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中学爱国反帝的见证 《互助》:一份小报写风云
梅县学艺中学(现名梅州市学艺中学)创办于1924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五四”爱国民主运动的召唤下,梅州学子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学艺中学学生在梅州地区首先提出“打倒帝国主义的教会学校”“收回教育权”等口号,引领学生把梅县的学生运动、农民运动推向高潮。
一张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四月一日的小报《互助》见证了这段历史。
“广益学潮”
1924年春夏之交,广益中学一批进步学生以“志美美术馆”的优待券为导火线,掀起了一场“广益学潮”。当时任副校长的黄墨村,将美术馆分赠给学校的免费学习优待券,让其亲戚吴某(会计)私自给其族人去学习。学生便乘机向校方提出交涉,而当时的校长汲平如(美国人)不但不采纳学生的意见,反而诬蔑学生无理取闹,将学生代表革退,把袁卓明等十多个学生开除学籍。袁卓明等见状义愤填膺,撕掉布告,以示抗议。学校当局串通反动军警到校弹压,并怂恿校中杂役伙夫殴打驱逐学生,这样更加激发起学生的愤慨,一场震动梅县的反帝风潮随之爆发。
当时进步学生朱仰能、谢北岳、张英舜、李仁华等组织学生到东南背大东岩开会,一致决议脱离广益中学。
创办学艺中学
1924年5月6日,全校便有学生280多人毅然离开广益中学。此后,他们组织了“梅县学生互助社”,出版《互助》半月刊,向社会宣传,说明闹学潮的原因和意义,争取社会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为安顿离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学生组织者四处到南门的八角亭、下南门楼上的通俗图书社、赤岃岗徐屋、下市人境庐、桂里学校等处商借地方组织上课。当时这批学生没有床铺,没有膳费,他们就睡地板,喝粥汤,没有教师就由高年级同学教授低年级同学,虽然十分艰苦,但团结奋斗的精神始终不懈。
他们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深深博得社会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不久,互助社派出代表前往蕉岭县敦请热心教育的钟贯鲁、李度旷、张资平、郭冠雄等梅县籍人出面维持、组织、管理学校,得到他们的坚决支持,他们一致同意帮助学生创办起一所新的中学,以摆脱奴化教育教会学校的枷锁。
1924年秋,嘉属学艺中学便正式诞生了。正如老校友、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国务院民政部文史办公室主任廖经天所说:在帝国主义权势如此之大,军阀统治如此严酷的形势下,学生敢于起来反对洋人,反对教会学校,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像梅县在“广益学潮”后,靠学生自己创办出一所革命的、进步的新型学校,这样的壮举在全国是少有的,影响是很大的。当时中共中央刊物《向导》,1924年7月2日刊登的题为《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宣言》一文,就报道了“广益学潮”的情况。
学艺中学的学生们,在激烈的爱国反帝斗争中冲杀出来,他们的革命思想比较强烈,学校《互助》半月刊中的许多文章以宣传革命道理,传播进步思想为宗旨。像这张第六期的《互助》(如下图),共四个版面,主要内容有:青年人生之改造、怎样发展“梅县学生互助社”、我所希望于女学生者、梅县二楼吟、帝国主义与反基督教运动等。细看内容可知,学艺中学是一所思想进步、反帝反教会的革命学校。学艺中学的学生们还踊跃订阅中共党刊《向导》周报,从中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学生对创造社出版的《创造周报》《洪水》等刊物几乎人手一册,受创造社文学思想的影响比较普遍和深刻。
周恩来叶剑英与学艺中学
当时广益学潮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帮助国民党改组,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征讨军阀的国民革命。1925年春,国民革命军东征来梅,叶剑英任梅县县长,亲自批准征收“猪只捐”拨给学艺中学。在两次东征军胜利到达梅县后,周恩来、叶剑英等十分关心学艺中学。
1925年4月13日,周恩来在来梅的第二天,即与李之龙、周逸群等一起到学艺中学调查座谈,并亲自在学艺钟家祠召开师生代表参加的会议。
周恩来高度赞扬同学们在梅县首先举起“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旗帜的进步意识和行动,称赞学艺中学为“东江第一的中学”,还向师生征求是否可以把学艺中学改为省立学校,以解决经费问题。叶剑英和邓颖超也亲自到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和发表演说,激励师生们努力奋斗,走革命的道路,做有为的革命青年。
1925年12月,在东征军的推动和帮助下,新学生社梅县分社在八角亭成立,学艺学生李仁华等被选为委员。新学生社是共青团的外围组织。当时学艺参加新学生社的学生很踊跃。学艺中学发展了古柏、杨维玉、杨新华等人参加共产党,还发展了黄友谋、廖珍元、钟惠、廖秉庸、温德华、赖独清、陈存昌等大批学生参加共青团,1926年便建立了学艺中学的党支部和团支部。(魏金华)
新闻推荐
柚花飘香旅游节首日,周边市民纷纷带家人前来观赏。梅县区第八届柚花飘香旅游节启动。现场舞蹈表演《花开富贵》。柚花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