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明代的平远冶铁业

梅州日报 2019-04-20 10:38

平远大坝炉旧址

□ 冯锡煌

“讲起平远也唔输,五指石上结帝都;东石有座尖山嶂,还有五座炼铁炉。”

这是流传于明清时代的一首平远民谣。群众把邑人谢镇北在差干“五指石上结帝都”,拥立南明隆武帝矢志抗清;尖山嶂有丰富的铁矿、以及五座炼铁炉引以为豪。

煽炉炼铁 鼻祖大坝炉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平远尖山嶂一带,依靠可直接入炉的富铁矿开始炼铁。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平远县志·食货》记载,平远土人依山结炉、煽炉冶铁铸锅,县内乡民采矿、冶铁、铸锅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从未间断。清代,平远手工业冶铁已初具规模,史志记载,从乾隆元年(1736)至嘉庆二十年(1815),经政府批准开设的炼铁炉就有5座,其中以大坝炉为最,另还有溢铁炉1座。

大坝炉位于仁居镇磜头村,清雍正年间,由江西寻乌林氏兴办,冶铁致富后,告返故里。乾隆元年(1736),由八尺镇排下村萧新发集资承买,厂名为“林萧盛”。大坝炉炉高13米,内径1.2米,容积8立方米,以人力操作的封闭式地下鼓风,以炼铁为主,铁矿雇人从东石铁山嶂开采挑来,另外,从本地河里淘乌铁砂为原料,木炭就地收购,挑运者每天不下千人,每年秋冬开炉,司炉人员近20人,每年可生产生铁近千吨。生铁销往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及广东省潮汕、佛山地区。每年向政府交纳炉税银80两,产品被冠以“官铁”之名。

因炼铁经商,炉商有利,又资助了国课,所以,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官府均予以解决。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督宪颁发输税旗票,执此,则生铁无论运输至省内外均运行无阻。嘉庆十五年(1810),因江西长宁(寻乌)县钟常平越界夺矿石事引起纠纷,铁商上控,经各大宪咨部议复,明令不准越采,并饬地方官严行查禁,给冶铁业予很大的支持。还有因生铁外运问题,炉商谢宝庆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上禀督宪,准铸生铁告运佛山,又得批复,平远鼓煽生铁,由运司详请督宪颁发期票给县,填明斤两,税款照运,无论广东省外省,并无妨碍。从而,扩大了生铁销路,使平远炼铁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由于大坝炉炼铁厂的兴起,带动了东石青山、泗水尖山背、中行横水、仁居香花畬等处铁厂的炼铁业,还铸造了锅头、烳锣、犁头、犁壁等生活生产用具。

炼铁有利 铁业复苏生产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向外国进口铁和铁制品数量急剧增加,本国的手工业炼铁受到严重冲击,平远的手工业炼铁随之衰落。

民国初期,手工业炼铁复苏,民国13年(1924)由仁居丘仲贞等人集资在仁居镇木溪村兴办妙备炼铁厂,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办。民国28年(1939)继由严应鱼经营,并在仁居镇麻楼村香花畬设立分厂。妙备炼铁厂生产灰口铁,香花畬铁厂则炼生铁又铸锅头、犁头、犁壁等。大坝炼铁厂和香花畬铁厂维持生产至1953年,妙备炼铁厂于民国37年(1948)停产。

新中国成立后 生产日飞猛进至转制

新中国成立后,一切从头开始,1950年由县人民政府接管妙备炼铁厂,组建为“平远县人民铁工厂”。它是建国后平远县第一家国营工厂,也是广东省第一家国营炼铁厂。1954年,搬入由广东省工业厅投资在东石凉庭沙排岃兴建的广东省平远钢铁厂。1958年下放给平远县,改名为平远县钢铁厂。该厂占地面积120公顷,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1990年全厂有职工899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1100.4万元,主要产品有生铁水泥、磁铁矿石。平远钢铁厂投产后,东石公社利用华宝铸锅厂厂址复办畬脑铸锅厂,继续生产深笃锅,口八锅、口六锅、九耳小锅及铁烳锣,销往汕头、赣南、梅县、兴宁等地。

1985年工厂创利润126万元,成为梅州市15家“百万厂”之一。1988年,产铁1.3万吨,水泥5.16万吨,全年利润211.52万元。改革开放后,由于矿山水土流失等问题,平远钢铁厂逐步放权转制,而今钢铁厂已成为历史,供人们回忆和参观了。

新闻推荐

杜鹃漫山红 最美四月天

●本报记者傅思林摄影记者钟小丰“最惜杜鹃花烂熳,春风吹尽不同攀。”清明前后,南国的杜鹃花迎春竞放,平远县石正镇南台山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