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农业产业链 乡村新业态竞相迸发 梅州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增添发展活力
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成了梅州乡村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桥溪古韵位于梅县区,整个村落内小桥、溪水、古树、民居构成一幅秀丽的客家田园风光。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商家正在为打包好即将发出的产品打印快递单。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新农人陈伟波的养鸽场。资料图片
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也是“五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振兴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强”的基本目标才会落到实处;产业兴旺增强乡村吸引力,聚集资本、人才等要素通往农村,“农村美”的物质基础才能夯实;产业发展能激活经济、繁荣乡村,“农民富”的根本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在梅州这片广袤的田野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做强农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道路。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作为重要突破点,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走一二三产融合之路,为推动梅州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在产业拉动下,2018年,梅州市农业增加值198.96亿元,比增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3.3元,增长7.7%。
AⅡ02—AⅡ05版
策划:严亮汤凯锋辜昀玥
统筹:唐林珍
眼下,正值春耕踏青好时节。在梅州,一边处处可见农户忙碌备耕,外地游客纷至沓来体验农家趣味的欢乐景象,另一边只见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一派繁忙,农户们有条不紊地分装产品、打包发货。“电商把客家土货带出了大山,农产品火了,我们的钱袋子也鼓了!”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的新农人钟能振用黝黑的手臂蹭了蹭脸上的汗珠,难掩喜悦。
春天的田野,拥抱着乡村振兴的梦想。放眼梅州,农业不再止于传统的耕田养殖,而是演变出农旅融合、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百花齐放的新产业新业态,田野不断集聚新动能。
数据显示,梅州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超过50%,3家农电商获评省农业电商示范基地,占全省四成多;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共有星级民宿8家、星级农家乐27家,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31个;一批又一批新农人投身梅州农业农村建设……
走进希望的田野,看梅州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呈现新气象。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通讯员肖铭浩张炳锋
理顺生产要素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频现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刚过去不久的清明假期,不少市民在祭祀扫墓之余,扶老携幼、呼朋引伴到乡村踏青游玩,周边城市的游客也选择自驾游到梅州古村落领略世界客都的田园风光。随着梅州旅游标识、旅游厕所、旅游交通、旅游咨询等配套服务不断完善,乡村游越来越受市民和游客青睐。
在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在村道上,享受田园风光。“梅州乡村变漂亮了,珠三角的朋友特意过来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他们觉得特别舒服。”带朋友来感受乡村气息的郭先生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乡村旅游,不仅能看到青山碧水怀抱村庄的乡村美景,还能缓解大城市带来的压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产生,将乡村的绿水青山转变为一种生态休闲旅游,使大量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产品变商品,让闲置的土地流动起来,让富余的劳动力活跃起来。
不仅如此,梅州的乡村旅游从最初的农家乐形式已逐渐升级为包括观光、体验、度假等一体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富裕农民、提升农业、美化乡村的新兴产业。
今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为新时期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面对产业发展难题,梅州以问题为导向,理顺农业发展要素,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让传统农业与旅游、规模化生产加工等相融合,农业新业态生机立现。
如今,梅州不仅打造了梅县区侨乡村、桥溪村、大黄村,蕉岭白马村、九岭村,大埔北塘村、坪山村、兴宁东升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点,推出了29条乡村游精品线路,还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31个。
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广东省乡村旅游开发资源目录,梅州有615个项目(点)入选,是全省入选项目最多的地级市。随着乡村旅游蓬勃兴起,民宿产业也成为旅游市场耀眼的新星,以宿带村,激活乡村振兴。据了解,梅州市目前有在建及建成的特色民宿约100家,民宿产业发展开局良好。
梅州积极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培育了一批田园观光、民俗体验、乡村康养、民宿度假等产业。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在梅州遍地开花,已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引擎。
打破山区壁垒
“深山好物”借力农电商畅销
“去年仅15天就把数十万斤柚子卖完了!”五华县电商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前几年五华农村几十万斤的柚子卖不出去,价格从8元/斤降到1.5元/斤都无人问津。
“坏了可惜,扔了心疼,我们很是苦恼。”钟能振说,直到五华县电商协会组成电商团队,帮助村民在网上销售柚子,凭借“互联网+”的优势,这些柚子以3元/斤的价格在短时间内畅销全国。
得益于电商进驻乡村,从“烂在地里”到“热销全国”,村民们通过网络销售方式给他们种植的优质农产品找到了好卖家。电商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开启了农户致富新路径。
据统计,2018年梅州农电商成交额为103.1亿元,同比增长31%。从事农产品电商交易企业近2300多家,主要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有13个。
“俗话说"深山藏好物",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农副产品。只是之前乡村存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才缺乏等弊端,农民辛苦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值钱,甚至出现滞销。”梅州市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周汉坤说,依托科技的力量,互联网能有效解决信息闭塞,帮助村民对接城市大市场、打开消费新市场。以往“藏在深山无人知”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进入城里人的餐桌,农户也能无延迟地获取丰富多变的市场信息。农电商在梅州应运而生。
据了解,平远、五华、大埔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其数量在省内与河源市并列第一;3家农电商获评省农业电商示范基地,占全省四成多。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成为梅州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随着农电商的发展,梅州的农产品已经到了需要加工、设计等具有品牌包装意识的销售阶段,不再是简单的农商品。”周汉坤说,包装连接着印刷,印刷又必须有纸箱加工等,配送方面则需要快递物流,接着需要配套仓储和必要的加工储藏等。因此,农电商的发展还催生了电商服务业等新的配套产业集群,再一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农村电商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实现了乡村人才的回流,有利于破解人才瓶颈的难题。
“我是2014年从广州回来梅州,为了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就决定回乡创业,首选是电商,互联网比较适合我们年轻人。”国家T1级电商讲师黄铭芳说,2016年,她的丈夫也回乡一起做起了农电商,售卖梅州当地土特产。如今收入稳定,一家人在家乡过得很幸福。农电商正吸引越来越多像黄铭芳这样的致富能人回乡大展身手。
谁来从事农业
“新农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是“希望的田野”,要在田野上长出美丽的花朵,关键是要有一群“育花之人”——新农人是产业兴旺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连接起城乡,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创新经营模式带动村民一起富;发展新的种植技术惠及贫困户;找准新方向在荒滩上种出了绿色农产品等等。
目前,这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正在梅州各地挥洒汗水,用知识和技能带动更多村民共奔致富路。新农人的出现,有效破解了农村近年来出现“三留守”以及农业“僵硬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问题。
一家原本濒临破产的鸽子养殖场,在一位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接手后,8年时间里变成了粤东最大规模的肉鸽养殖场,成为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85后,陈伟波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选择返乡创业?”他表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他提供了很多资源,对农业企业来说,这是很大的发展机遇。他借此东风,将企业做大做强。
经过不断努力,陈伟波从养鸽的“门外汉”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鸽子王”,去年获评全国百名杰出“新农人”。他摸索出一套“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周边贫困户就业,还创办了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为许多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
在兴宁市,张雪莲放弃了广州舒适安逸的生活,扎根山区成了“辣椒妹”;在蕉岭县,80后丘春兰离开深圳,制作各类富硒美食,运用新思维卖出“网红食品”;在大埔县,丘牡香投身农业帮农民卖柚子……
近年来,梅州“燕归巢”现象日益增多,他们以农为业、以农为乐、以农为生,将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带入农村,是梅州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力军。
为了提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梅州加强引导新农人从标准制定到标准执行、标准推广,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逐步实现“生产规范化、品质优良化、经营品牌化、流通市场化、收益高效化”,目前近七成的新农人创业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
梅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农人大部分学历高、理念新、思维活跃,不再局限于以前“老农人”的销售模式,通过“大宗供销+超市直供+市场专柜+电子商务”四位一体的产品分级和市场分销模式,带动了梅州农产品市场化的发展。
■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温铁军:
改变固有发展思路
走出乡村振兴的
“梅州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居于首要位置,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具体到梅州,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和创新?南方日报就此专访了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温铁军。
南方日报:您是如何看待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
温铁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产业兴旺可以围绕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产业流动,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从产业业态上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已经不能就一产化农业来论产业,应该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理念思路,打破产业及价值与利益链接中的藩篱,推动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形成新产业新业态。
这意味着不仅要拓展农业本身的产业领域,农业内部产业要重组型融合,比如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而且要与工业、物流、电子商务,以及旅游、餐饮、养生、养老等多种服务业结合起来,增加与丰富乡村产业的多元化业态。扩展并利用现代绿色农业的多种价值与功能,提升农村经济综合协调的附加值,整合并优化配置乡村的资源资产。
南方日报:梅州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业态,您觉得梅州应该如何进一步激发新业态的活力?
温铁军:对于农民来说,除了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有其他增收途径。比如“电商进农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都是当前热词。现在许多偏远的山村都能上互联网,而互联网在提升农民收入、加强城乡联系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梅州地区,大部分农民把互联网当成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把互联网当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
现在很多乡村开发旅游,大力发展农旅融合,市民纷纷去农村开民宿。这时候,在农村土生土长的“老农”会种菜、会做农家菜、熟知农作物生产规律,一下子从被淘汰的劳动力摇身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劳动价值被重新定价,收入也有了提高。
梅州也在朝乡村旅游这个方向发展,但切忌把每个村镇都弄成钢筋水泥一个样,要维护“十里不同风”的差异性。各村各庄的民俗、民居、民风都不一样,要把能利用的特色资源都利用起来,在每一个角落都告诉人们“我是乡村,我不是城市”,用梅州自己独特的乡村魅力针对目标人群,吸引游客前来。
乡村振兴是社会化的工作,而非过去想象的只靠产业就能振兴。产业当然重要,但要思考的是,产业到底是谁的?谁会受益?在过去,农民是这个国家形成庞大资本的主要贡献者,现在振兴乡村,就应该考虑,到底该如何才能让农民成为主要的获益群体。
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具有多功能性,要改变固有的思路,要充分利用梅州农业资源丰富、环境多样的优势,融合当地的乡土文化,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梅州之路”。
■记者观察
创新不能脱离农业底色
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正在迅猛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新动能。
记者走访梅州乡村期间发现,与以往抓农业结构调整、抓农村工作相比,如今乡村经营机制的发展,既有传承和延续,更有创新和发展。过去主要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上做文章,现在则注重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尽管梅州在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井喷式”增长的背后,呈现出各路主体纷纷闯风口,一哄而上的现象,导致规划跟不上,问题日益突出。如同质化的乡村游景点造成审美疲劳、农民过多迎合新的消费方式、人才资金等要素单向流失、产销脱节等等。
培育新动能,挖掘新潜力,唯有攻克“顽疾”,才能壮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得更顺畅。发展新产业新业态须跳出农业干农业,从城乡统筹、产业融合的角度,制定更科学的规划,激发新业态的活力。
无论产业如何发展、融合和创新,都不能脱离农业的底色——“农”。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应该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因地制宜走创新之路,彰显本土文化特色,而不是生搬硬套、盲目跟风,雷同的旅游体验不仅会让一个景点失去吸引力,更会让整个行业丧失发展的活力。
乡村旅游应抓住当地特色和亮点,在具体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深挖当地民俗的文化内涵,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扎实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和名片,才能持续拥有长期发展的生命力。
当乡村旅游景点旺了,便能考虑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产生相互带动的作用。例如,游客出门旅游一般都会买当地特产回去送礼,但礼物带少了又不够分,带多了又不方便出行。这个时候,农村电商就可以发挥作用派上用场了,游客可以购买产品后,留下联系方式,让当地的乡村旅行购物中心通过电商服务站点的快递物流服务将特产寄回去。如此,乡村旅游推动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农村电商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配套的服务,二者联动融合产生了1+1>2的效应。
总而言之,创新乡村农业经营机制,要结合当地特色,让“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深度渗透并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志航实习生彭逸陈铭基)4月12日上午,浙江藉工人代表潘先生与另一工友从家乡辗转来到了梅城芹洋半岛广州大桥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