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艺术大师林风眠: 一生颠沛流离 仍不时回忆如诗故乡 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出生并生长在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
1950年林风眠在杭州玉泉寓所。
林风眠作品《仕女》。
林风眠作品《鹭汀图》。
“我独无才作画师,灯残墨尽夜眠迟。青山雾里花迷径,秋树红染水一池。犹忆青丝魂已断,谁知白发梦难期。山村溪水应如旧,片片浮云处处诗。”晚年,林风眠曾写过一首诗《自嘲》,描述自己身处略显苍茫的处境,诗的最后他回忆起家乡,他说那里是浮云遍布、如诗如画的美丽地方。
林风眠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也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苍凉孤独却又如星光璀璨,他留下了许多惊世画作,培养了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席德进、苏天赐等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半壁江山的学生,却一度在艺术和生活上遭受排挤。
童年的经历始终萦绕着他,表现在他的画作和诗文里。林风眠出生生长在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虽在19岁离家西行留学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但林风眠对家乡始终拥有着深深的惦念之情,他生前曾多次写怀念故乡的文章。而今梅州意欲打造林风眠纪念公园、艺术中心,彰显他的成就,阐述他对中国美术界的贡献。
●梅江宣
故乡和童年在心中留下深深烙印
驱车来到西阳镇阁公岭村,四周群山环绕,一座与周围民居略为不同,显得格外“特立独行”的清代四合院式附筑一横屋客家传统民居出现眼前。屋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后“枕”着连绵的山头。这座建筑名为“敦裕居”,为林风眠的故居。
走进敦裕居,里面挂着林风眠的画作,其中一堵墙上展示了他1989年在香港的自述。“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强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希望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
1900年秋天,一个皎洁的夜晚,林风眠出生在敦裕居里,当夜有流星划过天空。5岁开始读私塾时,私塾先生拿着经书对孩子的爷爷林维仁说:“这孩子八字占得好,出生时流星划过……”爷爷和族亲同意了私塾先生给孩子起的“凤鸣”这个名字。出国留学后,他曾先后用过风鸣、风眠、蜂鸣作笔名,在1924年时,最后定名为林风眠。
林维仁是一名石匠师傅,林风眠的文章《回忆与怀念》中提到,他的祖父林维仁是个倔强、勤劳的山村石匠艺人,无论四季阴晴,都是光着脚板,对他疼爱有加,从小就教诲他“脚下磨出功夫来,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
他的父亲林雨农(又名伯恩)继承父业,同时也是一名画师。在父亲的要求下,6岁时林风眠开始学作画,父亲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让他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他6岁时还发生了一件影响他终身的事情。林风眠的义女及关门弟子冯叶在《回忆我的义父林风眠》中说到,林风眠的母亲当时跟了一位临时到村里来染布的青工逃走,被族人抓回来后,在她的身上淋了一桶汽油。林风眠当时被关在屋里,他在家里找到一把刀,想要冲出去救母亲,被族人阻止并抱回家。
后来,族人商量着把他的母亲卖了,从此他与母亲天各一方。林风眠留学回国后曾经派人找过母亲,得知母亲在几经转卖,最后在尼姑庵当佣人去世了。
林风眠8岁时进入旧制的立本小学,开始学习古书,边学习边画画。一年之后,他画了一幅神奇的中堂《松鹤图》,栩栩如生的仙鹤引起全村人的惊诧,并被一位富商买走,这便是他生平卖出的第一幅画。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考取梅州中学,他与同学组织了“探骊诗社”,在此他认识了李金发、林文铮,还有诗友叶剑英。
关于林风眠中学时学习绘画的轶事流传很多。著名画家梁伯聪的三儿子梁挺生所著《六十年烟云》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梁伯聪在课堂上展示了林风眠的国画习作,问学生们应该给多少分。同学们说应给满分100分,梁伯聪说不可以。然后,他接着说:“这100分知识给他完美的绘画,可是他画中所表露的艺术潜质,已超越他的学历。那就是说,他的画是超水准的,应得120分,这是破天荒给的分。”
1919年,林风眠在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告诉他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于是他们决定一同前往。当年12月,他登上了远赴法国的邮轮,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游学经历,并从此再未回过家乡。
在林风眠的画作中,家乡与母亲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他的许多画里对村庄的描绘,多是白墙灰瓦,屋前池塘流水,屋后青山翠竹,天上朵朵白云,都与他的故乡十分相似。他曾说:“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
同时,林风眠在一生中多次出现“救母”主题的画作,如《白蛇传》《宝莲灯》等,此外,他还有许多以“仕女”图为主的女性画作,画中女子拥有曼妙的身姿,美好的面孔。
颠沛流离的一生
造就他中西合璧的艺术思想
来到法国后,他用3个月时间学习法文,并考取了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并大受赏识。随后院长将他介绍到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得以进入柯尔蒙(Cormon)的工作室学习。
当时,巴黎聚集着各大美术艺术名师。马蒂斯、莫奈、毕加索等都在巴黎,林风眠得以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
在法国学习了4年之后,1923年,林风眠开始游学德国。于1年后与留法同学共同组织了“霍普斯会”,正式打出融合中西艺术的旗帜。同年5月,林风眠以42幅作品参加在斯特拉斯堡举办的“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当时正旅居法国的蔡元培作为嘉宾出席,他被林风眠的作品《摸索》深深吸引。蔡元培赞叹作者是艺术天才,几次和夫人去林风眠的住所看望他。
那时的林风眠在艺术上初露锋芒,但没过多久,他的德国妻子罗达就在分娩时染上疾病,与婴儿一同夭折。1926年1月,深受妻子逝世打击的林风眠选择回国。船刚在上海抵港,就看见岸上大红条幅写着:欢迎林校长回国。那时林风眠并不知道,蔡元培已经保荐他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就这样,年仅26岁的林风眠到达北平并当了校长兼教授。
上任伊始,他就增设音乐、戏剧和雕塑系,并大力重建新的教学团队,欢迎郁达夫、黄怀英、萧友梅、周作人、谢冰心等一批当年文艺界知名人士来校任教或兼课,校内教学面貌一新。刘开渠、李苦禅、雷圭元、冼星海等就是该校这一时期学生中的明星。在此期间,他还组织了“北京艺术大会”。
担任校长仅1年,1927年9月,迫于时局,林风眠辞职南下,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筹办国立艺术学院(即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林风眠执掌艺专教印近十年。也正是在这“黄金十年”,杭州艺专成为了中国新派艺术家的摇篮,被当时的学生誉为“巴黎美术学院分院”。正是在这期间,杭州艺专走出了赵无极、朱德群、艾青、李可染、吴冠中、罗工柳、彦涵等一批后来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
执教期间,林风眠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他中西融合的艺术思维逐步成熟。林风眠在1927年发表的文章《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中提出:“西方艺术上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认为中西艺术是互补关系,西方艺术重视客观表现,东方艺术重视主观形式的构成。而现在正是东西方艺术取长补短的时机。
但他的思想在当时并不为主流所接受。抗战胜利后,林风眠被复聘为教授,国立杭州艺专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有领导在大会上讲话:文艺复兴滚出去。他中西融合的艺术形式不被理解、不合时宜,其人其艺从被边缘到被批判。
1952年,林风眠请辞返回了上海家中,远离了艺术教育。1966年,“文革”开始,林风眠入狱四年,后又被批为“黑画家”,并亲手销毁自己的大量作品。1977年后,林风眠移居香港,期间曾多次于中国北京、上海、台北,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地举办展览,蜚声中外。
梅州欲建林风眠艺术中心
纪念他的成就
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人生百态》《噩梦》系列是他的绝笔。这些画面大多是黑灰色的主色调,但又点缀着一些充满生机的亮丽颜色,给人以人生困难却不绝希望之感。
1991年8月12日,林风眠因为心脏病去世了。他的人生就像波澜壮阔的海面一样跌宕起伏,最终,都归于平静。但他的故事、他的画作依旧流传于世,他的人生得到了很多后人的关注和研究。
林勇军是梅州市百姓宣讲团成员、梅州市林风眠研究会会员。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勇军得知林风眠其人,并知道他的故乡在梅州梅江区西阳镇,便开始了对林风眠的研究。“因为非艺术界人士,作为一个梅州人,都不知道原来梅州曾走出过一个如此杰出的人士。在与诸多领域交流后,发现在梅州对林风眠其人其事了解的人不多,所以下决心做林风眠研究。”
3年来,林勇军走访了诸多与林风眠息息相关的地点、人物,并获知林风眠先生埋葬的地点,每年前去祭拜。他获得的资料形成了大量的文字,曾书写过多篇林风眠研究文章。“不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才发现林风眠先生的伟大,而正是因为他的伟大,才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做研究。”
林勇军认为,林风眠在艺术思想、艺术创造、艺术教育三方面对中国现代艺术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中西融合的艺术形式,在当时不受重视,甚至得到批判,但时间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是可行的。”而林风眠的画作独具个人特色,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绘画表达方式,吸引后来人争相模仿。同时,在他的艺术教育中,曾带出过诸多享誉国内外的学生,曾有人评价他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认为他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
国内外的艺术大师们也给予了林风眠高度评价。巴黎赛尔努西博物馆馆长瓦迪默·埃利塞夫认为林风眠是“唯一的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之画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林风眠是一卷书,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认为林风眠把中西艺术的交融称为“调和”,即取两者加以协调,与无选择的“拿来主义”不同,与徐悲鸿“西方之佳者取之”也有别。
而今,林风眠逝世近28年,梅州家乡人民对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深入。林风眠故居被重修并对外开放,以他名字命名的“梅江区风眠小学”也在去年建好开学,家乡人民以各种形式怀念着他,而梅州市委市政府及梅江区委区政府也以各种形式,擦亮“林风眠”名片,打响“文化之乡”品牌。
3月6日,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市长张爱军带队到梅江区西阳镇调研林风眠故居和风眠书屋,深入了解林风眠生平简历及其艺术贡献,要求有关部门要大力弘扬宣传大师艺术精神,进一步提升改造大师故居。
随后,张爱军率队到中国美术学院联系工作,就林风眠故居活化利用、地方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乡村振兴等方面,与该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等进行深入沟通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张爱军表示,2020年是林风眠先生诞辰120周年,梅州将加大林风眠故居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力度,规划建设林风眠纪念公园、艺术中心,希望中国美术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把林风眠故居打造成特色鲜明、艺术气息浓厚的文化旅游景点。
林风眠纪念公园、艺术中心等的建设正在积极筹划中,等待不久后的将来正式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林风眠,了解他的艺术思想、艺术成就,以及培育他的家乡。
■他言
媒体及他人对林风眠的评价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院校掌门人。
——央视《百年巨匠·林风眠》
与徐悲鸿一样,林风眠同是中国近代美术史的一代巨匠。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人。
——凤凰卫视《大师范儿·民国那些校长》
无论“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
——吴冠中(著名画家、林风眠学生)
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
——迈克尔·苏利文(英国著名学者、牛津大学研究中国近代绘画专家)
他是一卷书,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林风眠把中西艺术的交融称为“调和”,即取两者加以协调,与无选择的“拿来主义”不同,与徐悲鸿“西方之佳者取之”也有别。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林风眠是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现代绘画的一代宗师。
——朱朴(林风眠研究专家)
■名言
林风眠的名言名句
1.艺术,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剂者!
2.我是睁着眼睛在做梦,我的画确是一些梦境。
3.依照艺术家的说法,一切社会问题,应该都是感情的问题。
4.艺术是创造的冲动,而决不是被限制的;艺术是革新的,原始时代附属于宗教之中,后来脱离宗教而变为某种社会的娱乐品。
5.艺术是什么?这个答案,我们再不能从复杂的哲学的美学上去寻求一种不定的定义(请参阅各种美学书)。我以为要解答这种问题,应从两方面观察:一方面寻求艺术之原始,而说明艺术之由来;一方面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而说明其全体。
6.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热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在颤动。当然,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
新闻推荐
志愿者现场为社区居民义务维修电器。茂名晚报记者吴祖光通讯员唐浩铭摄茂名晚报讯记者吴祖光通讯员黄丽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