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业齐发”促融合 “接二连三”闯新路 梅县区以“绿色工业、大众创业、新兴产业、智慧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促产业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 2019-04-24 06:22

绿意盎然的南寿峰健康产业园。南寿峰健康产业园供图

工人们正各司其职,加工、打包、套袋。黄韬炜摄

游客们正在参观南源世第主题文化园。黄怡菲摄

一场春雨过后,驱车驶入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两旁绿油油的柚树在微风吹拂下,向路过的游客“弯腰招手”。往里走,梅县区金柚产业园内传来一阵阵“轰隆轰隆”的作业声,全新落成的6条柚果套袋生产线正飞速运转,20多名员工各司其职:加工、打包、套袋。

“农闲期间,还能在家门口找到每月工资5000多元的工作,以前想都不敢想。”套袋厂员工、大黄村柚农古华祖笑着说。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带旺了乡村人气,也进一步拓宽了自家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近年来,梅县区突出抓好“绿色工业、大众创业、新兴产业、智慧农业、龙头企业”,以“五业齐发”推动农业实现“接二连三”(连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通讯员刘洪桥钟利萍

绿色工业

借助政策东风带动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梅县区山多地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也是农业大区。该区金柚种植历史悠久,素有“中国金柚之乡”的美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金柚已经成为梅县区农业的区域品牌和支柱产业。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去年,我们以建设金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通过省级财政补助资金5000万元,撬动了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2亿元,完善升级产业园各项建设。”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园区办主任梁元锥说,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能够将更多小农户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当中,共享金柚产业园的发展成果。

园区内的众信套袋厂,是最新投产的项目之一,也是联农带农的具体举措。松口镇农业组组长张运钰介绍,每年5至6月,柚农们都会对蜜柚进行套袋,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降低农药成本,也将进一步提升柚果的品质和口感。但作为金柚种植大区,梅县区还没有一家专业的柚果套袋生产厂,柚农们只能从福建购买。

“有时候遇上纸张(套袋原材料)资源紧张,有钱都买不到,这对柚果的口感、色泽以及品质有较大的影响。”梅县区众信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志君说。

鉴于此,梅县区利用财政补助资金30万元,鼓励引导梅县区众信水果专业合作社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柚果套袋生产厂,日产量达80万个,有效解决了周边地区柚果套袋供应难题,提升梅州柚果品质,同时也填补了梅县区柚果套袋加工行业空白,拉长柚果相关产业生产周期,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农闲时在这里上班,套袋直接在厂内购买,最后摘了柚子又卖给合作社,对我们帮扶真的很大。”大黄村柚农古华祖说。

同样获得省级财政补助的还有广东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当前,该公司正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作开展柚果深加工项目。“去年我们获得了500万元的省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扶持资金,生产线预计在下半年投产,年产柚苷150吨,产值约为一亿元。”该公司董事长李永生说。

在金柚深加工方面,通过政府鼓励支持,梅县区先后引进培育了梅州富柚、李金柚、嘉俊、佛山金骏康等企业,目前已研发生产金柚酒、金柚茶、柚苷、金柚饮料等产品,进一步延伸了金柚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大众创业

打造“市民的休闲园”“农民的致富田”

走进位于梅县区南口镇车陂村的南源世第主题文化园,记者看到,屋内每个房间都设置有百家姓氏的堂号堂联、姓氏渊源、姓氏名人、家风家训等,游客们或三五成群,或携家带口到此欣赏围屋古韵,感受客家文化。

南源世第不远处,是占地200多亩的客家一品百果园,主人严志刚正在果园内忙碌着,选芽、选花、除草,每个动作利落娴熟,一丝不苟。

“目前,果园主要种植了葡萄、无花果等水果,年产果品30万斤以上,产值约220万元。”严志刚说,果园和“南源世第”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当前,正通过“农业+文化+旅游”的模式,打造集休闲采摘体验、果园种苗培植、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

眼下,客家一品百果园不仅成为了“市民的休闲园”,同时也是“农民的致富田”。严志刚告诉记者,果园优先照顾本村贫困户及村民务工,并带动他们发展特色种植,同时通过土地流转,为村民每年增加1500元/亩的租金收入。

今年56岁的贫困户刘秋兰便是其中一个。“从2015年开始,我就在这里干活了,现在一天下来能挣100元。”刘秋兰告诉记者,多年前她的丈夫患上了重疾,一直卧病在床,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她的身上。“来了就有活干,一年下来也有一两万元,最重要的是离家近,能照顾家人。”

为了进一步拉长采摘周期,提升客户观光休闲体验,去年,严志刚还投入40多万元增种火龙果、百香果、西瓜等品种。“从6月到次年2月,我们果园都有不同品种的水果可以供游客采摘,今年产值预计将达到260万元。”

近年来,南口镇车陂村依托地处城郊、205国道旁的区位优势,确立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引进工商资本6家,成立专业合作社2个,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带动村民发展蔬菜、优质稻、葡萄等特色种植,发展车陂仙人粄、黄皮豆干等传统技艺制作及特色农家乐,形成了集休闲采摘、客家民居、特色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游品牌,实现了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数据显示,2018年,车陂村接待游客人数超过5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000多元。

龙头企业

辐射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走进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示范点——梅县区南寿峰健康产业园,苍翠挺拔的绿树、满山清香的药材味,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微风吹拂下,沉浸在清新的空气中,游客们或观赏红豆杉、将军树、苏铁蕨、野香樟等国家保护植物,或享受膳食、生态、中医药养生服务。

“目前,我们正围绕"唱响山文化、讲好药故事、念好养生经、实现长寿梦"的理念,按照"一轴一带三片区"的总体规划,打造"文化南药谷·养生南寿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广东杉维医药集团董事长张京维告诉记者,南寿峰已直接带动周边300多人就业。

“南寿峰落户以后,改变了村子以往"一手拿电筒,一手拿棍子"的面貌。”今年65岁的张少中,是最早一批到南寿峰务工的村民。如今,除了每年接近5万元的劳务收入,张少中一家还有每年1万多元的山林、田地租金,大大改善了生活水平。“现在,产业园还计划成立南药种植合作社,让我当理事长,带动村民们一起种植南药。”张少中笑着说。

这只是梅县区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推动“三产”融合,带动村民增收的一个缩影。眼下,梅县区正全力推进雁洋特色小城镇和足球小镇、南口客侨文化小城镇和松口海丝文化小城镇申报建设,并加快推进“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鲜明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该区还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通过争取项目和政策推动,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鼓励企业创品牌、树品牌,强品牌,促进金柚、茶叶、优质稻等优势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利云说,近年来,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支部+协会”的联农带农机制,梅县区不断做优做强金柚、水稻、茶叶、畜牧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蔬菜、南药、花卉、食用菌、葡萄、柰李等特色产业,带动了更多村民增收。

目前,梅县区共种植金柚29万亩,总产59万吨;种植水稻35万亩,总产16万吨;种植茶叶近2万亩,产量1100吨,产值约4亿元。已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19家,家庭农场1262家,新型职业农民1254人。

智慧农业

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农产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为了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梅县区从源头抓起,不断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据梅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向东介绍,从2017年开始,梅县区在金柚产业实施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推动化肥农药零增长减量行动。“我们在石扇镇建立了1个万亩示范片,遴选了6家大型禽畜养殖场和有机肥加工企业作为有机肥生产单位,对实施主体施用禽畜粪便为原料加工的有机肥进行补贴,累计施用有机肥超过2万吨。”

数据显示,两年来,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推动,全区金柚生产化肥用量同比减少28%,辐射带动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同时,该区还注重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并于2017年9月,在石扇镇建新村建成了全省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生物预警和气象综合监测站。

“生物预警和气象综合监测站主要用于金柚病虫的监测,有力地加强了梅县区农业有害生物和气象监测预警能力,推动了农业有害生物和农业气象监测的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对我们全区金柚病虫的防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监测站站长温康林介绍,当病虫害比较多时,农业部门便会将病虫情况发送至各镇的农业服务中心,及时指导农户进行金柚病虫的防控。

把好“源头关”的同时,也要筑牢农产品安全最后一道“防火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

梅县区农业农村局质监股负责人何强新介绍,梅县区不断加强区镇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软硬件建设,加大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投入50多万元为区镇二级购进检测设备20套,增强全区监管检测能力,同时着力推进区级检测实验室的“双认证”工作,于2018年5月底,通过了实验室“双认证”,推动农产品检验检测站成为特色、高质量、高水平、有权威的监测部门。此外,该区还完善了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了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新兴产业

完善三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卖柚子,动动手指就行了。”

曾志刚是梅县区城东镇书坑村的一名柚农,今年是他种柚子的第32个年头,对于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他感触颇深。“30年前,我们用箩筐装好柚子,骑着单车上街吆喝着卖;再后来,是联系老板收购;现在,发个朋友圈,寄个快递就可以了。”

2017年,其在深圳务工的儿子回到家中,共同经营家兴农场。“我们的农场有500多株柚树,年产量约12万斤,六成以上走线上渠道。”曾志刚说,父子二人分工明确,他负责摘柚子、打包,儿子则负责贴标签和发货,柚子没几天就卖光了。

去年,在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和梅县区金柚协会的牵线搭桥下,曾志刚等一批柚农与顺丰速运签订了合作协议,为柚果的线上销售带来了更多便利。“建立合作关系后,单次300斤以上,顺丰速运可以为我们优惠0.3元/斤的物流费,算下来可以省下不少钱。”曾志刚笑着说,快递点就在果园附近,还提供上门收件服务。

作为2018年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梅县区紧抓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利契机,通过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搭建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以重点项目为带动,建设电子商务聚集区,全力做大电商板块,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触电”意识。

在此基础上,推动完善三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并引进顺丰、圆通等第三方物流公司,以“乐村淘”“村邮乐购”等各类电商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富农惠民。

截至目前,梅县区已建成19家镇级、150家村级电商服务点,32个贫困村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全覆盖。据统计,2018年梅县区电商交易额超过50亿元。同时,松口镇大黄村顺丰速运“月亮+”现代农业电商孵化中心、新建100家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也正全面推进。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围绕"13365"的思路和举措,依托东、西、南、中四组团各自特色产业和区位优势,通过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资金扶持及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推动梅县区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市场信息股股长余雪萍说。

数看发展

◎梅县区利用财政补助资金30万元,鼓励引导梅县区众信水果专业合作社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柚果套袋生产厂,日产量达80万个,有效解决了周边地区柚果套袋供应难题

◎梅县区共种植金柚29万亩,总产59万吨;种植水稻35万亩,总产16万吨;种植茶叶近2万亩,产量1100吨,产值约4亿元。已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19家,家庭农场1262家,新型职业农民1254人。

◎梅县区不断加强区镇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软硬件建设,加大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投入50多万元为区镇二级购进检测设备20套,增强全区监管检测能力,同时着力推进区级检测实验室的“双认证”工作,于2018年5月底,通过了实验室“双认证”

◎梅县区已建成19家镇级、150家村级电商服务点,32个贫困村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全覆盖。据统计,2018年梅县区电商交易额超过50亿元

新闻推荐

“民间河长”、嘉应学院教授黄敏文: 带领百名志愿者巡河护河

黄敏文带领志愿者一起巡河。李美桂摄日前,韩江“民间河长”黄敏文带领嘉应学院百名“民间小河长”志愿者到梅县区开展了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