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人文山水叙乡情 聚薪火力量谋发展 香港梅州社团总会千人交流团来梅州,寻找家乡故事话交流谋合作

南方日报 2019-04-24 06:22

梅港两地青年牵手传薪火,架起友谊的桥梁。

团员们抵达梅州,满脸笑容地下车向大家打招呼。

团员们正在参观叶剑英纪念馆。

一场客家文化之夜让团员们尽享视觉和听觉盛宴。

梅港青年举行篝火晚会。

一围篝火,共叙乡情。

4月21日晚,夜幕降临之际,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梅港两地青年在歌舞声中高喊“梅州最赞,国家最棒!”“是客家人,爱家乡梅州!”,一句句表白梅州和祖国的口号在现场回响。

随着篝火的熄灭,一场为期4天的访问交流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梅州变化太大了,绿水青山太美了!”这是4天时间访问团成员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听家乡往事、看家乡新貌、尝家乡味道,梅州山水人文让香港同胞感到惊叹与自豪,浓浓的故乡情涌上心头。

今年是建国70周年,此次交流让梅港两地青年一起见证了梅州的变化和发展,也增进了他们对祖国故乡、对客家文化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化香港梅州两地交流合作,助力梅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下了深厚基础。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汪思婷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点赞生态环境

“梅州这个城市感觉很舒服”

香港梅州社团总会交流团分为青年团、义工骨干团、会员乡亲团,20日上午,团员们从梅城出发,分别到梅县区大埔县平远县丰顺县等地参观梅州的秀丽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团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我的母亲是客家人,但是之前都没有机会回来。一路过来我看到梅州的景色非常美丽,空气非常好,我很喜欢这里!”来自香港的青年关雁平说。

在梅州期间,团员们走进梅县区的雁山湖国际花园度假区、桥溪古韵、雁南飞茶田景区,平远县曼佗山庄、五境山庄、上举相思谷、平远县地质博物馆、五指石景区,丰顺县龙归寨瀑布、八乡山大峡谷景区等地参观。所到之处,都必须打卡留下美美的大合照和自拍照。

“这里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我要留下这美丽的瞬间。以后有时间我们还会回来这里,带上家人朋友来游玩!”一位团员说。在桥溪古韵,不少团员以山为背景,以花为点缀,拍下了他们与家乡山水的第一张合照。

梅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但四十年前,梅州可不像现在这么绿意盎然,曾是广东省内荒山面积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遭受严重破坏。为改变“雨天头破血流、晴天张牙舞爪”的状况,梅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带领全市人民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使全市1800多万亩山地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6.1%提升为2017年的75.06%,增长108%,成为广东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级市。

自启动创森工作以来,梅州市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全市累计完成新造林109万亩,森林抚育482万亩,生态景观林带769万亩,建成绿道903.269公里。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清晨的剑英公园,在一声声清脆的鸟鸣里苏醒过来,前来晨运人们在环湖绿道上快步走过,两旁缤纷的小花随风轻轻摇动。近年来,剑英公园颜值大大提升,园内的城市绿道也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运动的好场所。

截至去年底,梅州近年来新建芹洋湿地公园、马鞍山公园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共39个,升级改造了剑英湖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1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2956公顷,覆盖率42.95%,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1%,服务半径基本达到市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赏绿,在自家门口就可享受绿色福利。

“梅州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很舒服,乡村有田园风光,城市也随处可见绿树红花,非常适宜旅游和养老。”一位团员表达了他对梅州的喜爱。

增强文化认同

“我一定会把在香港的梅州朋友带回来寻根”

“这个大大""字是客家人的标志,要拍下来留念。”在中国客家博物馆不停拍照记录的访问团成员李隽铭说,此前对客家文化并不了解,通过参观博物馆,知悉了客家人的迁徙之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渊源,表示之后有机会还会再来梅州走走。

“月光呀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请你讲我知呀?哪里是我的故乡……”余音绕梁的客家山歌,气势磅礴的广东汉乐,栩栩如生的提线木偶,视觉盛宴的广东汉剧,一场“客家文化之夜”赢得了团员们的阵阵喝彩。

“以前妈妈喜欢带我去老华侨戏院看戏,搬到香港后就没再看过,没想到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今年60岁的范湾珠感慨地说,在香港会经常买票去看戏,但最最怀念的还是广东汉剧。

在勾起了老一辈团员儿时记忆的同时,广东汉剧也“俘获”了一批年轻粉丝。

梅州作为客家民系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客家文化资源,这些文化遗产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瑰宝。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梅州拥有超过300项非遗项目,形成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2017年,梅州被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广东第一个、全国第五个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对梅州客家文化的肯定,也将成为梅州的一块“金字招牌”。

传统文化携情谊,两岸同胞一家亲。访问交流团副团长、香港青年创业家总商会主席谢海发是第一次到梅州,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在这次活动中碰到了不少老朋友,惊喜发现“原来大家都是同乡”,他说:“回港之后,一定会把更多在香港的梅州朋友拉在一起,把他们带回来,寻找我们的根。”

“这是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梅州,这种感觉太奇妙了。”祖籍兴宁的团员陈小姐说,她觉得自己的家乡是如此的美,甚至有些懊悔没有早点回乡,感受梅州山水,品尝地道的客家菜。

此次千人访问交流团中,有不少像陈小姐一样是第一次回乡,他们无不感叹家乡的美好,并且表示以后一定常回家看看,他们深知梅州是他们的根。

“这次回来的年轻人多,他们中有很多未曾到过梅州,这次把他们带回来听家乡故事看家乡发展意义重大。”梅州市政协常委、香港梅州社团总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香港梅县同乡会理事长叶志明盛赞活动安排细致、精彩。“我已经跟朋友在微信里说了!”团员李胤彤把一路精彩记录下来,迫不及待地与香港的朋友分享在梅州的所见所闻。

据了解,这并不是香港社团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交流活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席、香港梅州社团总会主席梁亮胜告诉记者,四五年前他曾做过一次调研,发现很多香港年轻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国家,“很多人从来没到过内地,不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甚至连深圳罗湖桥都没过过。”

2015年便组织了第一批“寻找家乡的故事”交流访问活动,把香港年轻人带回家乡,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了解内地其他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他们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促进香港梅州两地交流合作。

助力家乡发展

“梅州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

这是一场增进乡情的活动,也是一个梅州向粤港澳大湾区展现优势的平台。此次访问团里不仅有回来寻找家乡故事的梅州籍青年,还有回乡寻找合作机遇的年轻企业家。

在参观了雁山湖国际花园度假区、桥溪古韵景区后,访问交流团副团长、香港青年创业家总商会主席谢海发对梅州的风土人情大为赞赏,认为梅州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的优势,“我觉得在梅州可以从事养老行业,因为现在我们老龄化的问题很严重,但梅州的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我认为做养老事业发展的机遇很大”。

访问交流团副总团长、梅州市政协常委、香港梅州社团总会副主席钟浩表示,希望梅港青年加强互动互融互通,组织香港青年到梅州来,就是让他们认识梅州,了解梅州,与梅州青年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

梅州这边也召集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企业家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增进两地企业家间的交流,希望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与来自香港的杰出青年、企业家们交流我学习到了很多,开拓了视野,也希望能在以后与他们保持紧密联系,共享发展机遇。”广东盛世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立炎说。

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务服务的完善和营商环境的优化。从决定把总部迁回梅州,到正式完成工商登记,仅耗时42天;完成总部3870平方米的装修工作,正式入驻世界客商中心,用时11天。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广东一一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搬迁回梅州,创造了“梅州速度”。

“梅州速度”的背后是梅州近年来提高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展现出梅州全力以赴强实体、兴实业的决心。去年底,梅州出台《梅州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以及《梅州市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梅州市优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在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力求新突破,发挥制度的支撑、保障、激励作用。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发布,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全面规划。目前,梅州正举全市之力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作为地处粤北的山区市,梅州拥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森林覆盖率达75.06%,居广东首位。随着内畅外联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交通区位优势随之提升,梅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将拥有更好的基础。

担任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协会副主席的蔡立基,在亲身感受了梅州的生态旅游之后认为,绿水青山就是梅州最大的优势,梅州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议在旅游产业崛起方面做足文章,形成一条供应链、一个产业经济带,从而吸引更多湾区旅游策划、管理人才来梅州。同时,政府要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梅州两方人才的顺畅流动。

“梅州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做基础,可以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访问交流团常务副团长熊庆光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的东西,梅州要主动对接、主动提供,这样才能带来更大的发展和生机。

■对话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梅州社团总会主席梁亮胜:

深化港梅交流合作

助力梅州加速“融湾”

作为此次活动的牵头人、组织者,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梅州社团总会主席梁亮胜先生接受了南方日报的采访,他表示,希望借助活动,进一步深化港梅两地交流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南方日报:您组织香港青年来梅州交流不是第一次了,请问您举办这样的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梁亮胜:也许因为接触少,我发现香港有些年轻人对国家并不了解,所以我萌发了带一些年轻人回来看看的想法,让他们多了解国情,这样就会对国家产生更多的感情。大概四年前,我组织了第一批的寻找家乡的故事。那时我和这些年轻人交流,结果发现他们很多是没有回过家乡的。从那以后我就将这个活动推广到广东省的21个市。现在广东省各个市都在开展这个活动,已经成为了香港爱国爱港社团的一个品牌活动。

南方日报:您觉得组织这样的活动对于梅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梁亮胜:现在很多人的注意点都在“9+2”大湾区的城市。我认为,大湾区不单只是“9+2”城市的,而是整个广东省的大湾区,甚至是我们全中国的大湾区。随着梅州交通条件的改善,例如今年底将通高铁,通车以后我们距大湾区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年轻人更多了解家乡,以后把关注点放宽,眼界放大,让他们关注梅州这样的好山好水。这么好的地方完全可以成为大湾区的后花园。

南方日报:我们留意到您还带了一些年轻的企业家回来,此举的目的是什么?

梁亮胜:一样的道理。因为我们这一批团员里面,有不少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我希望这些创业成功或者正在创业的年轻人,多些了解梅州,增强他们对梅州的感情,未来可以在梅州发展。梅州要融入大湾区,非常需要这些创业人才。

南方日报:您从事社团工作这么多年,对于凝聚青年的力量有哪些经验?

梁亮胜:因为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思维,如果我们按照原来老一套的社团发展模式,年轻人不会听了,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我们在组建青年组织的时候,注意到这一点,比如说我们现在不叫“青年部”,叫“薪火力量”,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而且我们基本上把整个活动组织统筹都交给年轻人,他们才懂得自己需要什么东西。因此这个活动报名非常火爆,我们限定了人数,但很多人现在都还发信息给我,说想要来参加。这个活动在年轻人当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声音

兴宁市政协委员、香港梅州社团总会常务董事伍忠豪:

家乡的变化很大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香港梅州社团总会访问交流团来梅活动,今年的规模比上次高了很多。特别是青年团员的参与人数,从2016年的100多人增加到了今年的400多人,占据了全团总人数的“半壁江山”。这些青年团员来自香港各行各业,当中不乏行业翘楚、业界精英。他们许多是梅州客家后代,这次随“千人团”回来,感受很不同。我也很高兴地看到,家乡的变化很大,高楼大厦更多了,街道也更整洁了。希望青年团员也可以通过这次活动,寻找家乡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

旅游达人、青年团团员苏小娜:

此次回来让我增强了回家乡投资的信心

去年,我以旅港同乡会青年部成员的身份回到梅州,并到大埔等地考察。当时就感受到家乡对我们的热情和重视,觉得我们有责任把家乡美景推介出去,让更多在外梅州人多回家看看,了解家乡和客家文化。我是从事境外房地产市场工作,联合旅游业的伙伴精心筹划半年多,设计了3至4日的梅州游的线路,跨界迈入旅游产业。此次回来,让我更加觉得有能力、有精力、有必要回到家乡投资。本月底,我和合作伙伴还将回梅州为发展旅游业务作最后准备。

祖籍梅县香港青年张莹莹:

听到身边的香港朋友夸赞梅州时感到特别地自豪

我每两三年都会回来家乡看看,这一次回乡跟以往很不一样。因为我们是千人团,带了很多年轻朋友来我的家乡梅州,了解家乡、了解祖国,并把所见所闻带回香港。我很开心看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好,山清水秀,客家人热情好客。特别是听到我身边的香港朋友夸赞梅州时,我感到特别自豪和高兴。希望家乡越来越好,发展稳步前行,借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加快与香港的联系,我们也会一如既往支持梅州,将梅州的好声音好风景传递到香港,梅州加油!

新闻推荐

文化之乡如何重振教育辉煌? 梅州曾培育出30名两院院士,340多名大学校长以及各行各业诸多精英,如今教育短板突出

俯瞰东山教育基地。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梅县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在智慧课堂上课。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编者按一个地区的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