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铺镇下南村:对话六百年古韵风情
林修明祖居大门,“北辰星拱”四个字苍劲有力。
俯瞰林修明故居,大气磅礴。
下南村俯瞰图,一片古民居依山势而建。
老人坐在大大的榕树下,阳光穿过树叶,斑驳地洒在老人祥和的脸上,不远处的古井里源源不断地涌出清洌的泉水,走在光滑的石板小路上,轻轻的脚步声好似与两边的老房子在进行穿越百年的对话……
这里是蕉岭县新铺镇下南村,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纵使风云变幻、岁月蹉跎,下南村仍保留着较好的古建筑、古驿道,传承着古老的民俗。今年2月14日省文联公布第六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中,下南村被认定为第六批广东省古村落之一。
采写:陈萍祝银清廖静宜汪敬淼
摄影:汪敬淼(蕉岭县文联对此文亦有贡献)
保存明清时期各类建筑20余处
走进下南村,第一个感受便是随处可见古朴典雅的客家传统建筑。连片的古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树、古屋、古井相映成趣,古桥、古街连接着一座座斑驳沧桑的古楼,长长的盐商古道印证着祖辈勤劳的足迹。
下南村民沿石窟河畔山麓聚居,村民皆姓林,属单姓村落。林氏一族,原籍在福建莆田,后迁于梅县开基,明中叶始迁蕉岭南山开基,迄今六百多年历史。
据统计,该村现保存有始建于明朝的古建筑3处,建于清代的古建筑近20处。这些古建筑、古民居造型奇巧、风格奇特,砖瓦檐梁结构,绘雕并齐,工艺精良。“下南村古民居群落总特点是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造型种类多,风格各异,皆充分体现客家建筑特点,可以说是客家建筑艺术的"大观园"。”新铺镇文化站站长林婷说。
在下南村,围龙屋、走马楼、杠式屋、大堂屋、中西合璧屋等各种客家特色建筑均可看到,鳞次栉比,从山脚到山腰,错落有致且街巷曲折,俗称“古街迷宫”。且该村古民居建筑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是一个客家民居风格和民俗风情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村落。
这些古民居大部分分上下两层,底层主要为厨房、农具杂物间、厕所等;中间阁楼为仓库,上层楼房为人居室。所有民居以防御性城堡式建筑为主,具有通风、采光、抗震、防潮、隔热、保温、防风、防兽、防火、防盗等各种功能。此外,屋内绘雕并齐,工艺精良,门、梁、屏风等皆绘制或雕刻有祥云、花草、鸟兽、喜寿等图案,大多民居横匾和木柱上刻有横额对联,既具观赏性又有艺术性,充分体现了客家建筑特色。
一座古民居少则几十间、多则一二百间,居住人口由几百人至一千多人,“他们都是同祖同宗的亲房叔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聚族而居,对于团结族人、凝聚族心,强化尊祖敬祖,强化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下南村村支书林敬宁说,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也能起着增强团结力量的作用。
下南村的古建筑取材环保、便利,均用古老的夯土建筑技术建成,砖瓦檐梁结构,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楼底层地面和主要街道均用鹅卵石砌成,坚固耐用。
葱郁的南山嶂与石窟河、石扇河遥相呼应,古村落点缀其间。走进下南村,古街、古井、古楼紧密相连,每一堵墙壁、每一扇门窗、每一个小巷都蕴含着客家先祖的智慧。
下南村的建筑名均体现客家崇文重教的文化特色。如毂诒居,取义“毂诒”,“毂”即繁体字“谷”,源于诗经《尔雅·释言》与《广雅·释诂》,意为生养之神。“诒”为赠与、给予的意思,具有五谷丰登、乐善好施的含义,寄寓了客家先民祈盼丰年以及弘扬传统美德的愿望。再如存乐楼,大门两侧楹联“存心养性,乐叙天伦”,更彰显了客家文化精髓。
修缮林修明故居发扬革命精神
下南村古村落现知名度最高的是建于清代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林修明故居,占地面积69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33平方米,坐落于南山嶂山腰上,木构件彩绘艺术性高、雕件精美,对于研究蕉岭县客家建筑文化和历史人文具有一定价值。
林修明(1885—1911),字德昭,新铺镇下南村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父亲林云轩,早年到东爪哇(印尼)吻哩洞当矿工,经多年惨淡经营,办起了小锡矿业,育有5子,林修明排行第三。林修明7岁回国读书,19岁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赴日本体育学校攻读,以求强身救国。这一期间他与旅日中华革命党人过从甚密,遂于同年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受同盟会指派回国,在家乡县立中学堂任体育教员,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发展同盟会员,从事推翻清朝统治活动。
光绪三十三年(1907),梅县松口革命党人谢逸桥、温靖侯等,请姚雨平、林修明和张醁村等到松口商议集资筹办松口体育会,决定以先贤温仲和的学堂“悠悠见南山之斋”为会所,作为党人进行军事训练的学校。林修明受聘为教员,教习体育和一般军事技术,因平易近人、教学认真,倍受学生的尊敬。任教期间,林修明在校组织同盟会,秘密发展同盟会员。次年,又在丙村三堡学堂及松口中学任体育教练。其间,曾担任叶剑英元帅的老师。
宣统二年(1910),林修明奉命赴广州参加起义,参加了举世闻名的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当天下午5时,黄兴亲率所部先锋队由小东营至两广总督署衙门。林修明奋勇当先,力战清兵,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留下了25岁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民国元年(1912),家乡集会悼念林修明,其师林岳东撰联云:“修到此生,碧血史中留姓氏;明而处死,黄花岗上吊英雄。”另有一副挽联道:“结七十二烈士奋撼衙官,性命作牺牲,誓成碧血千秋业;为四百兆同胞谋造幸福,头颅真价值,合伴黄花万古香。”
今年已经82岁的林仕惠是林修明的大孙女,她动情地说:“我的爷爷是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家境富裕,本可以安稳度过一辈子,却选择了参加革命,为国牺牲,他的精神激励着林家一代又一代人。”
林仕惠的丈夫林宪华听说政府要修缮保护林修明故居,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他曾亲自奔赴广州查阅资料,帮忙收集关于林修明的生平事迹,“修缮故居,完善林修明的事迹,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我们两夫妻都是老共产党员,要尽自己所能做些事!”林宪华说。
林修明故居背靠葱郁的南山嶂,坐南向北,由外大门、围墙、内禾坪、堂屋、横屋、枕屋等组成,内有一口水井,占地面积697.9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32.95平方米。为两堂一横一枕屋布局,通一进五间,共计房屋31间。悬山顶、灰瓦面、三合土夯墙,均阴刻彩绘祥云、花卉图案推拉式木门。下堂阳刻镏金花鸟、喜、寿等图案木质屏风,屏风上部彩绘“双凤求凰”“加官进爵”等图案。上堂屋檐下悬挂“五福如意”等图案的木质横屏。
林修明故居是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地处山腰,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行。“为方便参观,去年底在县文体旅游部门的支持下,我们镇在村里修了一条通往故居的水泥路,现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了。”该镇文化站站长林婷说。
村人相聚“七月半”祈求平安丰收
下南村每年要举行的祭祀活动有很多,主要有大年三十迎神、祭祖,元宵祭奠开基祖、祈福,清明扫墓,七月半(中元节)祭祖系列活动等。每年除夕,下南村的父老乡亲都会相聚一起,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扛着全猪全羊,挑着祭品,早早来到祖堂,摆祭品、拜祭祖宗。
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客家人叫“七月半”。“七月半”是新铺最隆重、最传统的文化节日。与全国的中元节有所不同,除了祭祀怀念祖先外,这也是走亲访友、团圆聚会、孝敬老人、戏剧汇演、展示美食的日子,极具新铺地方特色,因此也是下南村最特别、最盛大的节日。
对下南村人来说,中元节祭祖是一个传统活动,这天,全村人集中在一起,扬旗举幡、几名青壮年肩扛祭品,随八音、锣鼓巡游村寨,一路放铳、放鞭炮好不热闹。随后大家一起到祖堂或祠堂祭祖。七月半那天,亲朋好友乘活动之机相聚过节。共同的行为语言,传统的汉乐古韵,奇特的民俗仪式,一次次地在下南人的心中留下印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形成了下南人特有的记忆和风情。
“七月半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做各种好吃的!”一名村民兴奋地说。据了解,在新铺,有的村要做“回圆”,即用糯米粉备上红糖做成米粄或和元宵一样大小的肉丸用竹签串成串,祭敬伯公,象征秋天丰收,有的村则用三牲或斋果、酒食在祖公堂祭祀祖先,以祈求平安、兴旺和来年丰收。
新铺“七月半”的主要特点是圩镇与乡村共同庆祝。圩镇“七月半”活动是农历七月十三日的仙人叔婆生日,新铺圩的店户船家居民热烈庆祝,一是仙人出巡,一是演大戏(汉剧,从农历十三日至二十二日,一连10天)。奉祀仙人叔婆的地方是“郭仙宫”,它坐落在新铺圩北端的马鞍山南麓,面临石窟河。马鞍山形似一条卧着的大象,象鼻伸入河中,旧称“一象不回头”,被誉为石窟河四大风水宝地之一,郭仙宫便建在这“象”的鼻嘴间。圩上人信此象征财来财藏,是保佑他们发财的风水宝地。围墙外竖两石柱,柱间竖起旗杆,传说新铺圩傍山沿河筑店,长长的像条木筏,且码头上停靠许多货船,靠这旗杆栓住,不致被洪水巨浪冲散。而稳住旗杆的是仙人叔婆,她保护了新铺圩及航运的安全和兴旺。
七月十三日仙人叔婆出巡,出巡的队伍庞大,高灯、扛彩、大锣鼓、八音、神轿,轿中放的神牌是郭仙宫堂上高神台放的。河中船家在船头遥遥拜祭。仙人叔婆生日那天,店里船上大摆筵席,晚上看戏。那时演戏的大埔戏班,七月十三日不敢到别处演出,据说,有一年七月十三戏班在别地演出,戏箱里出现一条大蛇,戏班认为是“仙人叔婆显灵”,立即赶到新铺演出。
时至今日,新铺发扬相聚、唱戏的传统,社团组织戏班演出,祭祀祖先延伸为孝亲敬友,睦邻友好,“七月半”成为新铺独特的集感念祖先、感恩亲情、欢庆丰收、祈求平安等于一体的文化品牌。今年2月,新铺七月半被列入梅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轶闻
话说南山嶂
南山嶂海拔642米,位于蕉城南25公里的新铺下南村南面;东西群山起伏,数十里连绵不断;背靠梅县的石扇、城东、白渡,面向石窟河、石扇河,主峰南山嶂,西与香炉嶂、四姑嶂紧紧相连,形成蕉岭县南部的屏嶂。
南山嶂主峰北面,有一块十来丈宽阔的岩石,石面平坦,中有神坛,四时香火不绝,相传是“把守仙人”的神位,“仙人”把守南山嶂,保佑山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当年八仙到西天王母娘娘那里赴蟠桃宴,因为高兴,众仙都喝得醉醺醺的。八仙赴蟠桃会后,路过南山嶂,见这里山峦起伏,翠木葱茏,环境优美,而且山腰有一碧绿的深潭,于是乘着酒兴按下云头,在水潭边游览了一番,然后飞到接近山顶的一块天然石台上,八仙坐下,边品佳茗,边赏美景。因为有这样一个传说,所以后人便在这里立了神位。
石台前临十几丈的深谷,两边是斧劈刀削般的峭壁悬崖,地势险峻,人掉下去必死无疑。又传说就曾有人掉下去却安然无恙。于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得“仙人”托住,失足者才能死处逢生,更为南山嶂增添神秘的色彩。
其实这不是仙人保佑、神力无边,而是特殊的自然条件使然。原来这高崖深谷间长着千年古树,大的要几个人才能合抱,其中多是米圆树,学名叫珍珠栗。春来树叶浓郁,秋至叶落深谷,年年岁岁,落叶堆积成厚厚的叶泥层,和今天的保护网一般松软如棉,就是人掉下去也不致受伤。正因为厚厚的枯叶泥层,积蓄了大量水份,渗透至主峰下,汇成涓涓溪流,供山村饮食灌溉之用,历来政府定它为水源山,不许砍伐。另外,从南面吹来的海洋风,从北面来的冷气层,常在主峰会合。每当黄梅雨季,南山嶂云笼雾绕,俗称“南山嶂戴帽,掌牛郎有三日嬲。”这时天雨连绵,天天放牛的也可休息了。南山嶂在保护水源、调节气候上有一定作用,所谓仙人保佑,只是自然现象的神化罢了。
从“把守仙人”朝东南往上攀登,走过斗折蛇行的羊肠小道,才上到最高点。来到这里,环顾苍穹,几乎手可探天;俯览群山,起伏连绵,有如碧海波涛,人似置身孤岛,俨然脚下兴波。北望皇佑笔如在眼前,东望阴那山,隐约若现。石窟河蜿蜒如带,由北往南流,出没于群山万壑平畴之间,气象万千。
从山顶南面东行,一样崎岖坡陡。要手攀着小树,侧着身子,一脚一步,缓缓而下,来到主峰东面,另有一番景色。
清早,可听晨鸡报晓,眼看一轮红日从云海茫茫的东方升起,真有李白《游天姥山》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意境。循声望去,绿树丛中,几间白墙瓦屋,鸡犬相闻,这是人家——芋子窝。有竹篱茅舍,有走马楼房,悠扬的收音机乐声代替了山间鸟语。
新闻推荐
老牌中大生“进了”村支部 记大埔县大麻镇大留村支部书记周克追
周克追每天都有繁杂的工作。(刘润涛/摄)●本报记者刘润涛“来来来,大家过来签到,乡贤又给大家发粮油、慰问金咯!”春节前,在大...