生活的很多群众不理解。“为什么要建在我家门口?”“这种项目会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面对群众的疑虑,梅江区有关部门成立工作小组,干部进村入户,根据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将项目的具体情况细致地向群众介绍和解释。“事实上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噁英,在850℃以上的高温完全燃烧条件下基本可被分解。”项目建设方的技术人员说。
为了让群众了解目前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政府先后组织10批3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到成都、重庆等已建成的垃圾焚烧项目学习考察。“看到其他城市的项目建设得跟公园一样,距离居民区也很近,而且没有什么气味,我们心里就有数了。”申渡村的饶伯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现场就向政府提出要求,“一定要确保技术过关,做到无害化处理。”
在经过一系列立项、选址、环评、听证等程序后,项目于2016年开始动工。去年下半年,项目一期顺利建成,并于同年12月3日成功并网发电,进入试运行阶段。
为了让群众的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梅江区主要领导更跟居民代表互加微信,建立流畅的沟通渠道。“我们现在一发现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反馈给他们。”饶伯说,前段时间他们觉得项目晚上的噪音影响居民休息,反馈给区领导,之后噪音便减弱了很多。
项目正式运行后,梅江区还计划邀请当地居民参与项目日常运作的监督小组。不少村民也表示,希望能尽快参与项目后续运作的监督工作。
补偿机制要让村民长期受益
要解决“邻避”问题,还要建设“邻利”设施。梅江区采用推进民生实事方式,帮助项目所在地修缮水利、修公路、通自来水管、建广场和公园等,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心。
梅州市的双黄村一度是省定贫困村,近年来在各种政策的帮扶下,落地了20多个项目,群众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而在绿能项目推动后,政府更进一步投入资金给双黄村和申渡村修了公路、路灯,今年还准备解决群众诉求已久的自来水。
如今走进申渡村,原本破烂的水泥路已经焕然一新;旧小学教学楼被重新翻修,并出租成为工艺美术学校;铺上绿茵的足球场,每天下午都是村民运动的好去处。“我们是足球之乡,所以一直想要个专业的足球场。”申渡村一名村民感慨地说。
为了进一步推动两村的发展,梅江区还设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按项目实际焚烧处置的生活垃圾量附加价格1元/吨,作为双黄村、申渡村的生态、公益事业发展资金。
“相比起一次性的补偿,建立长效的补偿机制,能给予群众更多的参与感,让他们感觉到项目是能长期带来效益的。”梅江区政府负责人说。
据双黄村支部书记李新棋介绍,经过沟通后,项目运营企业也愿意参与村里公共事业建设中。“企业跟村里互动多了,村民也能更好地接纳他们,毕竟以后就是邻居了。”李新棋说。
■专家点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林功成:
坚持走群众路线
政企民良性互动
梅州市以高标准建设垃圾焚烧项目,在全省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其经验在于:第一,建立了常态化的公众参与及沟通平台,周边村民代表、小区居民和干部互加微信,随时与项目方进行信息沟通以及项目监察,使群众的环境诉求得到了充分表达、项目方的信息得到了及时公开;第二,建立了利益补偿机制。梅州市政府按照“谁影响、谁受偿”的原则,增加了对设施周边地区的民生投入,除了向村委会让渡一部分项目的经营收益外,还推动了多个大型民生项目,如改水、修路、建学校等,探索出了一套多元化的环境补偿方式。
在国家大力提倡政府部门借力融媒体渠道转变提升社会治理和服务方式的今天,梅州市的举措无疑构成了值得推广的范例,充分体现了“政府—企业—公众”三者的良性互动及共赢格局。
新闻推荐
读者李先生:小孩户口在客商大道西奥园天悦湾,请问该到哪个小学就读?梅江区教育局:目前梅江区公办小学采用“户籍为主、划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