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乡村振兴新力量 彩绘“客都明珠”新画卷 梅县区激发好乡贤、新农人、老党员内生动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南方日报 2019-03-13 06:40

午后,村民在松林村文体公园的绿道上散步。叶劲松摄

新农人严志刚正在向贫困户传授农技知识。曾健锋摄

南口镇仙湖村古色古香的公交站亭。

张朝君摄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雨后清晨,步入梅县区桃尧镇松林村,踩着石砖村道,漫步在清澈的松源河边,尤觉空气清新。一旁由乡贤捐资新建的文体公园内,村民们或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或沿着足球场慢跑晨练。

“政府主导、乡贤捐资、党员带头,我们村民自然主动支持参与,大家合力建设好我们的美丽家园。”对于村庄的变化,村民张姨感触颇深。

这种干群一心、多方合力的景象正在梅县区越来越多的乡村上演,乡村振兴“乘数效应”日益凸显。近年来,梅县区多措并举,不断引导好乡贤、新农人、老党员参与到乡村振兴当中。他们带着资金、技术、经验回到家乡,改变着一个个村庄的面貌,给小农户带来奔康致富的希望,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好乡贤

“多方携手”

掀起乡村建设“美丽旋风”

“加油!加油!”走进梅县区桃尧镇松林村村口,便听到不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加油呐喊声。原来,村民们正在新建成的文体公园里进行着一场篮球友谊赛,球员和观众热情高涨。“场地好,打球打得有劲儿!”村民张仕宁说。

“这个文体公园,是由松林村乡贤张胜杰先生出资160万元建成的。”桃尧镇党委副书记廖敏雄告诉记者,张先生去年国庆回乡,在惊讶于村子短期内的巨大变化之余,也感受到了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心和干劲。他当即决定捐资助力家乡建设,于是便有了这座崭新的公园。

文体公园的建成,不仅为附近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新去处,也为松林希望小学的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体育教学场地。“现在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自己也应当出一份力。”张胜杰说。

乡村建设最需要什么?一是资金,二是带头人,三是村民的支持和参与。

为了发动乡贤支持、参与乡村振兴,桃尧镇一方面苦练“内功”,做好各项工作提升群众获得感。同时,镇村干部从上到下当好“宣传员”,上门拜访,座谈交流,积极发动有能力、有财力的乡贤支持家乡建设。

去年11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席梁亮胜和古尔夫伉俪携老知青回到了50年前下乡插队的桃尧镇“省亲”。“看到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发生了巨大变化,梁亮胜先生对桃尧镇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决定一次性捐赠1300万元助力桃尧美丽乡村建设。”廖敏雄说,目前捐赠资金已落实规划项目,并进行立项,将用于桃尧镇桃溪村和螺江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眼下,通过积极引导外出乡贤回乡参与建设,桃尧镇一举解决了资金和带头人两个问题,掀起了一股乡村建设“美丽旋风”。在这股“旋风”的带动下,第三个问题也迎刃而解——村民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逐渐高涨起来了。

“乡贤慷慨解囊,党员干部带头捐地,我们也不能落后。说到底我们才是村子的主人,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文体公园建设过程中,村民张斯株让出了家中的十多株柚树,并成为了松林村文体公园筹委会的一员,负责公园的绿化工作。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要想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除了搞好基础设施,更要发展经济。去年,通过桃尧乡贤、北京卢汝昌中医研究院院长卢汝昌的牵线搭桥,该镇成功引进了广东绿丰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开办金柚产业园,打造一条集科学培育、种植、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为桃尧镇金柚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卢院长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桃尧本地人。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他发现我的公司业务和他家乡桃尧的金柚产业很吻合,于是鼓励我到他的家乡投资。”公司法人代表张建国说,卢汝昌还亲自陪他到桃尧进行考察,并协助他咨询各项事宜,这才在短时间内顺利将投资项目落实好。

乡贤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桃尧镇党委政府也主动作为、因势利导,在今年春节期间,举行了乡情通报会,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良好成果展示给广大乡贤,得到了乡贤们的一致“点赞”。同时,乡贤们还建议成立桃尧镇商会,进一步实现“组团”发展,更好地为家乡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从政府“单兵作战”,到政府、党员干部、乡贤、村民的“多方携手”,这样的景象正在越来越多的乡村上演。数据显示,近两年梅县区共收到社会各界支持家乡美丽乡村建设捐款2.28亿元。梅县区正逐步探索出一条由政府主导、乡贤带头、村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新路。

新农人

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

在传统农业大区梅县区,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他们用勤劳和汗水深耕“农业蓝海”,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思路,他们便是“新农人”。

皮肤黝黑,头戴草帽,身穿迷彩服,脚踩水鞋,一身干农活的“标配”……在南口镇车陂村,来自江西吉安的严志刚正在果园内忙碌着,选芽、选花、除草,每个动作利落娴熟,一丝不苟。这样朴实的形象,让人很难将他与一个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联系起来。

六年前,大学毕业的他跑到深圳,结合自己的专业,干起了销售、采购的工作。然而,雄心勃勃的他,心里却一直有个农业梦尚未实现。2014年,已经在社会上闯荡两年的严志刚决定辞职,趁着年轻,圆自己的梦。

“我从小就在果园里长大,家里人也几乎是干农业的,对这块比较熟悉,也一直都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果园。”严志刚说,带着这份“情怀”,他决定开辟自己的果园,种植葡萄和无花果。在选址过程中,严志刚跑遍了珠三角的大小城市,但因为土地成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始终没有找到一块合适的土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严志刚来到了梅州,经过一番考察,他看中了这块位于南口镇车陂村环山的田地。“梅州生态优势突出,气候、土壤和水源都非常适宜种植水果。”就这样,严志刚扎根梅县,从大学生变为了新农人。

选种、搭棚、育苗、管理……两年后的夏天,严志刚100多亩的果园里挂满了葡萄、无花果,迎来了采摘季。虽然园区刚开放不久,但已有不少游客听到消息,忍不住过来尝尝鲜了。除了入园采摘这种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严志刚还充分利用自己熟悉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开拓农产品的电商销售渠道。至2018年,果园的年产值已达到了220万元。

“虽然有家人的帮助,但还是忙不过来。”严志刚说,果园还聘请了当地的10多名贫困户做帮工,并手把手教授他们管理技巧。今年56岁的贫困户刘秋兰便是其中一个。

“从2015年开始,我就在这里干活了,现在一天能挣100元。”刘秋兰告诉记者,多年前她的丈夫患上了癌症,一直卧病在床,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她的身上。“来了就有活干,一年下来能挣一两万元,最重要的是离家近,还能照顾家人。”

2018年,位于果园旁边的南源世第姓氏主题文化园正式开放,“文旅+农旅”的新模式也为严志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为了进一步拉长采摘周期,提升客户观光休闲体验,严志刚决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原有种植基础上,投入40多万元增种火龙果、百香果、西瓜等品种。“从6月到次年2月,我们果园都有不同品种的水果可以供游客采摘,今年产值预计将达到260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传统的农业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重新唤起生气,传统的农业经营组织需要注入新的现代要素才能焕发出新的力量,传统的乡村需要加入新的生力军才能再度呈现出勃勃生机。

作为农业大区的梅县,近年来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引导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一股强大的动力。数据显示,梅县区已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254人,2018年共举办农民科技培训90多场,培训农民约7500人次。

老党员

退休不褪色

勾勒乡村“别样红”

惊蛰已过,春雨连绵。步入梅县区南口镇仙湖村,村道旁一座古色古香的公交候车亭格外显眼,村里的男女老少正在此等候着公交车的到来。记者发现,候车亭两边的柱子上刻有几个大字:恩祖德传承孝行,念桑梓灵山秀水。

“我们这里是梅县区最早一批通公交的村子,但苦于没有候车亭,遇上刮风下雨很不方便。”仙湖村党支部书记张朝君告诉记者,去年4月,叶老师捐资9万多元建成了这座候车亭,才让候车的村民告别了风吹日晒。

张朝君口中的叶老师,便是该村的老党员、86岁的南口中学退休教师叶福泉。张朝君说,叶老师退休以后便一直热心村子的各项事业:担任村老人会会长,带头筹资15万元重建老人活动中心;动员子女筹资成立老人基金会,每年为村内8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带头筹资修建村道、安装新路灯……“村里只要搞建设,他总是第一个带头捐款,还发动子女一起捐。”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才叫党员,我是1959年入党的,今年已是第60个年头了。”叶福泉告诉记者,自己也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现在条件好了,也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家乡。

老党员热心参与乡村建设,仙湖村并不是孤例。2月27日,梅县区梅西镇罗墩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附近的村民如“赴圩”般集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期盼已久的宪方桥正式落成通车。

“这座惠及罗墩村上围及宜塘村下村2000多人的大桥,是由大坪镇乡贤、老党员曾宪方先生捐资105万元重新修建而成的。”罗墩村党支部书记凌远万告诉记者,这座桥是村民们赴圩、生产的要道,此前老桥的桥面已经破旧不堪,出现了不少裂缝,而且桥面只有2米宽,大型车辆根本进不来,需要绕行1.5公里,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但苦于筹资难,一直没有重建。

去年9月,曾宪方了解情况后,便一次性捐资105万元,重新修建了这座6米宽的新桥,并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我虽然不是本村人,但是这座桥影响着附近2000多村民的生产生活,现在政府自上而下都这么重视农村工作,作为一名有37年党龄的老党员,更要发挥好带头表率作用,为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曾宪方说。

在曾宪方的带动下,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不久后,该村又自发筹资80多万元,沿着新桥重新修建了一条长800多米、宽6米的村道,进一步改善了村内的交通出行环境。

在梅县区,像叶福泉、曾宪方这样的老党员还有很多。他们始终怀着赤诚之心,不断挥洒“老有所为”的炙热,发挥“银发”模范作用,为党旗增辉添彩,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近年来,梅县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启动回乡联村、百企帮百村等工作,吸引更多人才来到乡村,激励各类人才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己任,在农村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与此同时,在全区全面开展“头雁工程”“学习雷锋精神·争当振兴先锋”“亮身份、作表率”等主题活动,燃起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激活基层群众自力更生的创造动力,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

记者观察

做活人才文章

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梅县区,乡贤、新农人、老党员等新力量的涌入,把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生产力三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离开农村进入城区,乡村“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靠谁来带头和实施?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更需要激活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

通过引导乡贤、新农人、老党员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将资金、技术、经验带到乡村的同时,更能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将农业发达、农村美丽、农民幸福的乡村振兴蓝图分解为一个个可知可感的目标,激活村民的干事创业热情,形成一股强大合力,通过“多方联手”,让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从纸上走向现实。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如何进一步破解农村人才瓶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记者认为,一方面,要加快打造引才聚才平台,拓展乡土人才的施展空间,吸引更多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如加快农村一二三产的融合,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扶持培育一批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支撑,以乡村旅游、养生养老、农事体验等为重点的农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和空间。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引导更多人才返乡干事创业。如制定确立一批包括产业扶持基金、企业担保基金、金融综合授信、创新创业扶持奖励、企业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奖励奖补等多种形式的金融、税收、资本支持政策,为农村人才发展和成长增强动力,提供政策保障。

此外,要进一步创新本土人才培训形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技术技能传授方式,向市场经济、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多个领域延伸,积极探索搭建本土人才培训基地,培育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人才。

最后,要完善人才管理模式,加强沟通协调,引导干部、乡贤、新农人等人才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而激发带动村民的干事创业热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见习记者何苑妮

通讯员刘洪桥曾健锋

丘声财丘威廖伟明

新闻推荐

【绿茵沙龙】开门红可喜可贺 新赛季稳扎稳打

张忠杨相对于去年中甲“新生”首秀的落寞,铁汉主场力克苦主新疆,为漫漫征途开了个好头。更重要的是,对于在热身赛中连连败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