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采茶节文学作品专页
编者按由梅江区人民政府和梅州日报社联合主办、西阳镇和长沙镇人民政府,梅江区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承办的“清凉山采茶节暨摄影大赛”启动仪式于4月13日在清凉山梓树凹举行。
梅州日报副刊部和梅江区作协共同组织了20多名文友参加启动仪式,并深入茶山采风。文友们到茶园实地和茶厂车间观摩了解,拍照流连,欢声笑语。
文友们以饱满的热情采写了一系列散文和诗歌作品,为清凉山茶业点赞,宣传诗画梅江。本版选发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叶帅喜欢喝的家乡茶
□ 罗金良
今天清凉山采茶节,我们相聚在世界级大师林风眠先生的故乡梅江区西阳镇,享受“千年嘉应千年茶,万象春光万道华”,因为到了清凉山,真有踏入人间仙境之感觉。
有句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在人们生活中多么重要。
我们以“清凉山茶”为媒,让千年嘉应更有情,令诗画梅江更添诗意。大家都为“清凉山茶”来,都垂青于清凉山茶,是因她有“古风今韵”,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
有诗曰:“嘉应自古有名茶,玉润香幽质最佳;皇宫阁里称贡品,泡出滋味甘齿颊。”
叶剑英元帅一生唯爱喝家乡的清凉山茶,并曾把清凉山茶作为国礼款待外国元首,深得国内外领导人赞赏。
我们梅州日报和大家一样,以清凉山茶为荣,以清凉山茶为尊,自愿自觉主动为清凉山茶代言,和梅江区政府、西阳镇政府、西阳镇茶叶协会和梅江区、梅县区摄影协会,共同举办“千年嘉应情·诗画梅江梦”——清凉山采茶节暨摄影大赛活动。
自古以来,中国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欧洲、逐渐风靡世界,与丝绸、瓷器等,被认为是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国内外人们所喜爱。
我们国家领导人对发展茶产业、壮大茶品牌、传承茶文化提出了殷切期望。
打造清凉山茶品牌,让其成为梅州市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一个产业链条,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号召。
我们梅州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单丛茶之乡”“广东三大名茶产地”。
我们这个“世界客都、长寿梅州”确实是茶香人长寿,品茶话养生,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天茶人合一,可谓是“一叶蕴藏天地香,一茶烹来山水味”,而清凉山茶正是此中佼佼者。
近年来,梅州市强力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梅州茶”正在走向新时代,创造新业态,打响新名牌。
市委陈敏书记在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上指出,要壮大特色现代农业,迸发传承“东学梅州”的干劲和勇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平远橙、客都米等优势传统产业,打响梅州特色农产品品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富硒和富碱的茶能够改变我们梅州水酸和体酸,亦能够增强我们茶产业和大农业,因为“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在这里,我要为国城书记和梅江区点赞,我特别中意“诗画梅江”的定位。诗画,如诗似画,既有物质的享受又有精神的追求,在诗画的环境里过如诗似画的生活,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具体行动。
“诗画梅江、文明客都”也是梅州市构建“三宜”城市范例,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的一个很好实践。
我想,我们的梅州茶在这如诗似画的生态里,一定会大放异彩,身价陡增。
山清水秀茶含笑,茗因有情味更浓。青山欲留贵客住,香茗何妨为客尝。
让清凉山茶以自己的好引来别人的好,好上加好,连连叫好!达到“出手必出彩,完成并完美”之境界。正是:如茶人生见本性,千秋大业一壶茶。清清凉凉无公害,香香甘甘有名声,恰似一株清凉茶。
(此文为活动的发言稿)
清凉茶香
□ 曾春梅
正好赶上西阳镇清凉山首届采茶节,便跟随一帮文友,走进西阳,走进清凉山。西阳是梅江区的茶叶大镇,一个“茶”字道尽了西阳神韵。清凉山与高耸入云的黄沙嶂相连,海拔800多米。由于海拔高,即使是夏天,来到清凉山也是置身清凉世界的。这里的气温比梅城要低五六度,自古就是避暑胜地,难怪古人称之为“清凉山”。 清凉山是产茶的好地方,高山上的温度、光照、土壤、空气与平地不同,所以才会漫不经心地产出如云似雾的茶叶。
清凉山茶属绿茶,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据史料记载,早在四百多年前,清凉山已是小有名气的产茶之地,清代光绪年间的《嘉应州志》记载:“州境山高石露,故产佳茗,而以清凉、阴那、三台诸山所产为最,味清冽,似龙井。”千百年来,无数勤劳的茶农传承着种茶、炒茶的传统技艺,让清凉山茶成为“梅州地方九大历史名茶”之首,也丰富着梅州深厚的茶文化。
车子随盘山水泥道蜿蜒直上,进入了雾气蒙蒙的仙境,山道两旁时不时会有茶厂或茶园闪现,而后又谜一样锁进浓浓雾气之中。
车刚停好,茶叶的清香就迎了上来。细雨清凉,催发着满山的生机,山道边一丛丛茶树尽情地舒展着枝叶,接受着春天的恩泽。雨丝落在细细小小的茶叶上,聚成晶莹一滴,又溅落进厚厚的土层,于是,就有了些呢喃在茶林中蠕动,就有了些细小的声音在心头发芽……
在梓树凹茶山,见到了传说中的清凉山传统土种谷壳茶(又名雀舌茶),这名字虽直白,倒也名副其实,茶树品种为灌木型小叶种,生出来的芽,像鸟的舌头,又像枚小巧精致的谷壳,产量较低,但品质优异。谷壳茶真是一株奇特的茶树,制成的茶形美味美,泡出来的汤色,有春天的颜色。泡出来的滋味,初品有香,再品有甘,之后觉得有甜,再之后则见仁见智。谷壳茶回甘悠长,齿间留香,自古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人们招待贵客的珍品,华侨漂洋过海的家乡手信。据说当年,就连嗜爱此茶的叶剑英元帅平日里也不舍得拿出来多泡,除了把家乡茶分享给鞠躬尽瘁为国家大事操劳的领导们,还要把它留着接待外国元首。
美丽如仙境般的清凉山自是少不了神秘的传说。相传公元892年,清凉山上建有一座小寺,寺里和尚在寺庙周围种上谷壳茶,由于环境得天独厚,和尚制出来的茶叶香气馥郁、滋味甘醇,回味悠长,饮之通体舒畅。久而久之,寺里特殊的茗香被人知晓,就有人上报朝廷,朝廷派人前来品饮,发现此茶果然非同一般,遂规定此茶必须每年上交朝廷供给皇上。又传说明末清初,翰林李士淳秘密携太子回到家乡,静候时机准备反清复明。彼时,清凉山“万億寺”已有和尚百余人,香火鼎盛,李士淳与住持相约举起反清复明之义旗,他们取寺内斋公井的泉水泡谷壳茶,饮茶为誓,揭竿起义。起义虽没成功,但“饮茶起义”从此成为清凉山茶山一绝。虽然这些都是传说,却也从中看出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培植茶树的艰辛与不易。
细雨依然飘飘洒洒,她唤醒了远山,唤醒了茶树,也唤醒了我们对春天的绵绵情意。茶园里远远近近都是采茶的茶农,他们虔诚地采摘着春露春叶。而我们已坐进茶农的瓦屋里,就着蒙蒙春雨,融融绿意,现冲、现品清凉山茶,那缕缕茶香,顷刻间就荡涤了我们那颗烦闷的尘心。多么希望能够像一滴春雨,在清凉的细香里,独自明媚。又多么希望化身为一片清凉的茶叶,长在云雾间、山泉叮咚声里,然后跟着众多青叶一起,被炒成一枚干茶,把来自清凉山的云雾清香带给大家,然后看大家陶醉的样子,祈求下辈子仍做清凉山的一片高山云雾茶叶。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傅思林摄影记者钟小丰“最惜杜鹃花烂熳,春风吹尽不同攀。”清明前后,南国的杜鹃花迎春竞放,平远县石正镇南台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