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早期共产党员杨广存和他的拔俊杨屋家族传奇 振兴族运诗礼传家 追求真理舍身报国

南方日报 2019-04-01 06:37

杨广存像。廖金龙提供

杨广存祖屋,绍德堂拔俊杨屋。杨沁提供

杨广存祖屋门楼。杨沁提供

杨广存是梅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历任中共梅县特支部委员会宣传部长、中共平远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中共梅县县委书记等职。1928年4月因“扎田事件”被害,成为中共梅县早期牺牲的年轻县委书记。

坐落在梅江区城西的拔俊杨屋,不仅孕育出杨广存、杨微仪(杨广存姐姐)、黄芸和黄渊隆(杨广存外甥)等一批为革命奋斗的同志;新中国成立以来,其所在的“新杨家族”还培养出了副教授、教授共48人,硕士、博士113人,各类专家工程师250人,可谓族史辉煌。

沿着烈士杨广存的足迹,笔者走进拔俊杨屋,了解这个家族传奇的故事。

“新杨”家族人才辈出“红壁堂”展一门荣耀

说到拔俊杨屋,很多人都以为它属于已有千年历史的“关西堂”“老杨”,但其实,与拔俊杨屋真正有关系的,是只有400多年历史的“绍德堂”“新杨”。据说,“绍德堂”“新杨”是林姓易姓而来,他们的梅城开基祖九世祖杨綵(守白)于明末清初从雁洋半径村搬来梅城北门,也就是现在的元城路一带。披荆斩棘,搬山填坑,杨氏祖先们先后建起了鼓楼下、刺史第、池上堂、柳染堂、进士等楼屋。因为附近有金山顶、铁汉楼等名胜,所以大门对联便定为“金山作枕;铁汉为邻”。

绍德堂杨氏开枝散叶,在梅城除北门以外还有几个聚居地:一是上市拔俊老屋下、新屋下、榕树下、资源楼、楼下屋;二是下市攀桂坊,三是城北大浪口,四是城北明阳寨。其中有豸史第、石门框、按察第、中将第、四冶第、都督第、资政第等楼屋;当然其它地方也有零星分布。

据客家历史研究学者谢崇德考证,在清朝科举时代,嘉应州“新杨”后裔考中进士的有10人,占全县进士名额的十分之一,包括文进士杨琼、杨为橓、杨仲兴、杨思恭、杨勋、杨德仁、杨沅,武进士杨奎猷、杨时济、杨冲凤;而考中举人的有56人,约占全县举人名额十分之一;考中秀才的则不计其数。“新杨”一跃成为梅城有名的诗书望族。据说,那时新杨“池上堂”的厅堂中,贴满了县衙、府衙报喜高中秀才、举人、进士的喜报,被人称为“红壁堂”。新中国成立以来,杨氏出有大专毕业生1215人,教授、副教授48人,博士、硕士113人,各类专家工程师250人,可谓族史辉煌。

绍德堂新杨的辉煌也有杨广存家庭的功劳。杨广存的祖父杨瑛,又名杨亮生,1877年考取嘉应州案首(秀才第一名),1901年辛丑恩科举人。之后,杨瑛不仅担任过黄遵宪的家庭教师,还曾受聘担任张弼士的家庭教师,设馆大埔的老虎岩下,教授张弼士留在家乡的子女读书。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出任民国大埔县首任县长、成为烟台张裕公司负责人的长子张秩君。

父亲杨徽五(1874—1951)是清末秀才,也是东山师范创办人之一,为梅县教育界著名人士。据说,杨徽五从小聪颖过人,16岁作《史论》,备受乡贤梁诗五赞赏;19岁州试后,知州吴宗批其文曰:“如春花灿烂。童子军中,安得有此?”26岁作《千佛塔歌》,深得黄遵宪赏识。30岁那年被黄遵宪派往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研习,并开始与梁启超结交,甚得梁启超赏识,其所作《秋感》诗被刊入《饮冰室诗话》中;1905年秋,杨徽五由日本毕业回国,从事教育救国事业,后任梅县督学局局长;从1915年起,连续13年任东山中学教员及校务委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东山中学遭封闭,杨徽五赋闲在家。不久,他又赴泰国任教并致力译述与诗歌创作;4年后回国,仍在东山中学任职;1940年受聘为南华学院中文教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徽五当选为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追随真理坚定不移慷慨赴义铮铮铁骨

杨广存(1901—1928年)又名文乔,字粤群,号志宁、致能,梅江区城西拔俊新屋下桐荫楼人。据记载,杨广存1919年从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当时,正值李大钊等人在北大师生中传播马列主义,杨广存便参加了李大钊的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学习马列著作和研究中国社会问题。

1923年,杨广存在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梅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在北大支部领导下,负责北京进步报刊《晨报》副刊,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经常深入农村、工矿进行宣传鼓动,组织群众进行革命。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写信给家乡梅县的亲朋,宣传革命形势,分析人民生活痛苦原因,勉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进步。

1926年,杨广存参加了由李大钊等人领导的北京学生群众要求段祺瑞执政的北京临时政府拒绝英美等8国最后通牒的请愿斗争,但遭到段祺瑞政府的血腥镇压,“八·一三”惨案也因此发生。事后,段祺瑞政府到处通缉逮捕爱国学生。

为免遭敌手,依照党的指示,杨广存于是年6月回到梅县,先后担任《梅县日报》(后《梅县日报》《梅声报》合并,改名为《梅县民国日报》)《梅县公署月刊》编辑主任,还在东山中学、梅州中学等校兼课,亲自撰写文章,深入浅出地宣传马列主义,报道俄国十月革命经过,号召梅县人民“做一个勇敢的革命者”。是年冬,中共梅县特支宣传委员贺遵道牺牲后,杨广存继任特别支部宣传干事。

1927年1月,梅县特支升格为部委员会,下辖兴宁、五华、蕉岭、平远、寻邬、武平等县支部,杨广存改任部委委员、宣传部长。2月,杨广存受命到平远发展中共组织,通过嘉应大学教师陈志莘的介绍,到平远中学任教务主任。他以职业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3月8日,中共平远第一个支部平远中学支部正式成立,杨广存任书记,李巴林为组织委员,钟锡球为宣传委员,支部直属梅县部委领导。从而点燃了平远县革命之火,推动了平远人民的革命斗争。

据《李巴林回忆录》,平远中学是梅县、兴宁与寻乌的交通中点站,梅寻党委人员互相往来“均到平中住宿”,其中有萧向荣、古柏等人。“4·12”反革命政变后,杨广存回到梅县继续地下工作,参与组织梅县5·12武装暴动,成立了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一星期后遭国民党政府军宋世科团镇压,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及起义武装人员被迫撤出梅城,到农村隐蔽。

同年9月初,杨广存随“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到汕头,与同为梅县暴动领导人的胡明轩一起抵达香港,找到胡明轩在丙村三堡学堂读书时的同学,即后来被称为“梅州大侠”的廖安祥。3人一起住进了杨广存在嘉属商会的亲戚处,经常聚在一起谈论国事。不久杨广存经香港至广州,参加12月21日的广州起义。后又至香港,在省委宣传科工作。

1928年2月,杨广存受中共广东省区委委派,回梅县改组中共梅县县委,准备接替李桃粦担任县委书记。由于各方面原因,直至4月28日,梅县县委才在城北扎田唐润元家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杨广存被选为中共梅县县委书记。然而,在4月29日凌晨4时,因为突然遭国民党梅县警察局便衣队袭击,杨广存和梅县县委委员林森端、唐润元当场被捕,许多党内文件、资料及党、团员花名册落入敌手,因此牵连被捕者30余人,史称“扎田事件”。

在审讯过程中,国民党当局多次进行欺骗利诱,并严刑拷打,其中的“踩竹杠”酷刑导致杨广存两膝两手均被踩折,而杨广存回答的依然只有“共产党好”“共产党必然胜利”。其父杨徽五试图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营救,但杨广存在狱中寄语说:“手已断,足已折,体无完肤,已无生还希望,不必营救,救亦无益。我今为革命而死,死亦光荣。”

铿锵的言辞,视死如归的气概,无不令人动容。5月5日,遍体鳞伤的杨广存被国民党当局用箩筐扛到东较场,与林森端、唐润元一起被杀害。就义前,杨广存大义凛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年仅28岁。新中国成立后,梅县人民纪念他,将他童年就读的学校改名为广存小学,其遗骸也于1976年清明迁葬在南口革命烈士公墓。

两位书记一门忠烈红色家庭万古传扬

追溯杨广存的红色革命史迹,笔者发现,他的姐姐杨微仪,外甥黄芸、黄渊隆也在他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杨微仪与黄渊隆在今梅江区梅城上市沙甸背和元城路中段,开设小食店和裕安祥青果店,是梅县县委地下交通人见人敬的老革命;黄芸则是久经考验的中共饶埔丰、大埔、埔南等县的县委书记。

杨微仪人称四姆,嫁与梅江区城西黄泥墩店员工人黄浩兴。全面抗战爆发后,梅县各地在党的领导下,普遍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梅县中心县委指示杨微仪先后在梅城上市社甸背和元城路中段,开设小食店和裕安祥青果店,作为地下党一个交通联络点,后来正式建立“裕安祥”为中共梅县中心县委的地下交通站。

由于梅城地处交通中心枢纽,作为中心县委交通员,杨微仪的交通联络任务很是繁重。她不仅要经常接待各地的地下党,还要煮饭、安排住宿。来往的同志都知道梅城有位“四姆”,是位慈祥、可靠、不辞劳苦的革命母亲。

不仅如此,在解放战争期间,杨微仪以她特殊的身份,一直坚守在梅城,为共产党做了大量的工作:秘密掩护往来进出的上级负责同志,为游击队购买和输送子弹、药品及其他军用物资,传递密信、情报,转运和散发登载有解放大军和地方游击队胜利喜讯的传单、捷报或报纸到白区各地。

1948年夏天,由于一个敌人的出卖,杨微仪、黄渊隆母子被捕。她临危不惧,当敌人在一个晚上敲门吆喝要抓捕她时,她先用身体堵住房门,责问敌人为何夜半三更登堂入屋搅扰百姓?敌人不由分说,冲开房门,抓了杨微仪母子二人就走,投进监牢。

杨微仪自知平日谨慎,注意保密,并没片纸只字的证据落在敌人手里,于是便在监牢里勇敢机智地同敌人周旋。最后,经父亲杨徽五老先生多方营救,杨微仪母子才交保释放。

杨广存的另一位外甥黄芸(1916—1942),原名黄景隆,曾用名黄雨凝、黄景,笔名激流。黄芸从小受革命先辈思想熏陶,喜看书,12岁参加共产主义儿童团,19岁在梅城民众教育馆任助理员,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并组织“海燕剧社”“强民体育会”“梅州民众歌咏团”等团体,为唤起民众、团结抗日作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

21岁那年,黄芸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底,任梅县区中心区委宣传部长,与黎邦(黎戈锋)、王芰祥(王平)等在梅州各中小学师生、店员、职工中发展中共党员,组建中小学党支部、行业支部,为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1938年8月,黄芸到兴宁找李戈伦联系工作,途经径心时,被当地国民党乡警逮捕,解押兴宁监狱,经组织营救出狱后,调大埔县委工作。翌年八九月间任中共饶埔丰县委组织部长;12月任县委书记。恢复中共大埔县委后,黄芸担任书记。1941年12月13日,时任埔南县委书记的黄芸从湖寮路过双坑口时,遇国民党政府军队,来不及绕道而不幸遭捕,次日被押往大埔。

黄芸被捕后,中共地方组织多方进行营救,均未成功。在狱中,他受尽各种酷刑,但坚强不屈,始终未吐露党的机密。1942年1月21日晚,就义于大埔茶阳狮子口,时年26岁。

“为国捐生革裹尸,春秋祭祀表仪隆;大书看取祠门上,忠烈横排两字碑”。梁伯聪在其《梅县风土二百咏》中为忠烈祠所撰的内容,也恰如其分地抒发了后辈们对杨广存、黄芸等先烈的追思与缅怀。

■延伸

革命同志的“安全屋”:

十年“掩护”

从未出过危险

杨广存的姐姐杨微仪长期担负着交通员的任务,平日以小商贩面目出现,既掩护了党的地下活动,又借以维持全家生活及招待来往同志的膳宿,免除或减轻了党的经济负担。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粤闽赣边区地下党的领导人方方、特委宣传部长李碧山等,在梅县西区螺子角李屋租赁了一座二层楼的独屋,作为中心县委的秘密机关,担任对外交通联络任务的就是杨微仪。

那时候,在梅州中学念高中的李鸣铮,任党的外围组织学抗会主席,住在梅州同学会内(裕安祥左斜对面,即今梅江区市工人文化宫)。时任闽西南潮梅特委宣传部长、梅县中心县委书记李碧山,为便于领导学生运动和群众工作,便与李鸣铮同住在一起,每天3餐都在裕安祥寄膳。杨微仪尽心尽力,悉心照顾他们,并保障安全。

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时期,经常进进出出于裕安祥的还有梁集祥、廖伟、陈明、王立朝、黄戈平(汉琴)、张英、蔡元贞、古素梅、姚秋实、李蕙若等一批同志,他们都曾得到过杨微仪的帮助、掩护,或当交通送情报,或掩护同志们开秘密会议。期间从未出过危险。

有一次,梅县妇女部长温碧珍到裕安祥联系工作,被敌人盯梢。温碧珍刚登楼,便衣就窜到店中,问店中的伙计陈亚成(党组织安置在该店协助工作的地下党员),“刚才进店上楼的女人是什么人?”陈亚成若无其事地淡然答道:“噢,那是老板娘的亲戚,来串门探亲的。”敌人一无所获,索然而去。

梅县“七君子事件”发生后,震动岭东,杨微仪闻讯即到处奔走联络,为营救李国超、何孟琳、黄新元、李鸣铮、刘时敏、姚秋实、潘佛章等7位爱国学生,昼夜奔波,直到7人平安出狱。

解放战争初期,闽粤赣边武装斗争迅速开展。为加强领导、指挥斗争的需要,上级决定在粤东游击区建立秘密电台。当时华南分局书记方方,在香港派李国瑶携带一部手摇马达秘密回到梅县,为建立电台之用。

“货”到梅县置于何处才安全呢?与杨微仪商量后,她毅然决定将它秘密掩藏在自己在黄泥墩的家里。然后通过地下交通员与游击队取得联系,第二天,便由杨微仪出面雇请一条小木船,将马达秘密运到预定地点梅城罗衣塔下渡口,交给了来接应的游击队员。

最难忘的是一批女党员要生小孩,从山区秘密地来到梅城,被先后暗中送到裕安祥,并把掩护的任务交给杨微仪。杨微仪处乱不惊,有条不紊把她们护送到白宫刘浣珍医师的诊所,安全分娩。期间没有发生一次事故。

轩儒廖是添

新闻推荐

梅县交警与客货运企业签订安全责任书 从源头上把控好交通安全关

本报讯(记者吴丽伶)梅县区公安交警部门与该区客货运企业日前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从源头上把控好安全生产关,预防和减少客货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