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教练员侯加昌: 世界冠军期盼故乡青年更热爱羽毛球运动

南方日报 2019-05-01 06:34

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教练员侯加昌。

资料图片

蓝塘上侯屋。攀桂坊资料图

侯加昌(后排右一)率队参加1982年的“汤姆斯”杯,并获得冠军。资料图片

2017年9月,侯加昌回到梅江区金山街道周溪村蓝塘上侯屋祖屋拜祖。

侯小玲供图

“我的祖籍是广东省梅县,出生于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在中爪哇的一隅,有一小块安全绿土——那就是备受上苍庇佑、历经劫难的三宝垄室。”在由侯加昌口述、他的妻子黄薇整理的《挚爱——侯加昌回忆录》开头如是写到。

无论是在侯加昌的回忆录里,还是在诸如《就想代表中国打比赛》等自述文章中,开头的首句总是“我的祖籍是广东省梅县”。受父亲的感染,侯加昌从小爱打羽毛球。10岁开始学习羽毛球的他,于1960年刚成年时踏上回国航班,考上广州体育学院运动系,并于30岁时加入国家队。

在1960年至1979年的运动员生涯中,他是当时中国乃至国际羽坛当之无愧的男一号种子选手。他创造性地发展了独具一格的快拉、快吊结合突击的打法以及技术全面、快攻凶狠、防守移动快、击球准确的特点,成为中国羽毛球队叱咤风云的领军人物。1979年,担任中国国家队教练,培养出众多优秀球员,为祖国羽毛球运动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梅江宣

拥有过人运动天赋

年少立志为国争光

侯加昌的祖屋在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蓝塘村,他曾多次回到故乡祭祖,看望故乡亲人。

在梅州侯氏宗亲会成员的带领下,笔者一行来到侯加昌的祖屋,这个白墙灰瓦、拥有二堂二横一围的围龙屋现已无人居住。屋子正门的右侧挂着一个黄色的牌子,上面写着“侯加昌祖屋”及侯加昌简介。

侯加昌的父亲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时光。年轻时,侯加昌的父亲来到南洋在印度尼西亚定居。1942年8月的一天,正值炎热的夏天,侯加昌出生在这个印尼华侨家庭里。侯加昌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

他天性好动,但凡小男孩喜欢的游戏,如放风筝、打弹子、赛单车、斗蟋蟀,他全都在行。其他如踢足球、篮球、游泳、乒乓球等运动,他也得心应手。

在印尼,羽毛球运动十分普及,人们时常在午后休闲时开始打羽毛球放松身心。侯加昌的父亲就是一名羽毛球爱好者,并带动了他的子女也热爱羽毛球。

“我和其他在热带长大的孩子一样,整天光着脚跑来跑去,脚板底常被沙土地磨出大水泡,一跑一跳痛得够呛。但我就是舍不得离开球场。”侯加昌在回忆录里写到。他说,那时候学习打羽毛球条件很差,没有室内场地,也没有教练,全靠模仿和自己琢磨。

物质条件不足,可以靠勤奋来弥补。他每天满脑子在琢磨如何提高羽毛球技艺。善于观察的他通过观察他人的技巧来不断模仿。等到他的技术渐长,开始参加当地球会组织的比赛、中爪哇地区少年比赛等,在比赛中有输有赢,增长经验,并逐渐成为当地知名的少年羽毛球运动员。

1957年,中国羽毛球队访问印尼,与印尼羽毛球队举行了一场友谊赛。身为中国人,又是资深球迷,当时15岁的侯加昌兴致冲冲地赶往赛场观看比赛,但这场比赛中国羽毛球队输了。“球赛结束后,我静静地站在球场边,父亲问我"怎么样,你行吗?以后能代表国家参加国际球赛吗?"当时我没有吭声,但心里想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希望有朝一日代表国家参加比赛,为国争光。”后来侯加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次比赛经历让“为国争光”的信念埋在了这位少年心中。2年后,印尼羽协准备选拔一批青少年集训,本来有机会参加集训的侯加昌,因为是中国国籍,被拒之门外。当时的侯加昌意识到,只有回到祖国,才有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羽毛球技能水平,于是他跟随哥哥们的步伐回国。“当时我大哥二哥已经回到国内,他告诉我国内对运动员很重视,他也鼓励我回国。”

1960年,回国后的侯加昌考上了广州体育学院运动系,不久后加入广东省羽毛球队,在系统的训练中,他的打法更加稳定,技术更加成熟。

1963年7月,他参加华东区六省市羽毛球邀请赛,一路过关斩将,战胜了汤仙虎、林建成等强手,第一次获得单打冠军,这次胜利使得归国不久的他令大家刮目相看,并顺利加入国家羽毛球队。

培养诸多世界冠军

被称为“鬼才教练”

如今,中国羽毛球队傲视群雄,可在上世纪50年代,技术水平还十分落后。1953年,印尼华侨王文教、陈福寿、黄世明代表印尼华人羽毛球队来到中国访问,在与中国的羽毛球队员比赛时,均以大比分获胜,于是他们觉得应该要为中国羽毛球事业作出贡献。第二年,他们回到祖国,成为中国羽毛球队的第一批成员。

1963年,技术已经逐渐娴熟的侯加昌加入了中国羽毛球队。刚进入国家队,他就代表中国参加与头顶着“汤姆斯”杯冠军光环的印尼队对战。“我是第二个上场,迎战印尼的全国冠军翁振祥。”做好充足准备的侯加昌以2:1战胜对手。而那一次,中国队也以4:1首次击败了印尼队。“当时我很兴奋,终于实现了儿时立下的心愿。”

侯加昌有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他步法灵活、移动快速、善于突击、防守稳健。这个时期,侯加昌与队友汤仙虎技术不分伯仲,两人轮流摘取国内男子单打桂冠长达十四年之久,人们取两人的名字,以“虎猴之争”称赞他们的技艺。两人也联合组成男双组合,更是创造了十多年外战纪录全胜的奇迹,这个时期也被人们称为“汤侯时代”。

在侯加昌的运动生涯里,这场比赛意义重大。1976年亚洲锦标赛决赛上,已经34岁的侯加昌对战当时年方20的印尼“天王巨星”林水镜。赛前,表示“并没有把握”的侯加昌通过观看林水镜的比赛,分析出他的优缺点。“他的优点是进攻凶狠、速度快,而缺点是打多拍会没有耐心。”于是,侯加昌在场上采取多打多拍,尽量不给对手快攻的策略,获得男单冠军。

1979年,37岁的侯加昌从运动员生涯退役,成为中国羽毛球队男队主教练。在当教练的14年岁月里,他和当运动员时没有区别,依旧每天早晨6点一刻和队员一起出操,到了晚上10点,运动员睡了,才蹬着自行车回家。他培养了陈昌杰、韩健、栾劲、杨阳、赵剑华等世界冠军。

侯加昌每天观察队员们的动作,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并“对症下药”。“对每个运动员的训练都有所区别。比如说被人称为"牛皮糖"打不死的韩健,他的打法是以守为主,他的防守好、步伐好、体力好,但进攻不好,针对他的训练,一方面巩固他的优点,另一方面加强他的进攻训练。”

在运动员生涯时,侯加昌一直有个遗憾。当时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羽联之外,许多国际赛事不能参加。被称为“无冕之王”的侯加昌因此从未参加过“汤姆斯”杯。随着中国恢复奥委会的席位,中国队终于获得了参赛资格。

1982年,侯加昌率领中国队参加“汤姆斯”杯。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最大的对手还是宿敌印尼队。在第一天的比赛里,印尼队以3:1的成绩暂时赢中国队。第二天比赛进入赛场时,中国队队员看到印尼队队员已经在跟汤姆斯杯合影。“他们当时已觉得势在必得,我心里很不好受。”侯加昌鼓励弟子们放下包袱,放手一搏。

最终中国队以5:4打败印尼队,成为中国羽毛球队在国际赛事上一次精彩绝伦的亮相,从此中国队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名震世界羽坛。

在侯加昌任主教练期间,中国羽毛球男队四次夺得“汤姆斯”杯团体冠军,多次获得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等国际赛事冠军,人们称他为“鬼才教练”。1986年,国际羽联向他颁发了“卓越贡献奖”;2002年,他获得了进入“国际羽联名人堂”的崇高荣誉。

期望更多青年

热爱羽毛球运动

2017年9月12日,侯加昌与妻子黄薇及他的两个妹妹一同回到故乡梅州。在乡亲们的陪同下,一行人来到蓝塘上侯屋廷兰公堂拜祖,与祖母家亲人会面,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等景区,并应邀到梅师附小座谈指导。

“这是我时隔20年再次回故乡,故乡变化大,越来越美了。我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运动,喜欢羽毛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侯加昌说。

虽然父亲在早年间远迁印尼定居,但奶奶一直在梅州居住。1971年,侯加昌刚从加拿大参加完巡回比赛表演回到祖国,他立即赶回梅州,想去见思念着的祖母。当时从广州到梅州的路不好走,颠簸了8、9个小时后,来到梅州,却未见到90岁祖母的最后一面。

1979年,年事已高的侯加昌父亲打算到澳门,跟他未曾谋面的孙女、侯加昌的女儿侯育新见一面,却因劳累过度在香港突发脑溢血病倒。等到侯加昌一家人赶到老人病床前时,他已不省人事,几天后便与世长辞。1997年,同属印尼归侨的第一任妻子、在北京师大附中任教的张明珠女士,不幸因病去世……

亲人相继去世,让侯加昌内心伤痛且深感负疚,他认为是自己忙于事业而疏忽了对家人的陪伴。“这么多年来,因为在世界各地比赛,陪伴家人的时间不多,未能尽应尽的家庭责任,这让我感到愧疚,谢谢亲人们对我事业的支持。”

无论是在他的回忆录《挚爱——侯加昌回忆录》,还是他的自述文章中,开头第一句总是:“我的祖籍是广东省梅县”,字里行间也透露着他对故乡的热爱。

现年77岁的他常年居住在北京,身体康健,仍旧以指导孩子打羽毛球为乐。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能喜爱羽毛球,加入羽毛球队员的队伍。他说:“青少年时期的训练,是成长为优秀选手的关键环节。”

他认为,一个天真少年,从爱上羽毛球开始入门,要有逐步建立起为这项运动奋斗的决心。把打球作为一项事业对待,要树立雄心壮志。“就像拿破仑说的那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

既然要做到“最好的”,就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无论你是不是天才,勤奋必不可缺。“圆梦的路曲折又漫长,决心、信心、恒心缺一不可。”侯加昌说,最难的是日复一日,单调又疲惫。他笑称看到朋友们聚在一起“泡吧”“K歌”,要“硬着心肠”说“再见”,因为明天要训练。“这就是自律”。

他说一名年轻人在走上羽毛球事业之路时,要做好应对输了比赛、受伤、被人误会、一段时间看不到成绩等挫折,也决不放弃的准备。“只要努力,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侯加昌说,个人的能力有所不同,但绝不是无限的。就像一滴水,当它以全身心融入到一项事业的历史长河里,这滴水才不会枯竭。

侯加昌建议,想要从事羽毛球运动员事业的青少年,要多看优秀选手比赛,有意识观摩学习或模仿他们的技术和打法,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侯加昌笑着说。

他殷切希望更多孩子爱上羽毛球,期望更多中国选手在国际羽坛上雄踞首位,也祝愿更多羽毛球爱好者享受这项运动的乐趣。“我的故乡是足球之乡,但也涌现过许多羽毛球好手,希望故乡更多的孩子,更多的群众能热爱羽毛球,加入到羽毛球队伍中。”

■链接

侯加昌与林水镜的交锋

林水镜是印尼的“国宝”,1956年2月28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羽毛球世家。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他扬威世界羽坛,被誉为“世界羽坛上的天皇巨星”。

在1974年的亚运会羽毛球单打半决赛中,作为印尼队的一名新秀,林水镜引起了侯加昌的注意。他体格健壮有力,当时已掌握了用双脚起跳空中猛力扣杀的技术。这种扣杀技术,对身体素质要求高,体力消耗大。

当时林水镜年仅十八岁,虽然侯加昌在比赛中获得胜利,但这个年轻人身上隐藏的巨大潜力,引起了侯加昌的深切关注。

果然,亚运之后的几年间,他以锐不可当的气势横扫印尼、丹麦众多好手。他球风凶猛却个性安稳,不张扬,加上外形英俊,备受球迷拥戴。

1976年10月的亚洲锦标赛上,林水镜先后淘汰了中国羽毛球队的方凯祥和汤仙虎,将在男单决赛中与侯加昌争冠。

决赛前,所有媒体都一边倒看好林水镜。确实,他年方二十,技术、斗志、体力正值巅峰状态。当时,还没有人能对他构成威胁。信心满满的印尼队,很傲慢地对香港队挑明:“敢不敢赌?押侯加昌,一赔三!”当时34岁的侯加昌对自己也没有信心。

为了赢得比赛,侯加昌非常用心地观摩他与他人的比赛。发现他虽然很强,但也有弱点,他的薄弱环节就是处理正手下手的失误较多。心理上期望自己一板将对手杀死。如果凶狠的扣杀不能奏效,心理上就有起伏。同时,他并不善于打多拍,第二局往往不如第一局……

依照经过深思熟虑制定的战术,侯加昌上场比赛了。第一局打到14比14,加分之后,林水镜连得两分以16:14领先。胜利在望之际,只见林水镜双脚起跳,准备使出“杀手锏”,跃起在空中猛力扣杀。侯加昌本能地做出防守动作,却看见球出界了。

侯加昌得到了发球权,接着,他连得三分,以17比16转败为胜,惊险地拿下了第一局。第一局输了之后,林水镜的锐气受挫,还没有缓过来,就以9比15输了第二局。侯加昌赢得了比赛。

在侯加昌退役担任中国羽毛球队男单教练期间,他的弟子韩健、栾劲、赵剑华、熊国宝、庾耀东和丁其庆,都先后在国际大赛中击败了林水镜。

有人问侯加昌有什么“秘密武器”,让他和他的高徒一次又一次击败林水镜?侯加昌的回答是:秘密武器是没有的,成功在于根据个人特点,运用正确的战术,破除对“天王巨星”的盲目迷信。

比如在1985年全英锦标赛的半决赛,赵剑华和林水镜对战。赵剑华绝好的手感和刁钻的角度以及变幻莫测的球路,令林水镜无从判断,难以破解,场上完全处于被动。赛后,媒体报道:“此为林水镜输得最狼狈的一场比赛”。

新闻推荐

去年以来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3个,刑拘205人 继续加大打击力度 举报涉黑恶线索有奖

日前,笔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自2018年以来,梅县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掀起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至目前,全区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