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味蕾坐上 “时光机”的小吃店 探寻“隐匿”在梅城江北老街的“非常小食”
在梅城的街头巷尾,“藏”着许多只有土生土长的“老梅城人”才知道的小吃店。这些经历了数十年考验的梅城味道,成为不少“80”“90”后舌尖上的美好印记,在如今流行风向瞬息万变,各类“网红”美食迭出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梅城江北仲元西路84号的“非常小食”,探访这家沉淀了18年时光的客家小吃店。
“隐匿”老街,用坚守诠释“纯粹”
上午10点,非常小食的店门缓缓开启,亲力亲为的店主郭文军和妻子在厨房忙活开来,煎炸的声音在锅中吱吱作响,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弥漫着宜人的香味。经过岁月的洗礼,创办于2001年的非常小食变得有些沧桑,桌椅虽然陈旧却有种独特的“复古”风,18年前的“非常小食·小食非常”店牌保存完好,悬挂在店内显眼的位置,仿佛在默默地诉说创办小店的初心。
谈及店名的寓意,郭文军笑称,当初取名“非常小食”其实没有深思熟虑。虽然如此轻描淡写,“非常”二字的背后,却是郭文军夫妇俩用18年默默坚守,诠释出的客家特色小吃最“纯粹”的味道。
“二十世纪90年代时,我在老街卖布料、做服装生意,却一直钟爱制作客家小吃,绿豆沙、龟苓膏和凉拌受到不少朋友的欢迎。虽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客家小吃,但极少有集中卖客家小吃的店,所以有了开店的想法。”郭文军说,从服装行业转行到餐饮行业并不容易,1999年,30多岁的他曾到大埔、平远等地学习客家特色小吃制作,也曾辗转广州、深圳、东莞、潮州等城市,“取经”学做粤式点心。“在老街较繁华的时候,小店每隔一星期就推出一道创意小吃。”郭文军介绍,发展至今,非常小食涵盖小吃、甜品、快餐、炖品等多类美食,其中小吃品种就多达50多种,成了不少“资深吃货”口中的“小吃集散地”。
临近饭点,前来寻味的顾客纷至沓来,用铁盒装的清补凉、爽口的凉拌、香飘四溢的煎萝卜粄、煎荞粄、炸小饺、南瓜饼等各类客家小吃最受新老顾客的青睐。“早期,非常小食的消费群体以学生和业务员居多,2003年后店里开始发展快餐,现在"老嫩大细"的消费者都有。”郭文军表示,18年来,小吃的价格一直维持在3元至8元不等,经济实惠、品种多样、食材新鲜是不少顾客成为回头客的原因之一。
潜心经营,延续旧时光的美味
美食可以通过味道唤起一个人对一段岁月的美好回忆。郭文军深有体会地说道:“顾客中有很多以前还在恋爱中的情侣,现在已经为人父母了,又常常带着孩子光顾。”看着顾客的成长轨迹,今年53岁的郭文军满是感慨。
时代变迁,传统餐饮行业的发展轨迹也发生着变化。近年来,梅州城区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落地开花,琳琅满目的特色餐饮吸引大量客流,聚拢了不少人气,同时也给传统街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以前店里一天可以接待300到500多人,即使三班倒都忙不过来。”郭文军坦言,现在门店日客流量约八九十人,经营时间从以前的上午8点到深夜12点,更改至如今的上午10点到晚上8点,但夫妇俩丝毫没有懈怠。
采访期间,非常小食的网络外卖平台接单不断,郭文军夫妇俩忙完线上线下的点餐订单时,时间已到下午2点。相比盛极一时的“网红”餐饮产品,郭文军更希望继续专注于客家传统小吃制作,潜心经营老店,坚守着这个可以让人们的味蕾坐上“时光机”,回溯旧时光的“站点”。
发扬客家传统小吃,在推动梅州市“客家菜师傅”工程实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像非常小食这样长年累月坚守在老街的店铺数之不尽,老字号汤圆、洪屋雪花、海石花、油罗后厂、金星炸品、吕伯超百年粽店、李屋咸煎饼、金山牛杂等各类客家小吃名店遍布于百年骑楼之下,在传承中闪烁着光芒,默默延续沉淀在旧时光的传统美味……
(江婵/文吴腾江/图)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叶卡斯通讯员追风)为了配合“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固定节目,雨水开的口头支票一张接一张,从清明假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