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治一体” 激发内生动力 梅州创新基层治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南方日报 2019-04-17 06:22

俯瞰蕉岭县九岭村,连片的荷塘美不胜收。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平远县长田镇长田村黄氏宗祠内,村干部、乡贤、村民理事会成员正在商讨乡村建设事宜。黄韬炜摄

蕉岭县三圳镇综治联勤指挥中心的LED显示屏上,清晰地显示着该镇各个路口、学校门口的实时情况。受访者供图

重农固本,安民之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密切结合中寻找制度配置之道。其中,“治理有效”在诸多因素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梅州市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着力建设“平安之乡”。一方面,大力夯实“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建设,提升治理智慧化、法治化水平;另一方面,规范培育村民自治组织,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突出自治、德治积极作用;同时,强化部门联动,突出法治建设,逐步凝聚起“五治一体”的基层治理合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一场春雨过后,沿着206国道驶入梅州市平远县长田镇高南村,两旁绿树红花相互掩映,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村内房屋错落有致,让人不禁想停下驻足一番。再往里走,颇具客家风情的黄氏祠堂内,村民理事会成员正在商议乡村建设事宜。

“以前道路两旁乱插乱种现象严重,影响村容不说,还容易引发村民矛盾。”高南村党支部书记丘康平告诉记者,去年2月,村民理事会成立后,积极发挥党员、“叔公头”带头作用,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同时组织村民开展种花美化、河道清理行动,并自发筹资修建黄氏宗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也彻底解决了该村长年潜在的信访防患和矛盾纠纷。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一直是梅州市委、市政府不断探索和推进的一号课题。近年来,梅州不断创新机制,积极践行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一体”的新时代梅州“枫桥经验”,逐步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杨立荣罗兹洪刘洪桥谢沐军

■政治+智治

探索“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综治新模式

走进省级新时代“枫桥经验”试点——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工作人员正在综治联勤指挥中心的LED显示屏前监测该镇各个路口、学校门口的实时情况。

“近年来,我们积极优化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站)建设,在综治联勤指挥室下设网格信息组、综合研判组、协调处理组,负责抓好信息收集、研判、处理以及综治网格化管理等重点工作。”蕉岭县三圳镇党委副书记陈雁劳介绍,该镇还在各村设置了综治信访维稳站,负责受理群众申办事项,宣传政策法规,并对网格员上报的事件进行跟踪督办,形成镇村两级联动的综治管理体系。

同时,三圳镇将每个村按若干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划分为42个网格,做到网格划分边界清晰明确,不遗漏、不交叉、无缝隙。由镇下乡工作组组长担任总网格长,镇下乡组干部担任兼职网格员,村(居)两委干部担任网格协管员,每个网格均配备至少一名镇下乡组干部和一名村(居)两委干部。

“群众遇到困难都习惯了找网格员。”还没到上班时间,九岭村网格员丘秀珍就忙了起来。“小到菜被同村人养的羊啃了,大到兄弟之间的土地纠纷,村民们都第一时间想到我们。”已有多年基层调解经验的丘秀珍认为,处理解决基层矛盾,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双方情绪,了解他们真正的诉求,再根据实际制定解决方案。

像丘秀珍这样的网格员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是违法犯罪“防控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安全隐患“排查员”,同时也是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联络员”、申办事项“代办员”和社会组织“培育员”。目前,该镇共配备了10名总网格长、54名兼职网格员和52名网格协管员。

数据显示,2018年,三圳镇各网格员累计走访群众5500多户,收集、化解矛盾纠纷850条,排除公共安全隐患745条,受理代办便民事项900多件。通过“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统筹基层各种力量资源,提升了治理的智慧化水平,逐步构建起一张立体的防控网,形成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自治+德治

规范培育村民自治组织调动群众积极参与

“以前道路两边都是杂乱的竹子,小汽车经过都得一直按喇叭,不美观更不安全。”站在自家的“三包”责任区前,看着眼前遍地盛开的花朵,平远县长田镇高南村村民吴亮华感叹着村子的变化。

多年来,人居环境“脏乱差”和村道两旁乱插乱种等问题,不仅影响村容村貌,且容易引发村民矛盾纠纷,但因涉及面广、历史遗留等原因,成为高南村历届村委难啃的“硬骨头”。

2018年,该村村民理事会成立后,便集中“火力”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整治。“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我们发动党员、"叔公头"积极引导村民签订责任书,实行包管理水圳、包管理花木、包清理垃圾的"门前三包"责任制。”该村理事会理事长黄振业说,在此基础上,还发挥村民理事会的议事作用,组织村民开展种花美化、河道清理行动,并自发筹资20多万元修建黄氏宗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也彻底解决了该村长年潜在的信访防患和矛盾纠纷。

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村(居)民自治是基层自治的重要载体,通过规范培育村民自治组织,能够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平远县还以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为试点,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实际,逐步探索总结出一套“程旼以德化人工作法”。

“平远县是客家人文鼻祖、广东"古八贤"之首程旼的故乡,其以德化人的精神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平远人。”平远县委政法委专职委员、综治工作室主任陈胜斌说,借助“程旼以德化人工作法”,不少基层矛盾都迎刃而解。

去年,该镇在推进梅平高速公路、休闲小节点等工程建设过程中,沿途长田村、长庆村部分群众由于不了解工程建设和土地使用情况,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存在抵触情绪。鉴于此,该镇相关村村民理事会从“修桥补路,行善积德”角度出发,劝导当事人“讲公心、舍私心,行善积德”,经过面对面、点对点的交流、协商,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沿途群众积极配合征地拆迁,工程如期顺利推进。

不仅如此,在程旼精神的潜移默化下,长田村两委、理事会因势利导,发动乡贤黄亮新、黄亮兴兄弟捐资400多万元在村内建设黄氏宗祠、喷泉、休闲公园、母亲桥、椿庭桥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的“颜值”,培育了文明乡风。

■合力强化法治

多部门联动共治“疑难杂症”

多年前,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罗田上村村民李某在自家承包的山头修剪柚子树枝时,不慎摔下田坎,头部刚好撞在自来水管上,导致大量出血,前后花去了20多万元的治疗费用。事发后,家属情绪激动,要求政府协调自来水公司进行赔偿。当地信访部门接到案件后,立即联动司法所及驻村律师前往现场了解情况,进行研判分析,明确双方法律责任。经过多次调解,最终李某及其家属放弃对自来水公司的起诉,双方握手言和。

推动基层治理,综治、信访、司法力量缺一不可,只有充分整合资源,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有效深入推动基层治理。

“十多年前,梅县区信访和司法两个部门更像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梅州市梅县区信访局副局长谢小彬说,群众一遇到难题就找信访部门,民间还有“信访不信法”的说法。同时,在处理涉法涉诉等“疑难杂症”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法律支撑相对缺乏,也给信访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不便,处理不慎则容易造成局面进一步恶化。长此以往,将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这种情况在2012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梅县区信访局搬迁至司法大楼办公,在一楼设立了信访维稳中心。有了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两个部门之间的交流配合开始日渐深入,办案效率、水准也不断提升。

谢小彬介绍,如今,在每月15日和28日开展领导接访日活动时,司法局都会派出优秀律师轮流进驻接访室,提供涉法涉诉事项甄别、法律咨询等相关服务,提高处理信访事项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同时,信访局召开重大疑难复杂信访案件研判会时,司法局也会派出律师参与“会诊”,依据法律法规提出处理意见。

此外,两部门还共同建立“访调对接”机制,不仅充分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作用,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还强化人民调解的职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的化解率。

“信访维稳工作难,但形成合力就不难。”谢小彬说,过去信访部门是单打独斗,如今与司法部门联手后,信访事项依法分类的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记者观察

强化群众主体作用探寻基层善治之道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既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治宣誓,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目标。其中,“治理有效”在诸多要素中尤为关键,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破题要义。而创新基层治理、探索基层善治之路,则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应然路径。

在此过程中,梅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创新,积极践行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一体”的新时代梅州“枫桥经验”,逐步找到了破题关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建引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政治优势。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梅州将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在提升基层基础组织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基层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大力夯实“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智慧化水平,不断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村(居)民自治是基层自治的重要载体。鉴于此,梅州不断规范、培育村民自治组织,将自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全市新成立村民理事会7179个,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平远县长田镇发挥村民理事会积极作用,化解基层矛盾,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美丽升级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法治方面,梅州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健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综治、信访、司法、公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有效深入推动基层治理。

记者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在坚持群众主体性立场的基础上实现善治,也就是使基层群众生活环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富裕。换而言之,实现基层“治理有效”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基层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过程。

因此,在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在“五治一体”的实践中,都必须坚持以基层为本位,以群众为主体,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从他们最迫切的现实需求中,探寻具有可持续性的基层善治之道。

■对话

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南方三农咨询服务中心特聘首席专家马华:

创新基层治理是实现

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梅州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梅州将如何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南方三农咨询服务中心特聘首席专家马华。

南方日报:创新基层治理,对推动乡村振兴有何积极意义?

马华: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我认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在治理有效,也就是说,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乡村治理能够将产业、生态、乡风和生活等诸多要素有效调动起来,进行优化配置。实际上,这些要素的优化配置过程,也就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创新过程。

现阶段,要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就要推动以“三权分置”为标志的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在梅州蕉岭、丰顺等地的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推进中,对集体、农民和下乡企业等产权主体的边界进行了重新界定,这既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又是治理体制的变革。实际上,梅州的做法体现了以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多主体协同的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应有之意。

南方日报:近年来,梅州努力打造“五治一体”的新时代梅州“枫桥经验”,2018年再次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城市”称号。对此,您有何评价?

马华:梅州一直都是广东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的排头兵,尤其是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创新成果丰富,极大地改变了梅州农村的面貌,这些经验和精神是很宝贵的。

在基层治理创新的具体做法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梅州以此为基础又加入了“政治和智治”,努力打造“五位一体”的新时代梅州“枫桥经验”,可以说是很好地坚持和加强了党的领导,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做法将基层治理与党建结合起来,既讲政治,讲原则,同时又结合梅州客家文化特点,发挥具有民间自治性质的村民理事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全市7179个村民理事会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威望较高、热心公益的老人和乡贤,在乡村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参与治理,体现了治理主体的群众性。

此外,梅州通过“送法下乡”“律师挂村”“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建设等,促使基层治理创新具有现代治理所要求的法治性和智慧性等特征,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模式。

南方日报:结合梅州实际,您对梅州下一步推进基层治理有何建议?

马华:我认为,当前梅州基层治理至少仍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传统治理模式与现代治理模式的契合度还不够。具体来说,就是德治、自治与法治之间的协调性有待提升。比如过于重视治理者的德性,可能会因为过于依赖治理者的人格魅力,而忽视法治的作用。

二是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梅州的基层治理创新经验很多,但其中提出的部分模式是理论性和想象性的,若要复制推广需要经过反复总结、提炼、经验检验。

三是传统文化的挖掘程度不够,也就是说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不足。梅州作为世界客都,是客家人的集散地,也是现阶段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互最明显的地区。同时,梅州又是广东唯一全域原中央苏区、广东重点革命老区,苏区红色文化、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宗族文化以及乡约文化等,都是基层治理的优势资源,需要进一步加以挖掘活化。

新闻推荐

马拉松半程冠军女神又夺冠了 嘉应学院大四学生殷晓雨:我会一直跑下去

●本报记者张少邦嘉应学院大四学生殷晓雨又夺冠了。2019年武汉马拉松昨日上午7时30分鸣枪开跑,共有来自36个国家及港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