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通衢览古今 跨越千年述传奇 梅州平远县博物馆现有藏品1280件,涵盖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文物

南方日报 2019-03-13 06:40

坐落在程旼公园的平远县博物馆。

平远大柘镇发掘出的商周时期印纹敞口陶罐。

1989年在平远河头镇出土的商周时期褐釉敞口陶尊。

平远仁居镇发掘出的铁质四叶尾炸弹。

平远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磨制石器。

“广东古八贤”之一程旼的雕像。

3月春雨连绵,坐落在程旼公园的平远县博物馆显得有些冷清,一边是整齐排放的各式石器、陶片,另一边则是“广东古八贤之一”程旼的雕像。透过博物馆内陈设的历代文物,平远的历史文化积淀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仿佛在述说着悠悠岁月与沧桑变迁。

在平远县博物馆“远古文明客家先贤”“三省通衢人文秀里”“古寨林立固守家园”“红色土地绿色崛起”等4个展厅,丰富多彩的藏品充满地方特色。唐代的水车窑、宋代的瓷魂瓶、元代的官印、明代的龙窑、清代的石碑、民国时期的信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平远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客家风情。

千年平远、步履匆匆。“平远县博物馆现有藏品1280件,从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的文物都有。”平远县博物馆馆长蓝开耿说,其中最珍贵的为2件国家二级文物,分别是发现于平远县中行镇、仁居镇的元代管军千户印和汉代铜锅。

脐橙树下出土元代铜印

上刻文字为“军用密码”

2000年,在粤赣两省交界处的平远县中行镇黄坑村,一名种植脐橙的村民在偶然的机会下,在自家农田里挖出了一块布满黑色锈迹的青铜方印。印背面右侧刻有“管军千户印”五字,左侧刻有“至元十五年七月行中书省造”二行小字,印面为阳刻八思巴文“管军千户印”五字。

这枚形状古怪的“铜疙瘩”上的字村民并不认识,但隐约觉得是个有价值的老物件,“宝贝”出土的消息不胫而走。后来这块青铜方印辗转村民、派出所、文化站多处,最终收藏于平远县博物馆。

“在文物普查时,经相关专家鉴定,这是一枚元代早期的铜印,铜印的文字是八思巴文字,是一位元代军官的印章。”蓝开耿说。

据相关专家介绍,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根据藏文(梵文字母体系)创制的蒙古文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在元代,国家培养专门人才学习该文字,使得八思巴文成为贵族文字。皇帝派遣只懂得八思巴文而不懂蒙古语的汉族官吏,到军营传达情报。此时,八思巴文就发挥了密码的作用,汉族官吏不懂得蒙古语,不了解自己带来的圣旨真正含义,而蒙古族将帅却能安全准确地收到情报。八思巴文在元代流行,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人社会的文明进程。随着元朝灭亡,八思巴文被逐渐废弃。

“八思巴文印章在全国出土都很少见,因此平远出土的这枚铜印文物价值极高,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是平远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蓝开耿说,这枚八思巴文铜印对研究元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平远的历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而在距中行镇黄坑村约30公里的仁居镇井下村,同样是村民偶然发现,一口铜锅重现世间。

1982年夏季的一个雨天,经雨水冲刷,村民丘伯自家轴承厂的屋后发生泥土塌方,一口铜锅裸露在他面前。丘伯认为该锅极有可能是古文物,主动上报县文化站,这口铜锅得到妥善保存,现收藏于平远县博物馆库房。“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口西汉时期的铜锅并很快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蓝开耿说。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平远石正镇、大柘镇、长田镇、河头镇等镇的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石器及炭化水稻,最早的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现均收藏于平远县博物馆。“考古表明,平远历史悠久,最早的古代文明表现出百越文化特色。”蓝开耿说。

学宫遗址现“下马碑”

彰显崇文重教之风

“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在平远县博物馆,解说员指着墙上挂着的四扇镂空雕刻的屏风介绍道。四扇屏风,代表了一段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岁月。

直至今天,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文化精神一直在梅州这片土地上薪火传承。这不得不说起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属名贤之一程旼,其为客家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梅州成为客家的人文渊薮。平远也因此享有“世界客都文化始祖地、世界客都第一村”等美誉。

1600多年前,当程旼为避战乱带着自己的族人从中原辗转来到平远坝头官窝里定居扎根时,这里还是未开化之地,程旼“化行俗美”“和邻睦族”“信义著于乡里”,促进了粤东北山区的农耕与文明开化。

自程旼在当地开设私学,办起免费学堂,教化乡民后,客家地区学子逐渐树立了耕读为业的思想,儒学“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观念盛行,社会风气也有了明显的改观。程旼首开崇文重教之风,使后世程乡等客家地区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客家文化风采,进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之乡。

不仅如此,程旼还把中原先进的农耕用具和耕作技术带来了梅州。“畲民鲤花随地丢,程家收些放田坵。等到禾熟鱼也大,水田种出好菜蔬。”这首竹枝词道出程旼创新农业技术的典故。

在平远老县城仁居圩原平远学宫(孔庙)遗址,多年前便发现了一块碑长140厘米、宽60厘米的清代石碑,内容为“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如今已收藏于平远县博物馆内。“这块石碑是昔日皇家设立的谕令碑,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都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蓝开耿说。

在程旼“信义著于乡里”“以德化人”的影响下,不光是程氏后人,平远县乃至梅州市,自古就是文化鼎盛之地。客家地区名人辈出,走出了宋湘、黄遵宪、丘逢甲等名人。

科举年代,平远县共出了进士6人、举人73人、贡生200余人。近现代史上,平远更是人文荟萃,涌现了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硝烟散尽精神存

平远儿女铸英魂

“拥护苏维埃政府政权到底平远总工会”“反对法国帝国主义压迫安南革命红军第四军”……平远县仁居老东门街谢屋里,经历了岁月冲刷的红军标语清晰可见,分布在中厅及上天井南北厅墙壁批荡层上,合计46条。

在平远县博物馆二楼的红色土地展厅内,同样展出不少红军标语。“这些标语都是一比一的实物,在一些难以保存的旧房屋,我们工作人员就会通过把原标语整块分割下来,加以保存,作为展示平远县红色文化的重要物件。”蓝开耿介绍说,平远县是原中央苏区县,其红色印记遍布各乡镇。

说到平远县的红色历史,就不得不提红四军三进平远。1929年10月31日傍晚,红四军首进平远。在攻打梅县失利后,朱德、陈毅、朱云卿率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主力撤离梅县,实行战略转移。“平远地处三省通衢,地理位置在当时来说是很重要的。”蓝开耿说,11月1日,三个纵队陆续转移抵达平远县石正圩。当天中午,朱德军长到石正中学看望师生,并作“要为革命读书,读书不忘革命”的演讲报告。

“1929年11月13日,1930年5月14日至31日,红四军分别再次进入平远。每到一处,红四军都广泛开展政治宣传工作,张贴红四军司令部布告,书写和散发红军传单标语,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随着讲解员的讲解,红四军当年在平远县活动的场景不断重现。

如今,平远县境内仍保留着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部、红四军第一纵队军需处等旧址。红四军三进平远,得到休养生息和壮大,进一步推动革命的发展。

“丈夫许国,不必相送……”2017年9月22日,根据淞沪会战中壮烈殉国的抗日英烈姚子青将军事迹改编的电影《捍卫者》在全国上映,姚子青的名字再次映入人们的眼帘。

作为平远籍的抗日英烈,姚子青死守宝山城,与日寇血战直至殉国,体现了家国情怀。不完全统计,自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平远籍黄梅兴、姚子青等一大批优秀客家儿女先后为国家英勇牺牲,做出贡献。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平远籍黄梅兴、姚子青、姚中英三人入选。

烽火岁月已远离。平远县博物馆的二楼展厅内,姚子青、姚中英二人的革命烈士证书,姚子青1930年任上尉连长时的委任状、1933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证书、1937年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派人抚恤姚子青夫人的信笺、1945年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慰问姚子青家属的专函,静静躺在那里,向后人展示了平远儿女的革命精神。

■相关

著名侨领、“锡矿大王”姚德胜:

清朝皇帝赐予“乐善好施”牌匾

在平远县博物馆,一块姚德胜“乐善好施”牌匾遗址建筑构件引起记者的兴趣。这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1900年,平远大旱,回到国内的姚德胜组织各界人士赈灾,获得极大好评。他的义举被上报后,光绪皇帝赐给他“乐善好施”的牌匾。

姚德胜何许人也?近代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慈善家、兴学育才倡导者,梅州八贤之一。20世纪初的马来西亚客家人群体中流传着一句话:“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福建人占埠。”可见客家人在当年下南洋、开辟海外时的创业和开拓精神。姚德胜,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1859年生于平远县大柘镇高甸村的姚德胜,幼年家贫的他19岁便跟随同乡的“水客”下南洋,去马来西亚谋生。当过矿工,做过小贩,最终成为蜚声中外的“锡矿大王”。

1904年,怡保火灾,建筑焚毁过半,他斥巨资新建街市,英皇授予他“和平爵士”称号。

1905年他又为怡保市建了一座剧院,马来西亚国王以鸣礼炮19响的礼仪接见他。

姚德胜关心祖国慈善、建设事业。清光绪年间黄河决口,他捐资娠济灾民,光绪帝封他为“资政大夫”。

他捐巨资支持辛亥革命,孙中山为他颁发“一等嘉禾勋章”。

1910年姚德胜回乡定居后,锐意建设家乡,投资创办纺织厂,开客家地区于农村发展现代工业之先河。姚德胜不遗余力赞助家乡社会公益事业,在羊子甸创设芝兰小学,还为平远中学、梅县东山中学、蕉岭县立中学、大柘景清小学等学校捐资兴学。

英皇、马来西亚国王、光绪皇帝和孙中山的数重嘉奖,令他成为了海外华侨中的一位传奇人物。平远有一首五句板民谣歌颂他:“平远算来十五乡,乡乡唔当大柘乡,大柘有个姚德胜,声名飞过七洲洋。”

根据其后人说法,姚德胜在南洋发家后,1895年回乡建造了传统客家围龙建筑“资政第”,并在中厅横屏原设圣旨牌匾,门框、天井沿及各檐阶等用花岗石打造,做工精致。2014年1月,姚德胜旧居“资政第”被认定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解密

民国“四大银行”金库

因抗日所需,1944年国民政府在平远仁居秘密兴建金库,1945年1月至9月,广东国民政府播迁平远,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金库迁至平远仁居。2010年5月该金库被公布为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金库建于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旧址坐东北向西南,进深20.7米,面阔17.1米,占地约350平方米,共3厅13间。中西合璧式三层小楼,平面为长方形,屋顶及内部梁架采用中国传统结构式样,外观呈欧式风格。正面门、二三层及西北面一三层窗户均为拱券形。

内部上下层之间有木制楼梯连通,梯外侧有栏杆。金库西北面为仁居河,一至三层为大厅;东南面一层前端为金库保卫室,稍间为沙间,次间为金库木碳层。二层是金库,三层设房间。首层有二个大门可供出入,分别通往大厅和保卫室。金库墙体分内外三层,墙体厚度近0.7米,内一道为钢筋混凝土建造,中间夹沙,外一道则由实心砖土打造。铁门厚35厘米,第三层正面置露天阳台、西北面设阳台,供卫兵瞭望警戒。背水而立、固若金汤的库房,使金库戒备滴水不漏。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四大银行金库由中国人民银行平远支行接管,因业务需要,1950年在原址左侧扩建二层混凝土结构的综合办公楼。新中国成立后至1979年,政府在金库大楼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平远支行。1979年至2000年为中国农业银行平远支行仁居营业所。2002年8月,该楼由平远旅游局购得,供人们参观。

民国“四大银行”金库对研究抗日战争、金融发展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马吉池摄影:袁群华

新闻推荐

平远司法局开展法律援助专项活动

本报讯近日,平远县司法局组织普法办、法律援助处工作人员及律师在该县工业园区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