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票”换来“赞成票” 拆旧赋权破题乡村振兴 梅州市创新推出“地票制”,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南方日报 2019-04-03 06:31

兴宁市合水镇溪唇村各项设施的建设丰富了村民生活。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漫步于梅县区桃尧镇麻坝村亲水长廊,两岸花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曾健锋摄

“三清三拆三整治”即“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其中包括“拆除危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这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基础的一步,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步。然而,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不少村民对于补偿机制、土地权属等问题心存顾虑,同时受传承守护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参与性不高,而这也是“三清三拆三整治”中最大的难点。

鉴于此,梅州市不断探索,创新推行“地票制”,即对同意拆除的,采用统一丈量,做好每一户的四址指界和登记确认工作,然后统一公示,并发给屋主地票(凭证),以明晰权属。通过推行“地票制”,换来了村民对“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赞成票”,也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

梅州市委农办、梅州市扶贫工作局、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联合出品

策划:严亮汤凯锋辜昀玥

统筹:唐林珍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春雨过后,沿着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松林村滨河栈道慢慢行走,两岸绿树环绕,白鹭翩跹,不远处三五游客正踩着石阶穿过河面。再往里走,由乡贤捐赠新建成的文体公园内,村民们或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或沿着足球场慢跑晨练。

从荒芜之地到美丽乡村,松林村的蝶变得益于“三清三拆三整治”的顺利推进。“通过推行"地票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解决了村庄的用地规划难题,改变了村容村貌,也激发了乡贤、村民的参与热情。”驻松林村第一书记叶劲松说。

这是梅州市全面推行拆旧赋权,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的一个缩影。作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和农业大市,梅州市在加快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推行“地票制”等举措,调动村民参与,逐步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向深入。如今,随着乡村“颜值”与“气质”的不断提升,乡贤、村民的参与热情也日益高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不断迸发。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实习生邱珂娜通讯员刘洪桥黄佑鹏祝银清

模式

以“地票”明晰

“三拆”权属

麻坝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的东北部,离梅县城区70多公里。这里山清水秀,村民们种的沙田柚和蜜柚小有名气。但是,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几年前,村庄的居住环境连村民自己都嫌弃。

2017年,乘着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政策东风,麻坝村党支部书记张胜才跟村两委班子商量之后,决定在新塘村民小组试点,拓宽和硬化进村道路,拆除道路两旁的废旧房屋。在征求村民意见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整治环境是个好事。但也有人担心,怕现在把地方拿出去,以后就不是自己的了。道路两旁的废旧房屋有几十间,涉及40多户,虽然早已不住人,但土地的使用权还是村民的,村民们也希望有个凭证。

这个“凭证”难倒了新塘村民小组组长张发仅。他决定将问题放一放,先对其他废旧房屋进行拆除,平整土地建设休闲小广场,完善绿化,修建公厕,很快项目便完成了建设。但美中不足的是,小广场边上还有4家人的废旧房屋没有拆除,看上去有些“煞风景”。张发仅便将问题反映到了镇里。

经过多次讨论、商量和完善,该镇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推行“地票制”,即对同意拆除的,采用统一丈量,做好每一户的四址指界和登记确认工作,然后统一公示,发给屋主地票(凭证),以明晰权属。

“"地票"上注明了自然村村名、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码,拆除地方类型(房屋、茅房、猪牛栏等)和面积等信息。”桃尧镇党委书记温育泉介绍,“地票”一式三份,户主、村民理事会、村委会各存一份。翻开村民的“地票”,可见上面有户主签名确认、村民理事会盖章、村民小组组长签名、村委会意见公章等内容,同时附上拆除的四址指界图。

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最后几间废旧房子也顺利拆除。几个月后,旅游公司便相中了这块地方,打算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业观光采摘园、露营基地、农家乐、民宿等项目。

“原本只是想整治"脏乱差",提升人居环境,没想到还引得旅游公司进驻,带动村民增收。”张胜才说,如今村子环境美了,村民钱包鼓了,参与建设的热情也更足了。

推进

腾出空间

助力乡村美丽蝶变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三清三拆三整治”是基础工作,主要解决农村长期以来的“脏乱差”难题。在此过程中,像麻坝村新塘村民小组遇到的村民要凭证的问题,并不是个案。

“在"三清三拆"阶段,镇村干部白天干活,中午和晚上或召集村民做宣传工作,或走访村民家庭,以取得村民的支持,那段时间大家都瘦了不少。”兴宁市合水镇党委书记赖建文告诉笔者,为了顺利推进工作,合水镇以村为单位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按节点提升计划,对需要开展清拆的地点进行摸排登记,确定危房老屋、废旧杂房的权属,丈量面积后绘制图纸、造册登记,将印有土地类型、面积、权属等信息的图纸进行统一公示,发放给屋主作为凭证。在此基础上,发动村“两委”干部、村民理事会成员及其亲属带头开展“三清三拆”工作,动员村民参与其中。

解决了关键的权属凭证问题,再加上镇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三清三拆”工作在该镇顺利铺开。废旧危房拆除工作完成后,合水镇各村按照地域特色,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罗陂村打造3.2公里长的生态河堤休闲长廊,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溪唇村建设篮球场、足球场、健身步道等为村民锻炼、健身提供便利。同时各村还不断完善村卫生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建设,丰富了村民的生活。

“仅仅离开了10个月,没想到村庄的变化这么大!”合水镇罗陂村村民袁凤祥说,她原本在深圳工作,为了备孕二胎回到了罗陂。如今村子越来越美,各项设施也逐步齐备,生活越来越方便。“村里还搞起了现代化农业建设,我也决定留在家乡,在家门口工作。”

在“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梅州不断创新机制,通过“地票制”等一系列拆旧赋权措施,区分处理所拆房屋等的土地权属问题,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换来了村民的“赞成票”。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梅州2046个行政村11743个自然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基本铺开,9146个自然村已基本完成“三清三拆”,72.5%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完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值得一提的是,丰顺县汤西镇大罗村岳潭拆旧复垦成为全省第一批且唯一一宗拆旧复垦交易项目,完成复垦农用地43.081亩,获超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该项工作的全面铺开,在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村庄用地规划难题,为乡村建设和产业谋划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效应

凝聚多方力量

“乘数效应”逐步扩大

推行“地票”制,创新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让梅州市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凝聚了民心,各项建设加快推进。

“在"三清三拆"阶段,通过干部、党员的带动,村民们主动砍掉了60多棵柚子树,让出空间修建大路,而且不要任何赔偿。”梅县区桃尧镇松林村党支部书记张平生告诉笔者,“三清三拆三整治”的深入开展,不仅改变了村庄的环境,也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如今,这种“乘数效应”正逐步扩大。

去年国庆期间,该村乡贤张胜杰回乡探亲,惊讶于村子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之余,也感受到了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心和干劲。他当即决定捐资160万元,在村内建设文体公园。

公园建设之初,需要用地近6000平方米,其中也包含了部分村民的生产用地。“那几十株柚子树是自己家里的经济来源,村里说要砍掉建公园,我一开始是不能接受的。”村民张斯株坦言。

后来,张平生带头捐出自家的十几株柚树和400平方米土地,以实际行动支持公园建设,党员干部们也纷纷响应,并主动到村民家中做工作。支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就这样,征地工作顺利开展。

“说到底我们才是村子的主人,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大家都齐心协力,我们也不能当"绊脚石"。”如今,张斯株也成为了松林村文体公园筹委会的一员,负责公园的绿化工作。

政府主导、乡贤带头、村民参与,在这种良性循环下,松林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对于这些喜人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也更加懂得珍惜和保护环境。“猪圈拆了,河水清了,蚊子少了,篮球场、足球场、停车场都有了。”村民张姨说,村貌变美了,也改变了村民过去的卫生陋习。

蕉岭县三圳镇铁西村,新农村建设同样也在如火如荼推进中。为盘活农村旧宅闲置资源,改善墩下村民小组危旧房屋杂乱的状况,铁西村把拆旧与建新工作有机融合,采取“政府主导、乡贤支持、村民自愿参与”的模式,全面拆除了老旧房屋约10000平方米,并统一规划新建24套房屋,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有力促进铁西村新村建设的发展。

“建设过程中,钟铎明、钟庆明、钟其明等乡贤也主动配合,拆除了大面积的老旧房屋,为新农村建设腾出了很大的空间。”铁西村党支部书记钟新雄说,目前项目已完成地基建设,预计将于今年6月底竣工。

推行拆旧赋权,全面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了村庄的变化以及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激活了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眼下,梅州市正逐步探索出一条由政府积极主导、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主动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新路。

■对话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教授胡靖:

“地票制”是推进

“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关键一招

在“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梅州市创新实行“地票制”,统一制作“权属凭证”,全面推行拆旧赋权,激发了乡村振兴动力。接下来,梅州应如何继续发力乡村振兴?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教授胡靖。

南方日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有何重要性?

胡靖:现如今,农村地区面临着很多难题,尤其是环境的“脏乱差”,而“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正是瞄准了这一主要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的主体并不是村民或者村委会,它是依靠国家行政能力、财政能力,来帮助村民和村委解决村庄内的危房、旧房、垃圾、污水、猪圈、公厕等“脏乱差”问题,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因为就广东而言,在绝大多数的村庄,如果完全依靠村民和村委会,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此外,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也是乡村振兴中最基础且尤为重要的一步,整个村庄会由此发生积极的改变。

南方日报: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中,梅州创新机制实施“地票制”,换来了村民对“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赞成票”,新农村建设也得以顺利推进。对此,您有何看法?

胡靖:“地票制”是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如果没有这项制度,农村地区的危房、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房等,就会原封不动摆在那边,谁也管不了、谁也治不了。因为在“确权”完成之后,村委会一般只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几乎没有土地的任何经营权、使用权,现在政策又特别强调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给予农民足够的补偿,就不可能剥夺农民的任何财产,包括土地、建筑等,所以只能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只有在政府和农民的这种“交易”完成后,才能把这些危房、旧房拆掉复垦。

在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过程中,通过“地票制”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可以提高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为农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社区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创造良好的生态坏境、为乡村产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南方日报: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梅州还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胡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多数乡村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缺乏科学、绿色的村庄规划,这直接导致了村庄的混乱和居住环境、投资环境的恶劣状态。举例来说,产业资本要进入乡村,最基本的前提是道路必须要畅通,但如果没有规划好道路、停车场、建设用地,车子都开不进来,怎么谈“产业兴旺”呢?

更重要的是,在规划过程中切忌照搬照抄、华而不实,必须强化乡村的本土特色,一定要把梅州特有的客家文化、农耕文化等融入其中,还要让本地的干部、乡贤、村民充分参与进来,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不能完全依靠都市的设计院、设计所。

另外,对复垦的土地要进行监督、评估,不能走过场,要努力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实现中央提出的“储粮于地”。复垦资金的使用,也不能分光吃光,要主要用于提高村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并推进村庄的公益性设施建设。

■记者观察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新路

“三清三拆三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在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也将有效解决村庄用地规划难题,为乡村建设和产业谋划腾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梅州“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开展初期,村民们大多持观望态度,究其原因,则是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权属问题没有得以解决。“心里没底,不知道拆掉后这些地方还是不是我们的。”这是大部分村民的心声,也是他们最大的顾虑。如何明晰“三拆”权属成为了推进工作的关键。

在此过程中,梅州各地不断探索创新,逐步找到了破题“秘诀”。如梅县区创新推行“地票制”,兴宁市向村民发放印有土地类型、面积、权属等信息的规划图纸,明确了土地的权属问题,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参与“三清三拆”,推动工作全面开展,促使村庄的“颜值”不断提升,村民参与热情日益高涨。

更重要的是,村庄的“宜居”将带动“宜业”,而“宜业”又将反哺“宜居”。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村民们可以用土地使用权入股具体项目,获得相应的分红。同时,项目的落户也将为村民、贫困户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他们增收,再次激活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新农村的积极性。梅县区桃尧镇麻坝村提升人居环境后,引来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最鲜活的案例。

在实践中,梅州市正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新路。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村庄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避免出现“有人建、无人管”的局面,再次踏上“脏乱差”的老路。

记者认为,在明确工作责任的基础上,可以优先雇用贫困户或村民担任公益性岗位,如保洁员、护水员等。同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村民参与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的齐抓共管机制,使农村基础设施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

新闻推荐

梅州市女美术家协会送“美”下乡

本报讯梅州市女美术家协会“艺术下乡——为幸福乡村送美”艺术培训项目日前在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鸳鸯祠启动,为期一年的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