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博物馆“续写”传奇,馆藏文物见证客家迁徙史 世界寿乡藏客情 抗日英烈赤子心
博物馆内《蕉岭县文明进化史展》,展出各个历史时期的陶器。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博物馆一楼大堂正中的《蕉岭赋》。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博物馆内陈设的文物八卦砚。蕉岭县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内陈设的二级文物唐水车窑青釉灶。蕉岭县博物馆供图
丘逢甲手迹。蕉岭县博物馆供图
蕉岭县博物馆新馆规划图。蕉岭县博物馆供图
“名邑蕉岭,古曰镇平;别号蕉阳,雅称桂岭……”一首《蕉岭赋》无声地讲述着蕉岭的“前世今生”。穿过蕉岭县博物馆二楼展厅围龙屋造型的大门,客家人迁徙场景再现眼前。
在蕉岭县博物馆,“蕉岭县文明进化史展”“抗日三英杰”“印证辉煌——蕉岭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等展厅布局有序。富有地方特色的藏品,见证着蕉岭县的人文与历史发展。
镇平古事,丰富传奇。“蕉岭县博物馆现有馆藏品8531件(套),包含瓷器、玉器、陶器、钱币、字画等。”蕉岭县博物馆馆长郑子彦介绍说,馆内国家二级文物有13件(套),三级文物有216件(套)。
小小古钱币见证蕉岭商贸史
2018年10月,在粤闽两省交界处的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村民小组组长黄新民在组织村民平整土地,打算种植黑木耳时,挖到一罐东西。“都是奇形怪状的钱币,不过当时装钱币的陶罐就已经风化成碎块了,有点可惜了。”黄新民说,发现以后他便马上主动联系了相关工作人员。经蕉岭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初步清点鉴定,该陶罐约有200多枚古钱币,均为北宋时期的钱币。
“目前已经收藏在我们博物馆,这批古钱币是谁的?又怎么出现在广育村,背后的史实,我们下一步都会进行核实。”郑子彦告诉记者,馆内现藏古钱币7806枚,主要有汉代“五铢钱”、北宋“祥符通宝”“天禧通宝”、南宋“建炎通宝”、清代“乾隆通宝”、唐代“开元通宝”、外国古钱币。“这个"宽永通宝"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外国古钱币,它是日本钱币。”
据相关专家介绍,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这个古钱币是在我们石窟河附近发现的,应该是流通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目前还没有大批量发现。”蕉岭县博物馆副馆长卢翠梅说。古钱币是研究历史、商业发展重要的载体。
史料记载,古代蕉岭镇平,即今蕉岭县城,是客家古道上的重镇,作为客家先祖南迁和“粤盐赣米闽茶”流通的中转站。蕉岭县文史工作者介绍,在蕉岭县城10公里外的横岗村的盘山小道,便是拥有1600年历史的“明月古道”,最南可至潮州、汕头出海,向东行可通福建武平、上杭,向北行可接江西寻乌、赣州北上直达黄河流域。大量古钱币的出土,也进一步佐证了蕉岭县古代商贸地位。
上个世纪50年代,在蕉岭叟乐谷仓岃,当地群众正在进行道路整修,挖掘到一墓葬,便马上进行上报。随着墓葬品的出土,一个造型独特的陶器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群众不知道是什么,只知道是墓葬里的东西。”蕉岭县博物馆原副馆长刘佛安说,该陶器灶门呈方形,灶颈小锅模型,后有烟突,经专家认真考究后确定为唐代水车窑青釉灶。同时出土的还有四耳罐、青黄釉陶碗、双足砚等唐代水车窑制品,经鉴定后均为国家二级文物。
“这个就是我们先辈用来给食物保温的,相当于我们的保温饭盒……”在博物馆二楼的展厅,解说人员正在一一向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每件物品背后的历史。“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看到客家先民迁徙过程中,以及在蕉岭生活的一些场景器具,崇文重教的史料。”
自古以来,蕉岭县崇文重教之风盛行。在蕉岭县博物馆内,珍藏有青釉砚、清朝人物肖像画等珍贵文物。让人尤为注意的便是上世纪50年代蕉岭出土的庙岃清刻龙凤纹红砂岩石砚。仔细端看,石砚呈椭圆形,墨盘微凹。墨槽呈八卦状,墨槽边沿刻龙凤图案,最为特别的是底部刻八卦图案及天地、风云、龙虎、蛇鸟、奇门等13个隶书字体。
古有“状元桥”今有“院士村”
走进蕉岭县博物馆二楼,古色古香的客家围屋大门上,“毕路启山”四字映入眼帘。千百年来,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延续“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在蕉岭这片沃土上,有着许多崇文重教的标志,历史久远的有桂岭书院、城郊棂星门、状元桥、石楣杆等。
“这是祖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今天也要好好了解它们。”周末上午,博物馆解说员指着馆内展示的文物古迹分布图告诉游客。
其中位于蕉岭县蕉城镇城郊村的镇平学宫(今蕉岭县人民小学),就是印证着古代客家人崇文重教传统理念的代表性建筑。其内矗立着一座年代久远的石牌坊——棂星门。
据记载,城郊棂星门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即公元1755年,距今有350多年历史。中国孔庙建筑中轴线上的第一座门是棂星门,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又称文曲星,把孔子比作文曲星,寓意天下英才汇聚于此,统于儒家。明清以后,孔庙遍布各县,亦称文庙,棂星门成为标志性建筑。
因其为学校历史的见证,如今蕉岭县人民小学把这一重要的文物保护起来。这道棂星门时刻提醒着该校老师爱岗敬业,教育学生要勤学奋进、立志成才。
在城郊棂星门边还有一座状元桥,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由泮池、石拱桥组成,该桥横跨泮池南北两端。传说明清科举入选者,均着盛装,胸前戴花,绕泮池一周,跨过状元桥,然后由县官致词表示祝贺。
在蕉岭县有关部门的保护下,城郊棂星门与状元桥目前保存完好,成为蕉岭人民崇文重教传统和县人民小学悠久历史的见证。
一座书院就是一个文化坐标,追寻蕉岭的历史文脉,不得不从桂岭书院说起。位于蕉岭中学内的桂岭书院,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当时镇平县(今蕉岭县)最高学府,如今核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04年,丘逢甲在桂岭书院创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1914年更名为蕉岭中学,以此作为培养闽粤赣边区地方小学教师人才的所在。“桂岭书院是丘逢甲开创粤东师范教育先河的地方,对于研究和了解蕉岭县境内的教育史具有重要的作用。”蕉岭县博物馆副馆长邓晓如说。
而今崇文重教、兴教育贤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世代后人,从古至今人才辈出。蕉岭先后涌现出嘉应州第一位进士宋代的蓝奎,晚清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辛亥革命的爱国志士罗福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修明,抗日英雄谢晋元,当代举世闻名的科学精英、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化学家丘应楠等。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蕉岭县文福镇白湖村一个不到300人的自然村——羊岃,培育出清代武举人丘春秀、贡元丘桐、秀才丘集熙、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丘镇英,以及日本明治大学的丘庆元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不下百人。这里是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院士的祖居地,去年蕉岭通过打造“院士之村”,修缮、重建丘氏宗祠福寿堂、村口公园、耕读园以及力田草庐书斋,建成卡拉比—丘成桐空间雕塑,希望以此激励全县广大群众坚持崇尚科学、坚持崇文重教。
崇文重教的文脉仍在蕉岭不断延续。
抗日英雄已逝爱国精神永存
“他们是抗日英雄,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他们。”在蕉岭县博物馆二楼《中原遗风人杰地灵》展厅,工作人员指着墙上展示的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雄图片对游客说。
在蕉岭县博物馆一楼大厅正中的墙上,集众家之长编纂而成、广东省首个县级赋呈现在游客观众面前,其中“抗日在四行,谢晋元正气千秋。……丘逢甲抗敌保台、教育救国,罗福星起义驱倭、舍身成仁。”短短几行字描绘了蕉岭“抗日三英杰”丘逢甲、罗福星、谢晋元在护台御敌、捍卫祖国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斯人已逝,如今在“抗日三英杰”的故居和遗物中,仍可感受到先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走进位于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的丘逢甲故居,丘逢甲庄严的铜像立在正中间,门楣上方“培远堂”三个大字刚劲有力,两边的墙壁上是关于他的事迹介绍,还有他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和书写的信件。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门厅墙上挂有一幅丘逢甲先生离台次年写的一首《春愁》。屋内走一圈,一股敬意油然而生,从每一副楹联、每一处设计,都能感受到丘逢甲满腔的爱国情怀和对台湾的深深眷恋。
为缅怀革命先烈功绩、传承革命传统、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蕉岭县对“抗日三英杰”丘逢甲、罗福星、谢晋元的故居进行了修缮,境内也建设了以三人来命名的纪念亭、纪念碑、学校等,为缅怀丘逢甲先生,激励后人,当地政府还将淡定村改名为逢甲村。在蕉岭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丘逢甲故居和谢晋元故居分别于2006年、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梅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的1/3。
同时,为铭记光辉的革命历史,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近年来,蕉岭县深入挖掘其文化精神内涵,与旅游发展相融合,通过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增强红色旅游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助推蕉岭经济社会发展。“抗日三英杰”丘逢甲、罗福星、谢晋元的故居现已成为该县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众多旅客前来瞻仰、观光旅游。
此外,蕉岭县博物馆还是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唱响红色旋律,传承崇德向善、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受红色精神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提高党性修养和爱国热情。
■天褒节孝牌坊背后的故事
在蕉岭县蓝坊镇龙潭村,耸立着一座清朝时期建造的天褒节孝牌坊,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结构,牌坊上方刻有“圣旨”两字,中间位置为“天褒节孝”及装饰图案。其背后是这样一个故事。
蓝坊镇程官村的吴某与临近村村民江能恕是志同道合的世交,在双方夫人怀孕期间就为未来的小孩指腹为婚。后来,江能恕夫人生下儿子江赞盈,吴某夫人生下女儿吴氏。可江赞盈在出生后不久就因病早亡,吴氏从父母口中得知曾有指腹为婚一事时,毅然决定遵从父辈的约定,嫁入江家为亡夫守节。
从此,吴氏进入江家侍奉公婆,在田头地尾间辛勤劳作,她身上有着吃苦耐劳、聪明贤惠的客家妇女传统美德,深得江能恕夫妇的喜爱。后来江能恕从孙子辈中挑选一男孩江粤鼎过继给吴氏抚养,吴氏待他如己出,含辛茹苦将儿子培育成材。吴氏过世后,儿子江粤鼎感念慈母的恩德,便将吴氏嫁亡夫守节、孝敬父母、抚养自己等事迹奏报于朝廷。此事感动了当时的道光皇帝,在道光三年(1823年)下圣旨,授天褒节孝牌坊建于蓝坊镇,以此颂赞吴氏坚守贞节、孝道的功德。
■古塔悠悠岁月长
在蕉岭县境内,保留着各式各样的古塔,多为楼阁式塔。据考究,大都是明清时期所建。历经风雨不曾倒,留住记忆成地标。
路亭古塔
位于蕉岭县文福镇红星村。据《蕉岭县志》记载,该塔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成。坐南向北。由围墙、塔座、塔身组成,平面呈八角形布局,总面阔12.61米,总进深12.61米,通高约32.6米,墙厚约1.85米,占地面积约15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67平方米。
塔座呈八角形,高约0.6米,三合土铺面。塔身为七层结构,高约30米,三合土夯墙,外批荡沙灰,外面墙壁逐层向上收窄,塔门为石质券顶,每层开四扇方窗,层与层之间外面用砖拼6道凸棱,其中由上往下第三棱呈齿状。
塔内木质楼板,青砖砌筑的沙灰批荡、楼梯呈螺旋形状上升,共112个台阶,第七层周边有矮围墙,供人凭眺。塔顶施高约2米的宝葫芦塔刹。围墙沙灰夹石垒墙,呈八角形包围古塔。该塔施工精巧、造形美观,对于研究蕉岭县境内古塔建筑文化和工艺技术具有一定价值。
石寨青云塔
位于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建于清嘉庆年间。1998年石寨村村委筹资进行重修。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八角形布局,由塔基、塔身组成,高28米,墙厚0.95米,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正立面为拱券式塔门,上方镶嵌阴刻“青云塔”大理石碑。塔基为十六边形,三合土铺面。塔身为七层结构,外墙逐层向上收窄,沙灰夯墙外批荡沙灰,每层开四扇方窗;内均木质楼梯、楼板,第六层楼板三合土铺面,楼梯呈螺旋式上升,第七层塔沿有青砖齿轮状装饰;塔顶施葫芦形塔刹。青云塔最独特之处是整座塔无屋檐,直冲云霄,施工精巧、造形美观,故称“青云塔”。该塔对于研究蕉岭县境内古塔建筑文化和工艺技术具有一定价值。1985年经蕉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链接
蕉岭县博物馆将迁址全面展示蕉岭历史
根据蕉岭县发展规划,蕉岭县博物馆将迁址至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位于长潭镇蕉子窝,与蕉岭县文化广场、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合并进行建设,占地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万多平方米,总投资3.05亿元。
“整座建筑既有现代元素,同时又融入客家围龙屋的精髓,形成半圆形开敞外向的客家风情建筑,寓意客家人热情好客、宽容奔放的性格。”蕉岭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吴晓东介绍,建筑的外墙部分将采用竹编技艺和石刻石雕工艺进行镶嵌,既能展示客家文化,又能传承蕉岭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心内设各类会议室11间,可容纳2500人同时开会,包含了蕉岭县博物馆、长寿文化展览馆、数理人文馆、城市展览馆及城市发展交流中心等配套设施。目前,蕉岭县博物馆新馆已经完成主体建筑封顶,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及组织编制布展大纲。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马吉池
新闻推荐
本报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赏花的好时节。位于蕉岭县镇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潭旅游景区内的禾雀花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