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政协委员和教育界人士呼吁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以感恩励志教育促学生成长
●本报记者刘晓娟
“感恩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感恩教育必不可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影响重大,家校应该共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3月21日下午,市政协提案委在梅城开展委员工作室开放日活动,10多位市政协委员以及20多位来自教育部门、各中小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和学生家长,围绕当前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励志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家庭学校沟通合作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建议开展励志感恩教育课程
座谈会上,不少与会人员表示,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攀比心理不断增强,对社会与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据主导地位,不少中小学生缺乏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虽然梅州市各学校普遍开设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但总体效果不够理想。
“其实感恩教育主题班会、队、团活动也经常开展,学校的德育课程都比较到位,但存在一个"5+2=0"的现象。”梅江区普育学校副校长饶志敏说,学生在学校接受了5天的教育教学,但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孩子会困惑不解,行为上、思想上就不会有所改善。饶志敏认为,感恩教育不应只是学校的教学课程,而应该是全社会共同营造感恩氛围,对学生的教育要做到家校合一,家长与学校一起培养对父母、老师、党和国家怀有感恩之心的孩子。
“去年,市政协提案委联合市妇联、致公党梅州市委在梅江区六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励志感恩教育巡回讲座,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学校、老师、家长高度评价。”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梅州市委副主委罗向明向记者表示,去年的“试验性”举动令大家颇有信心,在今年初的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致公党梅州市委提交了提案《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推广开设励志感恩教育课的建议》,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或指导性文件,鼓励妇联、团委、教育部门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聘请专业机构到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相关课程或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励志感恩教育课程、开展家长素质提高工程,同时加强基础教育、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和教师心理建设。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亟待重视
此外,部分农村学校负责人还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重点关注。尤其是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如父母离异、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长期由老辈照顾的隔代教育家庭,都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
“我们学校有60多个留守儿童,50多个单亲家庭学生,其中不少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确实需要帮助。”梅江区西阳镇白宫中学校长杨桦表示,就目前学校师资而言,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老师本身的教学任务重,二是老师的心理专业水准不高。”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建议政府加强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有计划地引进持有专业心理咨询等级证的心理健康老师,充实配备到各个学校。罗向明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来。“比如允许以政府或学校购买服务的形式,发动专业社会组织的力量,鼓励公益机构、社工、儿童心理专家、共同参与到儿童教育工作中来。”罗向明说。
“中小学生心理上存在问题,跟他们的家庭有着很大关系。”杨桦建议,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可以组建家教联合会,开办家长学校,加大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力度,定期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开展讲座和培训,让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一定不能丢,同时要注重良好家风的传承。”杨桦说,要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农村儿童从小培养健全的心理健康素质创造良好环境。
新闻推荐
杜敏琪在市委组织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题学习会上强调 立足资源禀赋主动对接融入
本报讯(记者刘晓娟通讯员蓝文峰)昨日上午,市委组织部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专题宣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