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 不懈追梦桥梁强国
南沙大桥亮灯后,璀璨夺目。
吴玉刚(右二)。
崖岗(中)。
鲜荣(左)。
张顺先。
张东曾。
狮子洋上,南沙大桥(即虎门二桥项目)宛如巨龙腾飞,气势磅礴。这项超级工程的背后,凝结了无数桥梁建设者的心血——“世界第一跨”的南沙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超级难度”,但也创造了无数零的突破,革新了一长串“中国工法”,填补一系列“中国空白”。“海上巨龙”的横空出世,不仅树起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通关键的动脉通道。
十年磨剑,栉风沐雨,中国建设者以大国工匠的名义,在狮子洋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笔,留下一段段关乎创新和梦想的动人篇章。当大桥的矫健身姿展现眼前,这个“奇迹”真正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南方日报记者袁佩如李赫实习生沈雁玲
本版图片均由广东省交通集团提供
吴玉刚:深耕路桥三十载珠江潮头立新功
今天通车的南沙大桥诞生了众多令人骄傲的桥梁史上第一:坭洲水道桥以1688米跨径位列钢箱梁悬索桥世界第一;主塔高260米,相当于90层楼的高度,高度居国内悬索桥第一;双向八车道钢箱梁全宽49.7米,宽度为世界整体式钢箱梁第一;主缆第一次采用1960兆帕国产超高强度镀锌铝钢丝新材料……
这个超级工程凝结了无数桥梁建设者的心血,其中就包括了吴玉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不仅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孜孜追求,也是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吴玉刚三十多年的职业写照。
自主创新大桥用上“中国芯”
用吴玉刚的话说,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此次建设世界最长跨度的钢箱梁悬索桥,对钢丝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吴玉刚将眼光盯在了抗扭转能力和抗拉强度更好的1960兆帕的钢丝制造与应用上。
1960兆帕,这是目前世界上桥梁应用的最高的钢丝强度。但由1770兆帕提高到1960兆帕,需要跨越一条又一条技术鸿沟,需要克服盘条开发、钢丝研究、索股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难关。2014年,在国内无先例可循的状况下,由南沙大桥主导,国内数个厂家响应参与,专家们联合向1960兆帕发起了冲击。经过多方的调研与无数次的尝试、实验,技术难题被逐一攻破。通过近3年的探索与攻关,最新研发的钢丝强度从1770兆帕跳过了1860兆帕,直接上升至1960兆帕,提升了两个等级,让南沙大桥主缆用上了“中国芯”。这一研究成果使得坭洲水道桥的钢丝用量减少了10%,这项技术还获得了中国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吴玉刚主导的南沙大桥另一重大技术创新,便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大桥梁第一代BIM建养一体化信息平台”。在无规范、无标准、无借鉴的情况下,吴玉刚带领南沙大桥建设者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完成了全线工程的BIM建模,并结合“互联网+”,率先开发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大桥梁第一代BIM建养一体化信息平台”,具备管理可视化、信息同步化、数据可追溯等多项特色。
十年磨一剑工匠精神闪光辉
“专业水平相当高,工程技术上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是他解决不了的。”这是省公路建设公司基建管理部部长代希华对吴玉刚的评价。而“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背后,是吴玉刚好学勤思、不断求索的执着。“他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并且能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想法。”虎门二桥项目副总工程师鲜荣表示,虽然长期担任项目技术方面的总负责人,但吴玉刚为人十分谦和、凡事亲力亲为。
南沙大桥建设者回忆说,即使多个工程同步推进,吴玉刚每个星期都要确保到南沙大桥现场考察。每逢节假日,吴玉刚甚至把南沙大桥作为“度假地”,考察到很晚,就干脆住在工地旁的建筑公司。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台风"山竹"来袭的前夕,他亲自到南沙大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督促加固,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鲜荣回忆,也因为这份亲力亲为的执着,吴玉刚对身边每一名建设者都能叫出名字。
2018年夏天,一拖再拖的背部肿瘤到了不得不手术的地步,吴玉刚刚做完手术趴在病床上,就召集南沙大桥相关建设者到医院“现场办公”,推进施工进度。“我们非常受触动,这不仅是负责和担当,更是一种对超级工程的执着和死磕。”代希华说。
而对于参建南沙大桥,吴玉刚则是满怀感恩:“一二十年的付出与积淀,在南沙大桥得以施展,这是我的荣幸。”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吴玉刚正是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技术领域克难攻坚,在超级工程挥洒汗水,将个人与祖国紧紧相连;他们十年磨一剑,扎扎实实一步步走,让世界最终看到自己的光芒。
崖岗:缜密诚为智,30年坚守打造超级工程
“如果说我们是车轮,那么崖岗绝对就是这辆车的方向盘和发动机。”在同事们的眼中,他就是整个项目的“定海神针”。“你无法想象在这座超级工程面前,他的心思到底有多缜密。”在虎门二桥项目副总工程师鲜荣看来,虎门二桥项目党支部副书记、总经理崖岗精细到“动作级”的项目管理方式,让虎门二桥项目团队如履薄冰般的内心有了底气。
“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9年,时任虎门大桥营运管理负责人的崖岗接到上级通知,调任虎门二桥筹建处主任。可以说,崖岗和虎门大桥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和历练。离开虎门大桥参与全新的项目,对崖岗来说是项不小的挑战。“这是上级领导对我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想着未来要架起一座全新的过江通道,崖岗深感责任重大。
“既然要做,就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南沙大桥建设过程中,崖岗带领工作团队,发挥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以十足的决心和勇气,一心埋头苦干,在多个方面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当之无愧的“项目发动机”
此外,崖岗带领着广大建设者奋战在1960兆帕钢丝技术创新第一线,国产1960兆帕钢丝成功研制并大规模应用于南沙大桥。业内专家表示,“这是中国桥梁国产的"中国芯",让中国桥梁进一步从中国建造走向了中国智造”,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提高了中国桥梁竞争力。
“有幸和崖岗共事10年,我从他身上学到最多的,就是判断一件事情的思维缜密性和前瞻性,他总是非常能够让人信服。”说起自己的这位上司,工程管理部朱超是赞不绝口。而最让朱超这个工程师佩服的,是崖岗每次定的项目节点时间,和最终完成的基本上一致。“这就是他的经验和能力,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经过了好多天的演练,才得出这么精细的预判。”每每想到这,朱超都觉得不可思议。在施工方面,崖岗思维的缜密性同样得到充分展现,对于施工工序几乎达到了“动作级”的管理。
“他就是一个"永动引擎"。”在同事们的眼里,崖岗当之无愧是推动整个项目的发动机,也是他们的主心骨。三十年如一日,风雨中披荆斩棘,崖岗和他带领的团队继续用日复一日专注不变的实际行动,坚守着一个桥梁人的责任和使命。
鲜荣:与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共成长
在同事眼中,鲜荣是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初到岗位时,领导安排他去一线跟班和监督地质勘探,他欣然接受,觉得这是历练的好机会。后来,领导安排他去坭洲水道桥做驻地代表,他二话没说也去了。“不说苦、不喊累,有什么活就干什么。”在广东省公路建设公司基建管理部部长代希华看来,“一个博士干这些真的不容易。”
鲜荣认为,几个前辈是项目的“发动机、方向盘”,“我顶多就是个轮。”鲜荣笑着说。他认为工程技术人员就是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仅要每天看,还要参与干,路上哪里有坑、哪里有石子我都知道”。
得益于刻苦执着的品质,鲜荣很快被委以重任,负责南沙大桥多达15个板块的工作。为了管理好现场一线的工作,鲜荣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工地,将自己的抱负、对工程的虔诚镌刻在脚下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原本白净的面庞在日晒雨淋中变得黝黑,下巴被长期佩戴的安全帽勒出了一条明显的痕迹。为了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中,他甚至把头发都剃光了。“头发多了碍事,洗起来又费时间”,他因此也被同事们戏称为“光头博士”。
南沙大桥坭洲水道桥以1688米跨径位列钢箱梁悬索桥世界第一;主塔高260米,相当于90层楼的高度,高度居国内悬索桥第一;锚碇地连墙外径达90米,壁厚1.5米,面积相当于15个篮球场,规模世界第一;双向八车道钢箱梁全宽49.7米,宽度为世界整体式钢箱梁第一;主缆第一次采用1960兆帕国产超高强度镀锌铝钢丝新材料……
南沙大桥一个个“第一”的背后,是建桥人不允许失败的一个个“唯一”。
“每一次成功都好像是劫后余生。”鲜荣回忆起当时攻克难点的情景还深有感触。对他来说,同时建设两座悬索桥最大的难度在于建设的组织,组织难度、协调难度和风险让建设难度大大增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我们搞工程的不允许失败,哪怕是99.9%做得非常好,有一步踏错了,就是毁灭性的后果。科研允许失败,搞工程不允许。”
“人的想法一多了,事就做不到极致,不能有杂念。”谈起来广东闯一闯这个决定,鲜荣从不后悔。自从2008年博士毕业参加工作以来,鲜荣在桥梁行业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学以致用是他最大的收获。抱着这样乐观纯粹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鲜荣走出了一条建桥人之路,在超级工程中书写下“80后”工程师的篇章。
张顺先: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我是幸运的,在追求人生理想的第一次重大实践中,遇到了港珠澳大桥这个世界级"超级工程"。”遇上桥梁大发展的时代,广东长大公司虎门二桥S8标路面工程常务副经理兼党支部书记张顺先始终心怀感恩。
职业生涯的第二个“超级工程”
南沙大桥,是张顺先职业生涯中第二个“超级工程”,他在这里再次挑战世界级难题。
一到虎门二桥项目部,他与团队面对的是巨大的工程量:国内最大单体热拌环氧铺装面积(钢桥面铺装长度12.89公里,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引桥铺装体量达13万吨,5厘米细粒式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满足钢桥面极其严苛的要求和10年不大修的质量目标……要在180天施工完成这些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张顺先定下两个方向:用科研创新保障路面铺装的高质量高标准,提升建设效率;培养“思想认识高起点、业务素质高水平、履职尽责高标准、立品修为高境界”的桥面铺装团队。
作为领头人,敢于拍板是一种魄力,敢想能拼是一种能力。张顺先团队进场后,面临的第一个任务是3个月内完成沥青拌合站建设。如此短的时间,还跨了一个春节,常规思路是赶紧动工。但张顺先不这么做,他在参观完南沙丰田工厂之后,受到启发,回去就写出了一个拌合站建设方案,将其定位成广东省的标杆,欲建成“南粤最美拌合站”。方案递交到公司后,获得了大力支持。按照张顺先的思路,沥青拌合站于2018年1月开始建设,选址为原S4标的海鸥岛水泥拌合站旧址。由于环氧沥青施工量大,只能在有限的场地里尽可能地扩大料仓面积,保证施工时期的材料供应。
为了减少陆运给当地交通造成影响,他们利用江边的有利条件,采用船运、在江边设置皮带传送的方式运送材料。为考虑抗风和防水,这个拌合站首次采用了现代化全密闭式厂房储存集料。“南粤最美拌合站”就在大家“豁出去”的劲头中,仅用了2个月超前建设完成。
在建设桥梁强国的路途上不懈努力不懈追梦
此外,为了克服路面铺装的环氧树脂涂布人工涂刷的短板,提高效率,张顺先提出了研发环氧树脂智能化刷涂设备的想法,这在国内外是首创。
张顺先深知,南沙大桥是难得的科技创新的大平台,他与团队一起做了很多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辛苦,却乐此不疲。
“吃苦”是工程人共有的本色,张顺先自然也不例外,更增加了“自找苦吃”这一项。他认为,很多事必须亲力亲为,一些问题发生后,必须从全局视角,站在战略高度去分析,去把各个层面串联起来,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2018年12月,张顺先又创造了一次突破之举:采用全幅摊铺方案,将工期缩短一半。
正所谓“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在一个个超级功工程的积累,让张顺先更加坚定志向,在建设桥梁强国的路途上不懈努力、不懈追梦。
张东曾:执念战长虹,人生不言老
他是客都梅州大埔的“山里娃”,17岁跟随广东长大施工团队走出山区,从改渡为桥到珠三角互联互通,他一直奋斗在桥梁建设第一线。
他是广东交通建设的常青树,年轻技术员眼里的技术活字典,他参与编制的专著《悬索桥施工管理技术规范》等专业书籍成了行业里的实用教程。
他是母亲河珠江的儿子,虎门大桥东锚碇有他年轻时的脚印,珠江黄埔大桥的主缆有他手掌留下的温度,粤港澳大湾区新的过江通道——南沙大桥坭洲水道桥则是他毕生精华之作。
他就是虎门二桥S4标项目副经理张东曾。
63岁的张东曾原本可以安享退休生活,然而,为了建设南沙大桥,他放弃退休,毅然决然地跟年轻人一起奋战,为自己倾注四十余年的桥梁事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对此,张东曾说:“我要用毕生所学,把南沙大桥建设成实实在在的品牌工程。”
回望南沙大桥坭洲水道桥建设5年来,从水下到水面,从主塔到桥面的施工过程,项目员工们把五年的建设浓缩成一个“赶”字。在“赶”的过程,他以几十年积累的桥梁建设的经验、智慧,带着项目员工“赶”出了国家钢箱梁悬索桥建设四个第一,打赢了一战又一战,被称为施工队伍的“常胜将军”。
——“第一战”群桩攻坚。2015年9月26日,一个让人紧张又兴奋的日子,经广东省质监站检测,世界第一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南沙大桥坭洲水道桥包含试验桩在内的130根桩基灌注桩超声波检测Ⅰ类桩达96%,比广东省以往桥梁大直径超深桩基施工中Ⅰ类桩数量提高了10%。一年之内完成了磨刀石上钻桩基的超级难题。这一年,张东曾掉在主墩平台的白发,数也数不清。
——“第二战”智取超级锚碇。2016年3月2日,虎门二桥S4标项目在连续5天6夜内100多个小时里创下了中国桥梁建筑大体积混凝土单次1.8万方浇筑方量新纪录!胜利的号角让东锚碇的施工进度驶入了快车道,同时还节约了施工成本。
——“第三战”护航先导索过江。“项目部采用直径24毫米钢丝绳先导索过江,牵引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卷扬机的速度和船的速度必须配合好。”几十年来与珠江打交道,通过几十年来的细心观察、认真总结,张东曾对珠江水域的水流特点十分熟悉。“我用空船先走一趟,再来估算时间。”张东曾说,“我们提前两个月就做好准备方案,到时候提前让船过来熟悉水域,再跟我走一趟,我心里就肯定有底了”。他对海事部门提出要求,先导索过江需要封航8个小时,在封航时间保证完成牵引先导索架设,并尽量让封航时间缩到最短,把对社会的影响程度降到最小。“最终我们从九点钟开始封航,到十二点半,才三个半小时就完成了先导索过江。虽然方法很老土,但是很实用啊!”
南沙大桥,对于张东曾来说也许是收官之作,他倾注毕生所学,攻克了一场又一场的困苦难关,刷新了一次又一次的国内纪录。
“莲花山下造长虹西东贯广深,狮子洋口建大业春冬战珠江”,虎门二桥项目部的大门口贴着张东曾写的一副对联,也成为他职业生涯最好的写照。
新闻推荐
茶农在展示采摘的首批西湖龙井鲜叶徐昱摄(资料图)苏州太湖东山茶园采摘碧螺春季春鹏摄杭州梅家坞村的茶园徐昱摄大埔西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