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马图村打造红色精神传承村和新时代绿色产业富民村 红色融合绿色 老区开启新篇

梅州日报 2019-04-11 10:39

马图村做好做活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文章,打造红色精神传承村和新时代绿色产业富民村。(首席记者钟小丰摄)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报从今日起在全媒体平台分别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综合运用多种报道形式和传播平台,展现从梅州各地到神州大地70载巨变的壮丽篇章,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斗新时代、争创新业绩。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林玉莹

特约记者胡金辉

“采茶不忘朱军长,当年带军过山洼;赠给井冈茶种子,井冈精神播万家。井冈山茶细播下,绿色茶苗遍山野;红军哥哥回来吧,敬您一杯马图茶……”一曲《敬您一杯马图茶》在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村民口中传唱,唤起马图红色革命记忆,也为“马图茶”增添了传奇色彩。

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马图村发挥资源优势,做活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文章,以党建为引领,以革命遗址为依托,以茶业为支撑,着力打造红色精神传承村和新时代绿色产业富民村。

红色基因代代传

革命老区焕新颜

驱车进入位于九龙嶂、北山嶂山区腹部的马图村,道路崎岖,峰回路转。90年前,朱德、陈毅、罗荣桓、聂荣臻等开国元勋在这片红色土地留下了革命的足迹。见龙居、燕翼居、得震楼、八士庐和西华寺军事培训学校等革命遗址,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红四军进驻丰顺并在马图休整时,军部设在见龙居,朱德在这里住了三天两夜。燕翼居是政治部、参谋部,也是陈毅当时的住所。”马图村八旬高龄的村民饶炉元告诉记者,他的伯父是苏维埃丰北区区委书记,父亲是赤卫队员,父辈生前的谆谆教导,让他对这段红色历史熟稔于心。“听父亲生前讲述,当时国民党军反扑围剿,得震楼被烧,当地村民迅速将火扑灭,才保住了。”饶炉元指着得震楼屋顶梁檐被火烧后的痕迹告诉记者,旧址这两年修缮一新,但历史的痕迹依然保留。

“2017年,我们启动中央苏区丰顺革命史料陈列馆项目,修缮革命旧址,建设红色文化广场和相关配套。今年还将投资550万元,把废旧的学校改造成红色主题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响马图红色名片。”据龙岗镇镇长邱茹莉介绍,马图村将进一步做好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文章,建设红色文化核心区、历史印记之轴、休闲水乐之轴、生态山林运动区、绿色茶田观光区、农家田园体验区,打造“一心两轴三片区”。

绿色资源变金山

万亩茶园富村民

远望一片林,近看是茶园。春雨过后,一丛丛茶树抽出嫩绿的新芽,马图村上万亩茶园的春茶也开摘了。茶丛中,村民钟心英头戴斗笠、怀抱茶篓,与其他茶农一道忙碌地采摘春茶。这是茶农们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段,也是辛苦劳作的丰收季。

“马图村有300多年种茶史,村民家家有茶园,世代都种茶。”马图村党支部书记何运新告诉记者,以前马图山路难行,村民们要挑着担、走陡坡到县城去卖茶,但是由于小作坊制作的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无标准、无产量、无品牌,往往卖不到好价钱。近年来,马图村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在“马山”、“马图”等茶叶龙头企业带动下,马图茶叶的种植从零散、无序到规模化、标准化,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的产业路、致富路。

“我们公司与茶农签订协议,提供种植和技术指导,建设生态茶园,实行有机种植管理,向茶农收购茶青。公司还引进广东省首条茶叶标准化加工生产线,根据梅州传统绿茶的加工工艺进行研发,使成品茶叶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饶幸霞说道。

全长12.418公里的福彩路,如玉带般缠绕在马图村的茶山之间,一直延伸到茶园里,也通到村民家门口,高质量的成品茶叶沿着这条沥青路运出马图村,远销各地。马图的绿水青山变成了一座座金山银山。目前,马图村全村茶农870户,茶园面积1.2万亩,年产量约48万斤,仅茶叶一项,村民每年人均收入可达1.5万元。

新闻推荐

申请残疾人补助要提交哪些材料?

丰顺冯先生:我父亲90岁了,2017年12月在家中跌倒,导致大腿股骨骨折,家里经济困难。去年年初,我帮父亲申请残疾人相关补助补贴,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