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优势 擘画客韵水乡 梅县区水车镇以新理念、新产业、新农人、新乡贤“四新”联动发力乡村振兴

南方日报 2019-03-20 06:42

漫步于白沙村内,湖面波光粼粼,油纸伞点缀其中,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画卷。

鹅峰村贫困户廖耀元正在自家的种植大棚里查看木耳的长势。

每天都有不少村民结伴在白沙村村道上散步。

集民宿、农家乐于一体的白沙小学客栈。

由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捐资打造的沿河村道。

一场春雨过后,漫步在梅县区水车镇白沙村的九曲栈道上,两旁湖水波光粼粼,水车轻转、白鹭翩跹,一幅悠然淡雅的山水画卷就在眼前。

“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可大了!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钱包也慢慢鼓起来了。”在村内农家乐上班的村民温妮瑜告诉记者,除了工资和土地租金收入外,家里养的鸡鸭鹅、种的青菜也有了销路。

这是水车镇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导新乡贤、新农人回乡发展新产业,带动村民共同参与,以“四新”联动助推乡村振兴。

眼下,一个个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的小乡村渐渐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逐步显现。

●文: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何苑妮

通讯员刘洪桥曾健锋何仲雄古威龙

图: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以新理念运营带旺白沙水景

摄影爱好者刘先生时常与好友一起到白沙村拍摄风景。“有山有水,这里真的太美了,而且每次来都会有新变化,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走在九曲栈道,他不停按下手中的快门,捕捉着水面上白鹭的身影。

沿着宽敞洁净的柏油村道再往里走,热闹更甚,农田里戴着草帽的农民正在料理果树,一旁的思乡亭里,男女老少歇息闲聊,乡村集市建设有序推进……

“村子美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也跟着沾了光。”在村里做了20多年生意的小卖部老板娘陈惠珍对村子的变化感触颇深。

“白沙村水资源得天独厚,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首先做足"水"文章。”水车镇党委书记涂启文介绍,2017年6月,白沙村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聘请了专业团队对山、水、田、林、路、湖进行高标准总体规划,整合白沙的山水、人文、民俗和资源,通过实施主村道改造升级、民居外立面提升、“美丽庭院”创建等工程,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建设,打造九曲长廊、湿地公园、荷塘月色、悟心荷风栈道、滨湖休闲绿道等景观,融青山、活绿水,织就锦绣风光。

政府搭台,乡贤、村民“合唱”美丽乡村建设大戏。

同年,水车镇白沙村乡贤钟伟平、钟志平兄弟响应家乡号召,回乡投资支持家乡发展建设。首期便投入近1300万元,建设思乡亭、乡村广场、乡村大舞台、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流转租赁450亩土地发展特色种养业,打造观光采摘农业综合体,并配套建设民宿客栈、农家乐、乡村集市等,发展乡村旅游。

“公司投资400万元,在白沙小学旧址打造了这座白沙小学客栈,并保留了其原有风格,将每个房间按年级、班级命名。”梅州平业三农养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钟利丽指着眼前崭新的客栈说,目前客栈共有客房6间,还配套建设了农家乐。“客栈的服务人员均由白沙村村民担任,农家乐的食材也来自本村,保证了绿色健康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村民邹琚、温妮瑜夫妇是客栈最早的一批员工,此前妻子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小孩,丈夫则在城里打工,早出晚归。“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得也比以前多,还可以照顾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温妮瑜说,除了工资以外,每年还有1000多元的土地租金收入,家里养的鸡鸭鹅、种的青菜也有了销路。

在此基础上,企业还投入350万元在村内建设打造乡村集市,搭建各类农产品销售平台。“乡村集市建成后,将给予村民一年免租金的优惠,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参与热情。”钟利丽介绍,下一步企业还将继续追加2000万元投资,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发展集观光、休闲、体验、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项目预计将于2021年完成打造。

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乡村要发展,正是要通过带富村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如今,在白沙村,像温妮瑜夫妇这样拥有“多重收入”的村民不在少数,就业难题解决了,腰包渐渐鼓起来了,参与热情自然也高了,乡村振兴热潮不断地涌动。

以新产业开路助推脱贫致富

晌午时分,刚刚结束了半天的劳作,今年54岁的贫困户廖耀元正坐在家中喝茶小憩。没过多久,他又放下茶杯,来到了屋前的种植大棚查看木耳长势。“他总是这样坐不住,很勤快。”驻鹅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冬艳对记者说。

多年前,廖耀元的妻子不幸查出心脏疾病,需要更换心脏瓣膜,一场手术花去了10多万元,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手术过后的妻子没有了劳动能力,养家糊口、照顾家人的重任都落在了廖耀元身上。“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读书,只能靠我打打零工糊口。”廖耀元说。

去年,梅县区扶贫部门和镇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引进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侨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村内建立木耳种植基地,用“631”专项资金帮助贫困户购买菌包,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李冬艳分析,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投入小回报快,二是技术门槛低,三是管理成本低,四是对劳动强度要求不高。“每个菌包至少可以采摘3次以上,同时企业还承诺保价回收木耳,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项目实施之初,不少贫困户都持观望态度,参与积极性并不高。鉴于此,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走村入户进行摸查,选取了3户条件适宜的贫困户作为种植示范户,带头推广种植。

今年2月底,廖耀元家种植的12000包木耳迎来了第二轮丰收,两次产量共计3900斤,预计增收13650元。“第一轮因为管理技术不成熟,产量只有1500斤,到了第二轮已经有2400斤了,相信以后的产量会更多。”廖耀元说,木耳的管理较为轻松,现在基本都由妻子负责,自己则继续外出务工。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内其他贫困户和村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现在村内有3户贫困户和150户村民报名参与,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人致富。”李冬艳说。

广东侨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邹爱忠告诉记者,公司还计划在村内打造一个集生态、养生、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在提升主导产业食用菌、南药养生基地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民培训学校、水上乐园、亲子活动园、百菇园、“南岭兰心”兰科种质资源库、养生体验馆、农家乐餐饮项目、鱼趣水道+科普长廊、名优果蔬采摘区、农耕文化展示体验区、游客中心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一、二期土地集约已基本完成,近日将进场施工。

以新农人领航做活生态经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新农人则是产业兴旺的引领者。具有知识、眼光、技能的“新农人”,是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的纽带,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推动农业向现代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带动了农村创新发展意识的增强。

在水车镇新湖村,头戴草帽的刘敬辉正站在梅片树下,耐心地为农户讲解种植管理技巧。“我是土生土长的新湖村人,山里的一草一木对我来说都很熟悉。”今年46岁的刘敬辉已在建材行业打拼了十余年。2年前,带着心中的情怀和农业梦,他回到家乡新湖村,开启了新生活。

隔行如隔山。刘敬辉坦言,农业前期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之所以决定投身这一行,一是看准了当前国家重视中医养生这一大环境,二是自己一直对农业比较感兴趣。“现在城区建设已经处于比较饱和的状态,但农村的土地还没有被完全利用起来。”

刘敬辉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新湖村就有种植梅片树的历史。研究显示,梅片中右旋龙脑含量高,几乎不含樟脑,是药用佳品。生活中常见药品“喉风散”的主要成分中,就含有梅片。有了这一发展基础,刘敬辉将产业方向定在中医养生。

说干就干,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刘敬辉集约了1000多亩山林,成立了梅州市金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规模种植梅片、鹰嘴桃、茶叶、金柚等作物,以中草药种植和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以旅游产业为辅助产业,围绕“中医药健康养生+田园旅游”的综合发展模式,打造中药生态养生谷。

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刘敬辉还免费向有意愿、有能力参与种植的村民发放了2000多株梅片、鹰嘴桃树苗,并聘请农技专家教授他们种植管理技巧。到了采摘季,再以市场价向村民回购达到一定标准的农产品。这样一来,村民们可以增加收入,同时也解决了基地劳动力不足的难题。

村民黄桂芳是最早受益的村民之一。2017年以前,她一直在畲江工业园打零工,收入不稳定不说,每天还要来回奔波。中药生态养生谷建成后,黄桂芳便成了这里的一名员工,负责基地农作物的日常管理。今年年初,刘敬辉将50株鹰嘴桃树苗赠送给黄桂芳,鼓励引导其种植果树。“现在工作稳定了,也慢慢掌握了种植技术,如果管理得好,一年下来还有几万元的收入。”黄桂芳对记者说。

受益的村民不只有黄桂芳一人。据统计,刘敬辉的中药生态养生谷目前已带动新湖、双湖等附近村庄约200人就业,其中还包括约15户低收入贫困户,每人每年实现增收3.6万元。

“项目进一步成熟后,我们还计划打造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提升项目附加值,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刘敬辉说,接下来,中药生态养生谷基地将继续以“中医药健康养生+田园旅游”为开发主线,致力打造集中医药健康养生、现代新型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并鼓励和引导更多有条件的村民发展中草药种植,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增收,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以新乡贤支持促进村企联动

在梅县区水车镇鹅峰村,不久前完成建设的7.7公里沿河村道格外宽敞平整,道路两旁绿化、路灯、护栏、水渠等配套建设一应俱全,过往车辆畅通自如。再往里走,三五村民正在公交站点等候83路公交车的到来。“村道拓宽了、桥梁修好了,去年8月我们村也通公交了,出行方便了许多。”村民古叔笑着说。

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水车镇党委政府不断围绕“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的思路,投入约4504万元推进医疗卫生、教育设施、道路交通等民生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百企帮百村”等举措,引导热心乡贤、企业支持家乡发展,齐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水车镇已获得热心乡贤、企业、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支持乡村振兴建设资金累计3400多万元。

在此背景下,地处梅江、国道两条乡村景观轴线、龙岗至白沙美丽乡村组团重要节点处的乡贤企业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也积极投身到水车镇乡村建设当中,对该镇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我们专门设立了"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基金",用于支持当地政府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帮扶贫困地区建设和贫困人口改善条件。”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配合梅县区梯次创建、连线连片打造全域美丽乡村,结合完善电站库区防洪堤加固及道路提升,公司还捐资投入1800多万元,对总长度7.7公里的河提路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在龙上水电站右岸,推进白沙村改造道路1500米、安和村道路400米。

“梅雁吉祥发源于梅县农村,可以说是农民的儿子,我们的经营理念也是"梅雁效益,众人得益"。所以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企业将继续聚焦精准、多渠道帮扶,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梅县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从乡贤钟伟平、钟志平兄弟回乡投资开发白沙村,到新农人刘敬辉回乡打造中药生态养生谷,再到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乡贤企业大手笔支持乡村建设。眼下,一个个村企联动的乡贤工程正在水车镇落地开花,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对话

梅县区水车镇党委书记涂启文:

乘势而上,打造“客韵水乡·康养小镇”

近年来,梅县区水车镇以新理念、新产业、新农人、新乡贤“四新”联动不断发力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来,该镇将如何立足优势,补齐短板,乘势而上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致富?带着问题,记者专访了梅县区水车镇党委书记涂启文。

南方日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您认为水车镇有哪些发展优势和机遇?

涂启文:步入新时代,按照市、区发展部署,我认为水车镇具有三大有利条件:

一是“铁公机”雏形初现,“起跑位”优势凸显。水车镇紧靠“五星争辉”广梅园核心区,既有“两带”水车健康养生产业基地又属“四组团”红色客侨文化组团。同时,梅汕高铁、梅畲快速干线即将通车,梅县机场迁建加速进行,水车镇“铁公机”兼具的立体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二是水资源得天独厚,水产业大有可为。水车镇水网密布,水质优良,拥有约1.8万亩水域,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更拥有国内稀有的绿色健康天然苏打水源,是广东省水产养殖专业镇,水产业基础好、前景广。

三是红色客侨底蕴深,文旅产业潜力大。小桑红色革命遗址、扛公王民俗,白沙美丽乡村,水车窑遗址,黄琪翔将军故居,历史文化明村——茶山古村落,水车镇“红色+”“文化+”“健康+”乡村旅游发展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南方日报:立足梅县区“一城两带四组团”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以及“四个组团”融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架构,水车镇是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推动乡村振兴?

涂启文:在梅县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围绕“强基、固本、培元、铸魂、整妆”五个方面,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客韵水乡·康养小镇”。

具体来说,一是强基础,注重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过去一年,水车镇撬动社会力量,倾力投入4500多万元,推进了医疗卫生、教育设施、道路交通等民生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二是固根本,注重脱贫攻坚兜牢民生底线;三是培元气,注重生态富民绿色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四是铸乡魂,注重构建共建共治共营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五是整妆容,注重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倾力建设梅县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连片打造“一河两岸”美丽乡村示范带,让水车“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宜居宜业宜游形态凸显。

通过强基、固本、培元、铸魂、整妆,让水车由内而外焕发生机、更加美丽。

南方日报:接下来,水车镇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为建设好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梅县·客都明珠”添砖加瓦?

涂启文:接下来,水车镇将紧扣实际,立足“一城两带四组团”区域功能布局,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全力建设“客韵水乡·康养小镇”。

首先是依托“铁公机”交通优势,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连通的立体交通互联网络,加快引进一批生物制药和文旅康养类项目,孵化生态产业“金蛋”。

其次是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富民产业。支持鼓励养殖企业开发种苗培育、垂钓休闲、体验观光、健康饮食等特色项目,加快养殖、旅游、文化、食品、康养、体验模式融合发展。

最后,以“一河两岸”为打造重点,分梯度、分类型推进全域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推进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着力在“梅南—水车”乡村精品游线路基础上打造水车“红色+”“文化+”“健康+”精品乡村游特色景观带。

新闻推荐

粤东胸痛中心联盟研讨会在梅县区举行

日前,粤东胸痛中心联盟第一季度研讨会在粤东医院举行。交流研讨会邀请了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教授夏斌、汕头大学医学院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