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与丁未黄冈起义 丁未黄冈起义和众多客家人士有关,可视为潮、客族群协力推进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业之一
何子渊
何子渊故居
陈雪峰
丁未黄冈起义,又称“丁未黄冈之役”,是近代潮汕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反清武装起义。丁未黄冈起义和众多客家人士有关,可视为潮、客族群协力推进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业之一。有“辛亥革命老人”之称的何子渊就和丁未黄冈起义有密切关系。
何子渊和何子渊故居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兴宁客家人。曾先后创立多所新式学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是潮州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1914年响应孙中山号召组织讨袁军,后受命兴办矿业,筹措革命经费。1920年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1925年为东征军筹饷,1941年逝世。
早在1896年,何子渊就秘密加入反清组织洪门,被同门中尊为“渊公”。他先后发展萧惠长、何天炯、陈天友、何贯中、何尚炬等大批青年才俊加入同盟会。1899至1902年,何子渊兼任石马民团统带,训练乡勇,参与平定假借“三点会”之名流窜潮梅地区的流寇叛乱,保境安民。
何子渊长期活跃于兴宁县城、石马镇一带。他也是兴宁新学的开拓者,粤东名校兴民中学就是由他创立的。何子渊兼具革命家、教育家的身份,他本人和政界、军界联系紧密,著有《宋元明史概论》《中华教育史》。
何子渊故居所在的石马镇马下村离兴宁中心所处的兴城约20公里,被评为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又称“光裕庐”。这是何子渊举全家之力于1927年建造的一座三堂二横的祖屋,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建筑的典型代表。这座故居门口有蔡醒民敬题的“何子渊先生故居”木匾,蔡醒民是十九路军蔡廷锴将军长孙。故居里面还有“五代同堂”的横匾,为著名国民党将军张发奎所题。故居中的上堂对联“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为孙中山拟联,于佑任手书。
何子渊和第一次丁未黄冈起义
从何子渊故居出发,沿盘山公路开车约4公里,再徒步爬山40分钟,来到一处被称为“箭竹顶”的山冈,这里当年就是何子渊等策划黄冈起义的地方。箭竹顶茶场是何子渊的家传产业,当年这里曾有间茶寮草堂。早在1904年,何子渊与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等人在这里策划黄冈起义。次年,他们以修筑铁路为名聚众千余,约期“举事”,但因消息泄露而失败,史称“第一次黄冈起义”。当时,何子渊的二弟子韶在石马开光汉茶庄,以茶叶生意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1905年,为培养和储备革命人才,何子渊送六弟何贯中及陈介民等一批学生到广东陆军学校深造。同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何子渊经学生何天炯介绍入会,任嘉应州主盟人。自此,兴民学堂、兴宁简易师范、兴宁公学堂便成为同盟会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重要阵地,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摇篮。
一般人对所谓的“第一次黄冈起义”不太清楚,而一般说的“黄冈起义”,也就是第二次丁未黄冈起义,何子渊也参与其事。
何子渊和第二次丁未黄冈起义
1907年5月22日,孙中山指派许雪秋、何子渊等人再次领导发动第二次黄冈起义。余既成等聚集200余党人于黄冈城外起事,经一晚血战,攻克黄冈,成立军政府。附近贫民纷纷参加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六千人。但这次起义事出仓促,终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避走香港。2011年10月17日,《深圳特区报》刊登《许雪秋:“潮汕民国第一人”》的报道中提及:1905年,许雪秋被举为起义军司令,与何子渊等人策谋起义,事泄,亲赴潮州府“自首”,旋即转道南洋筹款,以图再起。
何子渊的后人何皎云说,起义失败后,何子渊、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等随即返回梅州,在箭竹顶茶场隐蔽达半年有余。
1908年,丘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同志,多次来到兴宁与何子渊商讨对策,后遇险党人在何子渊、丘逢甲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20世纪60年代初,老同盟会员、时任兴宁县副县长张花谷回忆,第二次黄冈起义失败后,清廷到处捕杀革命志士。他从潮州返回兴宁,在石马箭竹顶躲藏了半年多,直到第二年开春后才敢出来公开活动。当他离开时,仍有十几个革命党人躲在茶场避难。
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不久又与何天翰、何天炯等参与筹划惠州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至1920年广州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成立援闽军,何子渊被任命为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同年秋,东征军进入潮汕地区。
新闻推荐
脑萎缩,中医学称为痴呆症,因其一般发病在老年,故也俗称为老年痴呆症。脑萎缩是一种组织细胞相对减少而引起脑神经功能失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