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推动老区苏区加快发展 红色苏区上演“绿色蝶变”
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梅州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图为位于大埔县三河镇的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清明时节,丰顺县马图村的茶农在高山茶园进行劳作。受访者供图
4月9日至10日,省委书记李希到梅州市,深入红色革命遗址、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苏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推动广东省老区苏区加快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11日,梅州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省委书记李希来梅州调研讲话精神,强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切实弘扬苏区精神,拿出苏区干部作风,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勇于直面、敢于碰硬,体现苏区风骨,推动工作落实。
历史不会忘记,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原中央苏区,以及广东重点革命老区,梅州无数优秀儿女投身革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苏区精神薪火传,加快发展正当时。梅州正紧紧抓住中央支持老区苏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结合梅州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充分释放梅州苏区加快发展的动能。
●南方日报记者唐林珍通讯员辜昀玥
老区新机
用心用情支持老区苏区加快发展
4月的梅州,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得格外鲜艳。叶剑英纪念园、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一批又一批瞻仰者。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农村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也称“中央苏区”。梅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五(华)兴(宁)龙(川)、梅(县)(大)埔丰(顺)、饶(平)(平)和(大)埔诏(安)和蕉(岭)平(远)寻(邬)革命根据地,为中央苏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梅州有4500多名英雄儿女为革命慷慨就义。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梅州全市共有在册的红色革命旧址、纪念设施366处,其中重要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57处、重要革命历史人物活动纪念地76处、革命领导人故居50处。
如今,这些散布在梅州大地的革命旧址、纪念设施,深深铭记着那段光辉的历史。
2009年,大埔县成为广东省首个获认定的原中央苏区县,随后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蕉岭县、平远县、丰顺县、五华县均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2014年,国家出台《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将梅州8个县(市、区)全部纳入规划范围。
老区发展,牵动人心。
为彻底改变原中央苏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推动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两年后,为了细化政策落实,国务院再次出台《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上升到国家战略,这只是苏区迎来发展机遇的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老区苏区人民,对老区苏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4月9日至10日,省委书记李希到梅州市调研时强调,要用心用情推动梅州原中央苏区县加快发展。
这是梅州加快苏区发展的重要机遇和考验。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用工作体现忠诚老实,用发展体现担当负责,用解决问题体现落实成效,全力加快苏区发展。”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11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强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倍加珍惜在苏区工作的机会,要继承革命先辈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苏区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推动苏区高质量发展,确保梅州苏区人民同全省人民、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务实真干
提振干部精气神释放发展新动能
油菜花恣意绽放,迎风摇曳,与不远处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红星客栈等相映成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作为广东的“红色村”,梅州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通过挖掘提升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民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将红色资源有效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
这只是弘扬苏区精神,挖掘红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梅州苏区留下来的英雄故事、光辉历史,如同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为新时期的发展赋予了强大精神力量。
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是推动苏区加快发展的“精神保障”。
梅州正在行动!近年来,梅州活化运用390多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投入2700多万元建设12个“红色村”,以讲述梅州好故事、传播梅州好声音、树立梅州好形象、传递梅州正能量“三好一正”工作为具体抓手,深入开展教育活动,运用红色文化涵养干部精气神。
去年下半年以来,梅州圆满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分会场活动、首届梅州马拉松赛、平远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柚果产业发展院士问策会、庆祝曾宪梓博士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大会、蕉岭“卡拉比—丘理论发展40年”国际会议等系列活动,展现了梅州干部的精气神,释放出梅州绿色发展新动能。
弘扬苏区精神,一个个困难正在被克服,一项项工作正扎实落地。
梅州西站附近,随着一榀箱梁缓缓落在跨长深高速铁路大桥的桥墩上,梅汕高铁圆满完成全部架梁任务,全线贯通,今年国庆节前通车在望;梅平高速,最后一个隧道顺利贯通,通车指日可待;同时,梅龙高铁、瑞梅铁路、梅潮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正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梅州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增强经济“造血”功能。年初,梅州仅用42天引进互联网龙头企业115科技公司,成立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两年翻番、达到180家,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4.0、3.3个百分点。
从基础设施到绿色产业,从城市到乡村,梅州正干劲十足。
作为农业大市,梅州以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自我加压,制定“1+2+N”配套政策文件,实施培育农村百亿新产业新业态、提升百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百个特色美丽村庄、开展百佳乡风文明村评选、实施百村善治示范工程等“五百行动计划”,全面加快“五大振兴”。
梅州亦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严格落实市县镇村四级书记遍访贫困户机制,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选派5400多名驻村帮扶干部,累计筹集扶贫资金36.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险扶贫、金融扶贫等措施,全市5.28万户14.2万人实现脱贫,脱贫率为94.12%。
“一日无为,三日不安”。面对历史机遇,梅州上下传承苏区风骨,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动红色老区正迎来“绿色蝶变”。
攻坚前行
加强政策研究运用
形成发展合力
狠抓苏区振兴规划的落实,梅州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沟通,积极争取原中央苏区政策、资金、项目三落地,取得初步效益。
统计数据显示,实施国家苏区振兴规划以来,梅州全市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695.75亿元增至2018年的1110.21亿元,年均增长7.9%;人均GDP由2011年的16346元增至2018年的25367元,年均增长7.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1年的46.89亿元增至2018年的97.09亿元,年均增长11%,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近年来,梅州集中八成以上财力用于民生建设,坚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城乡低保等6项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梅州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7.1%、100%,2018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17元,比增8.1%。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梅州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发展压力依然很大。
就目前而言,梅州经济总量小,人均经济水平低,产业转型升级缓慢,面临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双重压力。产业发展缺乏大平台、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交通区位条件仍需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民生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民生保障能力与群众期望仍有差距。
尤其要引起关注的是,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原中央苏区,梅州享受苏区扶持政策方面与赣南闽西等地相比仍有较大差异,特别是享受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执行西部政策、国家机关对口支援等方面。
承认落后、不甘落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梅州着力用发展体现担当负责,用解决问题体现落实成效。
4月15日至17日,梅州组织党政干部到福建省龙岩市、江西省赣州市学习考察,认真学习苏区龙岩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强老区苏区政策研究运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对梅州更大力度的支持。
在此基础上,梅州提出着力抓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和红色资源保护等重点工作,充分调动企业、乡贤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区苏区建设,形成推动苏区发展的强大合力。
近期,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15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梅州全域8个县(市、区)均被列入原中央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同时,梅江区、梅县区、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6个县(市、区)列入海陆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全域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这给梅州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带来新的机遇。”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梅州将站在更高起点去谋划,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力度,把红色资源同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等结合起来,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一线实践
红色马图的绿色突围
革命老区丰顺县马图村紧扣“红绿相融”发展主题,绿色茶产业走出脱贫致富路
“你家的茶叶采摘情况怎样?”“今年的订单太多了,忙不过来,得多请几个工人”“茶叶价格又稍微上涨了,今年的收入增加不少”……清明时节,在丰顺县马图村,“茶叶”“增收”等词都是当地村民日常交流的高频词汇。
马图村是粤东最早建立地下党组织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90年前,朱德率领的红四军进村驻扎三天两夜,在这片红色土地留下革命足迹。今日,修缮后的见龙居、燕翼居、得震楼等革命遗址分布在村庄,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近年来,丰顺县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打造乡村发展新动力,马图村便是其中一个示范点。
紧扣“红绿相融”的发展主题,马图村不断擦亮红色资源品牌,做强茶叶绿色产业。“2017年,我们根据上级的工作安排,启动中央苏区丰顺革命史料陈列馆项目,修缮革命旧址,建设红色文化广场及相关配套,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的理念。”马图村党支部书记何运新告诉笔者,废旧学校改造成红色主题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工程已经稳步推进,全村红色氛围浓厚。
“采茶不忘朱军长,当年带军过山洼;赠给井冈茶种子,井冈精神播万家。井冈山茶细播下,绿色茶苗遍山野;红军哥哥回来吧,敬您一杯马图茶……”在马图村,红色文化是与绿色发展相辅相成的。
素有“梅州高原”之称的马图村,至今有300多年种茶史。然而,上世纪90年代,马图茶产业的发展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今年81岁的饶维义是村里的老茶农,20岁开始便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他告诉笔者,当时马图茶大都是散户种植,一没产量二没品牌,自然没市场没价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挑着十多斤茶叶,步行8个小时到隔壁镇,卖完了再步行回来,收入很一般。”
道路不便,品牌缺失一度制约着马图这个革命老区的发展。1997年,何运新的父亲何火球注册“马图”商标,成立梅州市马图茶业有限公司,第一次把马图茶品牌推向市场。“当时的茶叶每斤价格普遍在20-30元,成立品牌当年就实现价格翻倍,主要还是马图茶的品质得到认可。”何火球说。
让马图村革命老区再次腾飞的不仅是茶叶产业的销路,还有通往龙岗圩的道路。2004年底,这条一度成为阻碍马图发展的道路实现水泥硬底化,成为马图村“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通道。
顺着这条道路,“致富耕山”的饶富强回到了马图村,于2007年10月投资2000多万元在村里创办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梅州市首家由茶农入股、村委会加股的茶业股份公司。“以企业带动当地茶农走出品牌、走出市场。”饶富强表示,马图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茶产业发展就应该抓住优势,做成马图村的特色产业。
2019年,马图全村村民870户,种茶的有780户,全村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茶叶产量48万斤。仅茶叶一项,村民每年人均收入就达1.5万元,真正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的产业路、致富路。茶农饶展秋靠着茶叶培养了家里的三个大学生,在家建起了“茶叶楼”,购置了“茶叶车”。“条件允许的话,还想开个农家乐,红色旅游慢慢热起来,对我们来说是个发展的好机会。”饶展秋谈未来规划时,充满信心。
下一步,马图村计划结合生态资源,建设红色文化核心区、历史印记之轴、休闲水乐之轴、生态山林运动区、绿色茶田观光区、农家田园体验区,打造“一心两轴三片区”。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通讯员胡金辉
新闻推荐
梅州客家队球员马里与对手争抢头球(林翔摄)本报讯(记者张少邦)昨日19∶30,中甲联赛进行第五轮最后一场比赛在五华县惠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