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梅州“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新机遇 沐浴政策春风 梅州提速发展
总策划:罗金良黄山松
统筹:李锦让
协调:温良洪观楷
采写:曹优生杨敏范斌黄焱
核心提示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广东省对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定位……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的出台,为梅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机遇在当下,把握在行动。梅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23456”思路举措,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研政策和定位,紧紧抓住新机遇,量身定做施工图,取得了新成效,加快了发展步伐。今日,本报记者以“一张施工图”的形式,全方位展示梅州市如何综合施策,积极把握各方机遇,为梅州市改革发展、换道超车,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所做的梅州实践。
关键词1: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红色土地上的振兴发展之路
1.拿到享受支持原中央苏区加快振兴发展政策的“入场券”
2014年3月《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正式实施。
2014年7月梅州市全境纳入原中央苏区规划范围。同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复函,梅州市8县(市、区)“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外优惠贷款等资金时,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得以明确,拿到国家各部委具体政策的“入场券”和“敲门砖”。
2.对接政策结硕果,“真金白银”助发展
通过积极对接和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不断加大对梅州市的扶持力度。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和原中央苏区财力补助。2012-2018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下达梅州市此项补助资金20.34亿元。
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014-2018年,梅州市共有230多个项目(次)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48亿多元。
省级层面不断加大对苏区的扶持,主要是对原中央苏区辖区内2017-2020年规划建设(含在建)的省管高速公路以及国铁干线项目资本金由省全额负担;对革命老区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从2016年起由省全额负担;对原中央苏区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县级中医院(40万人口以下县)升级建设项目,从2018年起由省全额补助;省财政对梅州市8个县(市、区)专项财力补助,从2018年起提高至每县(市、区)每年3000万元。
3.获得广东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单项水利工程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最多的项目
通过“一事一议”方式,2015年,梅州市争取到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30.145亿元,成为广东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单项水利工程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最多的项目。
4.“金融芯片”点亮原中央苏区未来
2017年11月,广东原苏区绿色发展投资基金启动,为广大客商参与投资搭建了金融新平台,助推广东原中央苏区绿色发展。该基金是注册在广东省唯一全境属原中央苏区地级市、以“原苏区”命名的首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向梅州、韶关、河源、潮州等4个市的13个原中央苏区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关键词2: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融入大湾区 梅州“加速度”
1.对外快速联通,拉近与大湾区时空距离
高铁:今年4月开始,梅汕高铁线下施工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全线铺轨准备阶段。梅州加快谋划推进梅州至龙川的高铁,力争2019年动工,接通赣深高铁。该项目建成后,梅州到广深莞约2小时、上海6小时、北京10小时,将全面接入全国、全省高铁网络。
航线:目前,梅县机场共运营13条航线,通航城市增至19个,旅游年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尤其是去年10月开通的深圳—梅州—宜昌航线,进一步拉近了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
2.对标大湾区打造“保姆式”营商服务
典范:广东一一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搬迁回梅州,创造了两次“梅州速度”:从决定把总部迁回梅州,到正式完成工商登记,仅耗时42天;完成总部3870平方米的装修工作,正式入驻世界客商中心,用时11天。
政策:享受“保姆式”营商服务,115科技是特例,但不是个例。这“梅州速度”的背后是梅州近年来提高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展现出梅州全力以赴向大湾区靠拢的决心。
去年底,梅州出台《梅州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梅州市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梅州市优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
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让梅州多家民营企业获益
上市公司:塔牌集团、宝新能源两家梅州本土上市公司被多家券商划归到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股范畴。其中,宝新能源下属汕尾电厂生产的电力主要输往大湾区内,将会成为支撑大湾区发展的骨干电源点。塔牌集团在惠州市布局了一家年产500万吨水泥的生产基地,受益于大湾区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旺盛的水泥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和增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可期。
新三板挂牌企业:风华环保主营的雾炮抑尘设备和常态化防治服务有望开拓大湾区市场。鸿荣重工、固特超声、吉玉陶瓷等多家企业加大了和大湾区市场的对接力度,在人才引进方面已有相关合作项目落地。
4.跨境说粤东总部基地等一批项目加速建设
拟投资6亿元的跨境说粤东总部基地项目成为梅州市直接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并利用湾区平台将产品销往众多葡语系市场的渠道,特别有利于梅州特色农优产品“走出去”。
5.广梅产业帮扶结硕果,真金白银助发展
广梅园2018年新落地亿元以上产业共建项目30个,完成年度任务150%,走在了全省对口帮扶工作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的广药大健康、广州酒家利口福、广汽零部件带动下的8家民企、轻工万宝智能家电集聚下的9家民企及金海康等一批落户广梅产业园的广州国企、民企、外企项目将在今年实现投产。
除了广梅产业园,广州与梅州的对口帮扶区县在产业共建招商引资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果。
6.梅州综合保税区进展形势喜人
梅州于2015年启动了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去年国家海关总署已启动梅州综合保税区联审程序。
目前,已签约广东盈方创投、深圳有信达跨境电商园、安胜华集团等项目13个,正在洽谈项目3个,预计投资总额达60亿元。
关键词3: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
以生态发展区引领 新机遇下“再出发”
1.铁腕治理污染
2018年,梅州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1天,优良率为98.9%,再次位居全省第一。全市10个省考(含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达标率100%。与潮州交界的韩江赤凤断面水质保持Ⅱ类,韩江成为广东省水质最好河流之一。在2017年全省环保责任制考核中,梅州市再次获得“优秀”等级。
2.厚植绿色优势
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二。目前,全市5个县(市、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06%,居全省第一。2018年,完成森林碳汇工程20.25万亩、生态景观林带工程168.5公里建设。2018年实现城区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成为全省首批实现城区公交车100%电动化的地级市。
3.发展绿色产业
培育大健康、文旅、互联网、足球等新兴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聚焦文旅产业,统筹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发展“互联网+旅游”,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发展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建设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引进“115科技”等互联网龙头企业,支持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推动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打造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和平远橙等区域品牌。
关键词4: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依托资源禀赋培育中医药产业链
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禀赋,梅州市已申请认证“世界长寿之都”称号。当前,梅州市正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推动三产融合,培育中医药全产业链。
梅州市现有中药制药生产企业15家、拥有药品批准文号的品种212个。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平远、梅县、丰顺。目前,广药集团在广梅产业园(畲江)建立了全球产量最大的年产浓缩液2万吨的广药王老吉凉茶原液提取基地。
留隍潮客小镇依托中医药文化和潮客文化,打造世界健康养生基地和国际级养老中心,该项目被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示范点。广东新南方青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集药品生产、经营与研发于一体的“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其生产的青蒿素哌喹片获“第14届中国优秀专利奖”、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等称号,被卫生部列为我国防治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和基本用药,被商务部列为我国援助非洲的抗疟药品。
南寿峰健康产业园被世界养生大会授予“世界长寿村”称号,该公司以南药为主线,将种植中药材加工后,经企业的连锁大药房、电商平台、药食同源等渠道销售,实现南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南药+产业链特色圈。
拥有“中国仙草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梅片树产业实现了天然冰片(梅片)我国自给规模化生产,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被列入广东省发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项目。华清园是广东首家天然冰片生产企业,目前有核心产品13项,国家专利和省级名牌产品9项,形成了“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南领药业是全国最大的凉茶原料基地、华南地区最大的南药种子种苗繁育产业化基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少邦)昨日,梅州97名优秀足球苗子出征武汉,参加在那里由中国足球协会举办的“希望杯”青少年足球赛。据悉,今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