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品质再造和品牌重塑 兴宁“梅子绿茶”重焕生机

梅州日报 2019-03-16 11:01

梅子茶厂工人正在采茶。(钟思婷摄)

●本报记者陈思杰

特约记者钟思婷刘海阳

丘子杰

茶叶是梅州市农业产业中的一大支柱,不乏一些好品种好品牌,因产自兴宁市福兴街道梅子村而得名的梅子绿茶便是其中之一。半个多世纪来,梅子绿茶走过了从辉煌到衰落,从衰落到重生,其根本原因在于注重品质再造和品牌重塑。

上世纪60年代初,梅子村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动农民群众种植茶叶,1963年创建了村办集体企业梅子茶厂。很快,全村每家每户乃至一部分邻近村的农民群众都种植了茶叶,梅子绿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70年代中期,国家农业部为梅子茶厂颁发奖状给予表彰奖励, “梅子绿茶”从此名声大作。那时,梅子茶厂已拥有80亩的茶园,后期兴宁市又免费或低价提供茶苗给当地农民群众种植,全村茶园总面积超过了300亩,达到了最高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农民群众为追求产量,采茶时不断出现“连枝带叶”的情况,梅子茶厂也为了追求产量和速度开始粗糙制作。“梅子茶”声誉受到严重影响,以致由消费者创造的“梅子茶——梗半”歇后语远近流传。在兴宁话中“梗” 与“减”同音,这一带有嘲讽意思的歇后语形象地表达了其质量严重下滑的情况。梅子茶从此销量下滑,群众种植管理的积极性也到了“减半”的地步,大量茶园失管荒芜。到了90年代中期,梅子茶厂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茶园面积萎缩至35亩,无奈之下也只能以茶叶抵兑工人工资。

王伟浩从1977年开始就是梅子茶厂的工人,他见证了茶厂从辉煌跌入低谷的历史。眼看茶厂每况愈下,他心里十分难受,但凭着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茶厂的热爱,他坚信能把茶厂救过来。1995年,在质疑声中,王伟浩承包下了梅子茶厂。他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注重的不再是价钱而是品质,茶厂一直坚持的“头轮养二轮采”春茶采摘原则已经不适时宜。虽然开春时第一茬茶叶的品质比第二茬更高,但这种方式是在第一茬尽量少采摘,以便在第二茬时有更高产量,是一种追求数量而不注重品质的做法。于是王伟浩决定实施“头轮采二轮养”策略,并带动农民群众在管理茶苗时坚持使用家肥,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进一步提高了茶叶品质。他向村民收购时,对于不按茶厂的标准种植管理和采摘的茶叶,一律拒绝加工和收购。在此基础上,每年均有省、梅州、潮州、兴宁各级各地专家亲自到茶园采摘茶青进行检测,年年各项指标都十分优良。

经过多年努力,“梅子绿茶”品牌一步一步得到重塑,2015年获得了“梅州特色茶”的荣誉。农民群众的管茶积极性逐步恢复,目前全村900多户3000多人,有360多户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全村农民群众分散的茶田合计100多亩,梅子茶厂有35亩茶园。全村茶叶平均亩产200市斤干茶,平均价格达到了每市斤120元。

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茶采摘季,“梅子绿茶”已经是一片生机勃勃,梅子茶厂也已经着手了“头采”。 为进一步做大“梅子绿茶”,梅子村委和梅子茶厂将动员该村农民群众把茶田重新“管”起来,让“梅子绿茶”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宝”。据王伟浩介绍,梅子村现有已经失管但有条件通过改良补种、除草修剪重新管理起来的茶园约有150亩,目前村委和茶厂正在与农民群众沟通协调,寻找老茶园焕发新生机的模式。

新闻推荐

对省定贫困村巡察“回头看”

本报讯日前,兴宁市委巡察工作小组召开该市对省定贫困村开展巡察“回头看”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此次巡察时间为3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