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错位发展实现共赢 就梅州如何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本报特邀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进行热烈讨论,代表和委员建议
●本报记者刘晓娟黄焱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今年市“两会”期间,本报邀请了市人大代表、农工党梅州市委员会主委李利平,市政协委员、广东盛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震宇,以及市政协委员、香港前海金融集团董事长张学军,就梅州如何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来到“两会访谈”进行了热烈讨论。
【核心观点】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梅州不能当旁观者。要举全市之力发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拉近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同时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需要,在农产品供给、休闲旅游、公共服务、青年创业等方面,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合作,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技术转移,密切与深港创新圈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引进,实现换道超车,缩小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差距。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打好“六张牌”助力绿色产业崛起
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如何跨越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变成了梅州市融入大湾区建设的“拦路虎”。“农工党梅州市委会今年提交了一份政协提案,其中一点建议就是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密到深圳的航线,确保梅汕高铁如期建成通车,抓快谋划推进梅州至龙川的高铁,力争2019年动工;接通赣深高铁,同时继续推动一批高速公路建设等等。”李利平说,我们一定要抢抓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机遇,争取省对梅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大的支持,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拉近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带动物流人流跑起来。
“虽然梅州地处粤东北地区,属于欠发达城市,但是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曾震宇认为,梅州的定位可以说是“大湾区的深度后花园”,梅州的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优势,建议打好教育、足球、长寿、历史文化名人、世界客都和旅游“六张牌”,在绿色产业崛起方面做足文章。同时,梅州是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和华侨之乡,这些底蕴都要转化为打造梅州绿色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要素。
“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在经济、金融等方面占优势,但这恰好就是梅州对接、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机遇。”张学军说,作为离乡外出的委员,他深刻地体会到青山绿水对发达城市人群的吸引力。“梅州发展旅游产业肯定能行,我们的足球文化、长寿食品、风土民情、红色旅游资源等,完全能够形成一条供应链、一个旅游产业经济带,可以打一个很漂亮的翻身仗!”张学军说。
走出去引进来凸显梅州优势
与大湾区错位发展实现共赢
“我们要多走出去,展示梅州的优势,比如良好的生态、长寿之乡的名片等等。”张学军建议打造“客家”牌产品,把梅州的柚子、茶叶、客家菜等打造成品牌系列产品,“我们不一定在经济上跟大湾区去拼去抢,但一定要先人一步把自己的特色产业干起来,互补是很重要的。”张学军满怀信心说:“放在未来若干年后看,我们其实是离大湾区最近的。”
李利平也提出“错位发展”的建议。“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梅州的产品、甚至村里面的产品都能遍及全国各地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大湾区离我们也不远。”李利平说,梅州要更加注重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多样化,建议市委市政府积极向省里争取,将梅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健康食品供应配送基地,推进粤东西北与大湾区产业错位发展、合作发展。
“现在梅州在梅县区畲江、丰顺、五华都有产业转移园,很多产业都是大湾区转移过来的。今后,除了承接产业,我们还要做产业的互补。”曾震宇表示,梅州在发展养生保健方面有资源优势,希望能够学习其他地区的相关产业发展经验,优化营商环境,补足短板,在产业方面实现与大湾区的互补。李利平建议,利用梅州市人民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的机遇,充分发挥其区域性医疗中心优势融入大湾区发展,引进更多人才和科学技术,深耕健康产业,造福梅州及周边地区广大群众。
新闻推荐
SoniaSilva捐献了300毫升全血。(志愿者供图)本报讯(记者黄焱)“I'mhappythatIcandosomethingtohelpwithother.”昨天下午,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