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抢抓机遇 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成全国两会热点,代表、专家建言梅州特色融入、绿色发展

南方日报 2019-03-13 06:39

夜幕下日渐繁华的梅州城区。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发布,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作出全面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问题因此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地处粤北的山区市,梅州拥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森林覆盖率达75.06%,居广东首位。随着内畅外联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交通区位优势随之提升,梅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将拥有更好的基础。

“举全省之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我们不能做旁观者。”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表示。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借着广东省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梅州应该如何积极融入其中以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南方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在北京的参加全国两会的梅州全国人大代表,省、市相关专家、学者等。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

通讯员辜昀玥吴伟胜肖铭浩

交通发力

“铁公机”三管齐下融入珠三角2小时生活圈

3月9日上午12时,大岭隧道的“最后一米”在现场挖掘机的精准控制下轰然倒下。至此,苦战1095个昼夜之久的大岭隧道顺利贯通,制约梅汕高铁的“咽喉”被打通,为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梅汕高铁建成后,将原来梅州至潮汕地区2个半小时的车程缩短为高铁30多分钟的轻松旅途。

围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生活圈”的目标,梅州除在建的这条梅汕高铁,还加快谋划推进梅州至龙川的高铁,力争2019年动工,接通赣深高铁。该项目建成后,梅州到广深莞约2小时、上海6小时、北京10小时,将全面接入全国、全省高铁网络,大大缩短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

全国人大代表李杏玲认为,梅州地处山区,实现交通互联互通至关重要。“梅龙高铁项目如果建成,将为梅州搭建一条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通道,有效畅通与大湾区之间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交流互换,必将有力带动梅州的绿色发展。”

在快马加鞭迈进高铁时代的同时,梅州也努力开拓新航线,加大航线密度,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交通。

去年梅州先后开通湛江、重庆、柬埔寨、高雄、贵阳等航线航点,数量为历年之最。目前,梅县机场共运营13条航线,通航城市增至19个,旅游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尤其是去年10月开通的深圳—梅州—宜昌航线,进一步拉近了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其他重要城市的时空距离,优化了航线网络布局。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出差深圳,自从开通了这个航线,我回家更方便了,傍晚到机场乘机,晚上就回到了梅州!”市民曾女士表示,她最深切的感受是近年来梅州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偶尔我们全家自驾游去周边的城市也很方便!”

让曾女士感叹交通便利的还有梅州高速公路网络的搭建,至目前梅州境内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567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快速出省出海通道基本形成。

2005年,全长78.7公里的梅河高速公路建成,打通了梅州往珠三角的第一条快速通道;2006年,全长58.3公里的长深高速公路蕉岭广福至梅县城东段建成,打通梅州第一条出省快速通道;“十二五”以来,梅州全力打好交通建设大会战,先后规划建设梅大高速、汕湛高速五华段、济广高速平兴段、兴华高速、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梅平高速、东环高速、大丰华高速丰顺至五华段、兴汕高速五华至陆河段。不仅外联条件大大改善,梅州内部的毛细血管也在逐步打通。去年完成省定贫困村农村公路路面硬底化建设586公里,完成2873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和14座危桥改造,梅州市农村公路项目数量和计划完成投资远高于周边地市,居粤东粤西粤北地市前列。

“道路通,百业兴。”“我们正在努力畅通外部快速交通网络,让我们离粤港澳大湾区更近,更好地融入,我们还将继续花大力气建设对内的交通网络,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梅州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规划科科长李信泰说。

环境发力

打造“三宜”城市范例完善政务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开局起步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此次全国两会上广东代表团热烈讨论的话题,广东各地“摩拳擦掌”,纷纷期待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贡献力量。那梅州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呢?

梅州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就必须找准自己的特色和位置。广东省社科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谷雨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11个城市均有明确分工,梅州也应该抢抓机遇,进一步做好交通、信息、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

梅州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生态优势明显,在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属于生态发展区。近年来,梅州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打造“三宜”城市范例。

“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我觉得对于梅州来说同样适用。”全国人大代表张晓认为,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亦是梅州现在以及将来所走的路。

新起点孕育新希望,新机遇带来新期待。

从决定把总部迁回梅州,到正式完成工商登记,仅耗时42天;完成总部3870平方米的装修工作,正式入驻世界客商中心,用时11天。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广东一一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115科技”)搬迁回梅州,创造了两次“梅州速度”。

这“梅州速度”的背后是梅州近年来提高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展现出梅州全力以赴强实体、兴实业的决心。享受“保姆式”营商服务,115科技是特例,但不是个例。事实上,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务服务的完善和营商环境的优化。

去年底,梅州出台《梅州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以及《梅州市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梅州市优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在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力求新突破,发挥制度的支撑、保障、激励作用。

“梅州是生态发展区、人口大市、华侨之乡,在港澳和珠三角地区有众多乡贤,加上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有制度条件,这是我们参与和服务大湾区建设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陈敏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曾表示。

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目前梅州正下大力气补齐发展短板,强化优势,高水平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促进客家文化与足球运动、生态农业之间的融合发展,筑牢生态的“粤北屏障”,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旅游后花园。

产业发力

练好“内功”和“外功”发展绿色产业努力融入湾区现代产业体系

“梅州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练好"内功"和"外功",在产业分工上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产业,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国人大代表张晓认为,梅州提出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非常契合梅州的实际。

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其中包括推动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三个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壮大特色现代农业。

“建议梅州要"两进一出",即引进产业、引进智力,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网络、创新网络、商业网络将梅州产品销售出去,使梅州产业融入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和全球产业链。”谷雨认为,即将来临的5G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可能发生重大变革,距离和区位对于区域发展的约束大大放松,梅州将迎来产业“弯道超车”机遇,梅州产业和企业可能依托5G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跨越式地实现“远程制造”“智能制造”。

梅州市政协常委、民革梅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叶洁认为,围绕培育产业集群,梅州市应加快形成跨区域产业合作布局,主动对接珠三角特别是广州市,加快推进广汽零部件产业园、广药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推动大型国企、大型民企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围绕当前机电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以及电声、新型建材、自行车、绿色饮料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培育形成一批集聚度高,产业联系紧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企业。”

稳步疾行,时不我待。在迈进高铁时代之际,梅州还要做好互动发展的文章。发挥高铁网络的节点优势和枢纽功能,处理好沿线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形成相向建设、合作互补新格局。“在经贸文化、社会保障、交通等方面,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无缝对接和融合发展,带动商流、人才流、资金流等要素的集聚,实现借力发展、合力发展,为全省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叶洁说。

梅州是农业大市,拥有梅州柚、嘉应茶、平远橙、客都米等优势传统产业,优质农产品的输出是梅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途径,“梅州的农业基础较好,应当努力突破技术,塑造品牌,在产品营销方面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商业网络中。”谷雨说。

■对话

广东省社科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谷雨:

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分工对接谋划产业布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激发了粤港澳三地发展的澎湃动力,亦点燃了广东各地的把握机遇积极融入的激情。作为山区市的梅州,应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方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到了广东省社科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谷雨,他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梅州如何接轨粤港澳大湾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您对此怎么看?

谷雨:粤港澳大湾区是可以媲美40年前特区建设的国家级重大战略。国家将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任务交给广东,就意味着广东要以全省之力承担国家使命,这个使命不仅仅落在珠三角九市的肩头,也包括珠三角外围的粤东西北地区各城市。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腹地相对更为广泛,而梅州恰恰就处在经济腹地的第一圈层——粤东西北范围内,加上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的改善,这对梅州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南方日报:您认为梅州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谋划发展?

谷雨:梅州经济产业发展总体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前期阶段,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属于生态发展区,不适合发展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留给梅州的选择不是特别多,因此梅州要寻找突破口和发展重心,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的分工和产业重点,参考梅州既有产业基础,梅州可以从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去考虑“十四五”时期的产业选择。随着5G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推广,我们当前的产业结构、工业面貌乃至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发生变革,梅州完全有可能在新的产业世代通过承接珠三角甚至世界的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在某个特定产业成长为新的全球性产业基地。对生态约束条件高的梅州来说,只需要融入大湾区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网络,在某些产业甚至产业环节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即可,河源的手机制造在这方面就是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南方日报:除了可以在产业方面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外,梅州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

谷雨:梅州不仅要引产,还要引智,我们现在需要的不仅是产业的制造,还需要更为重要的“智造”。与“智”相关的人才问题是关键,制约着粤东粤西粤北发展。梅州急需考虑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某些能够布局在梅州的研发机构、重要的实验室,然后针对这些机构、实验室所需的研发人员制定一套政策,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

引智不能光靠企业投入,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企业不能独立解决高级技术工人、工程师的紧缺问题,政府要建立相对应的平台提供环境和政策,为创新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和生活的保障,筑造人才创新创业的洼地,这对梅州留住人才非常有必要。产业发展全部“押宝”企业,就有可能导致基础研发弱的问题,即使创新创业活跃的深圳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梅州需要吸取大湾区城市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在“十四五”时期考虑在特定领域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力度,超前布局产业创新。

新闻推荐

梅州市将开展水上交通安全整治

本报讯(记者钟梅滨通讯员赵龙)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梅州市将在近日部署开展2019年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维护水上交通安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